愈之,真名冯瑜,热爱读书,喜欢写作,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时间浪费在逗自己开心上。比如旅行和摄影,比如听讲座和看展览,比如把看书写字当日常,比如在杂志上开一个专栏,给不同的人讲述关于阅读和生活的故事。新浪微博:愈之是冯瑜。
男孩儿大概只有十岁,穿着校服,系着红领巾,又黑又瘦,眼睛很大,放着光芒。他身边的男人皮肤黑黑的,也很瘦,大大的眼睛里装着倦意。
两人一起径直走向我所在的书架时,我往旁边的架子挪了挪。
男孩儿在选书,男人百般无聊地站在一边等待,没一会儿就打起哈欠来。男孩儿选好书以后,对男人说:“爸爸,我想要这本。”男人一下子来了精神,翻到封底一看,对儿子说:“你就在这里看吧,看完就不用买回家了,好不好?”男孩儿犹豫之际,男人接着说:“这本书要25块呢,你现在看完,我们就赚了25块钱——你这就开始看,我晚点儿过来接你。你才念小学就能赚二十多块钱,很了不起的。”不知道是哪句话起了作用,男孩儿同意了。
我目送着男人离开,回头一看,男孩儿已经盘腿坐在地上看起书来。
看着他认真翻书的模样,我忽然想起当年小小的自己。
我像男孩儿这么大的时候,公园对我已经失去了魔力;商场之于我就是等待妈妈试衣服和购物的地方。想不到去哪里,我就待在家里,但父母不愿意看着自家孩子整天窝在屋里,他们要带我出去玩。
可我没有特别喜欢去的地方,爸妈思来想去,决定带我去书店。
我喜欢看书,一看就能看很久,久到他们留下一个“我几点几分来接你回家”的承诺,便可以翩然离去。他们几乎每一次来接我时,都说我可以买一本书回去,然而更多的时候,我只看不买,因为那会儿家庭条件不好,外祖父又在住院,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知道他们更愿意看到我在书店里把书看完,而不是将它带回家。
后来,不知道从哪天开始,我不再需要父母接送,可以独自去书店了。那时候唯一的愿望就是家能距离书店近一点儿,好让我快一点儿抵达书店。多看几页书。与此同时,家庭条件也渐渐好转,爸妈有余钱给我买书了,可我依然习惯去书店,只看,不买。
在书店逗留的日子里,我一本接一本地看书,每看完一本就把标价记下来,一个学期下来,竟然看完了几百块钱的书。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几百块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去书店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想看的、想拥有的书却在增加。为了把它们带回家,我开始写稿子,给杂志投稿,把稿费存起来,对喜欢的书籍进行一番精挑细选,然后把它们一一买回来。再后来,无论是买单反学摄影也好,独自或者结伴去旅行也好,总是在此之前勤勤恳恳地写字赚钱,看着账户上的金额一点点地往上涨,再去实现自己的心愿。
朋友说我这样的生活很累,他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他们很疼爱我,我的要求他们十有八九会满足,明明一下子可以得到的东西,为什么偏偏要大费周章?
我想,或许只是因为那是自己的心愿,不想别人去买单吧。
尽管在最初的时候,我真的很希望父母可以满足我购书的愿望,可是,当我在书店里“赚来”一本一本的图书时,那种快乐又分明比他们允许我买下它们要强得多——你瞧,我用自己的方式“买到了”想要的东西!
书店里还有想看但没开始看的书,地图上还有想去但没抵达的城市,购物车里放着想买但还没有下单的货物,桩桩件件挂在心头,带着它们努力奔跑,一点点实现堆积着的小心愿,我喜欢这样的自己——她用她的努力实现着梦想,哪怕在旁人看来,那些所谓的心愿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被另外一些人轻易实现。
编辑/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