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璠
“安全”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底线要求,将安全放在城市管理和发展的首位,是去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明确的精神,平安建设至关重要,在关注并担忧食品安全、医疗安全、交通安全的同时,不要忘了无处不在的环境风险,多一点留意,便多一分平安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它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底线要求是什么?
是“智慧”吗?不是!是“绿色”吗?不是!是“精细”吗?不是!这个最为根本的要求,应该是“平安”。
6月4日,由国家行政学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和山东行政学院承办的“2016年城市风险与应急管理论坛”在济南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会长洪毅在致辞中指出,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安全”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底线要求。
将安全放在城市管理和发展的首位,是去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明确的精神。这是时隔37年后,“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层面进行专门研究部署。安全问题在这次会议上被重点强调,会议指出,“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小康》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的平安状况以及各个城市的安全工作。2005年,“中国平安小康指数”首度发布时,得分只有66.0分,基于平安建设的重要性,《小康》杂志将安全感提到了“社会粘合剂”的高度。今年是“中国平安小康指数”发布的第12个年头,这些年间,无论是社会治安、卫生安全,还是生产安全、经济安全,抑或是公众的心理安全,都有了明显改善。
调查结果表明,“2016中国平安小康指数”为78.1,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比11年前更是高出了12.1个百分点。
2016年5至6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了“2016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2016中国平安小康指数”为78.1分。
“中国平安小康指数”分别从社会治安、卫生安全、生产安全、经济安全、心理安全等五个方面进行衡量。在本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社会治安指数,为85.7分,比上年提高了1.8分;其次是生产安全指数,为84.0分,同样比上年提高了1.8分;再次是心理安全指数,为77.7分,比上年提高了1.6分;相较而言,经济安全指数和卫生安全指数得分偏低,分别为73.8分和69.8分,前者比上年增加了1.7分,后者比上年进步了1.5分。
近几年来,中国的社会治安状况一直在持续改善。综观历年的“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数据,不难发现,从2005年到2009年,社会治安状况还时有起伏,而从2010年开始至今,社会治安状况则一直在“进步”。
“总的来说,您对我们国家的社会治安状况感到满意吗?”面对“2016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问卷中的这个问题,56.6%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满意”,27.2%的受访者感到“一般”,9.7%的人表示“非常满意”,仅有5.7%的人觉得“不太满意”,0.8%的人觉得“非常不满意”。
在对自己所在城市的社会治安状况进行评价时,也仅有4.9%的人认为“不太安全”,0.7%的人认为“很不安全”,其余九成人(94.4%)则均对社会治安状况给予了较高评价。50.5%的人觉得自己所在城市的社会治安状况较上年相比有些好转,11.3%的人认为有了很大好转。
在社会治安状况保持良好、群众安全感上升的同时,我国的安全生产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各类安全生产死亡人数普遍下降。
据统计,2015年,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死亡66182人。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98人,比上年下降8.4%;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071人,下降19.4%;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2.1人,下降4.5%;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0.162人,下降36.5%。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全国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8854起、死亡9977人,按照可比口径同比分别下降11.4%和14.1%。其中,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十余年来,“中国平安小康指数”对生产安全的持续监测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08年,生产安全状况时有起伏,从2009年开始至今,生产安全水平一直在不断提高。
安全问题无处不在。社会治安、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职业安全、生产安全、财产安全、医疗安全、校园安全、社区安全、国家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环境安全、婚姻安全、隐私安全、信息安全、司法安全……在方方面面的安全问题领域中,中国公众最关注的有哪些?
延续往年惯例,“中国平安小康指数”在本年度继续发布“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安全问题”榜单,排在首位的是食品安全,其次是医疗安全,再次是交通安全,位列第四至十位的依次是:社会治安、隐私安全、财产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校园安全、公共卫生安全。
食品安全历年来都是受访者们最为关注的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真的是事关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同样和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是医疗安全,2013年和2014年,医疗安全都曾在“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上居于次席,去年则降至第三位,今年的关注度又回升到了第二位。
近年来,医疗安全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魏则西事件”发生后,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于医疗安全问题的思考和热议。
2016年4月12日上午8时17分,魏则西在咸阳的家中去世,终年22岁。魏则西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2014年4月被查出得了滑膜肉瘤。这是一种恶性软组织肿瘤,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生存率极低。年轻的魏则西经历了3次手术、4次化疗、25次放疗,今年3月30日,他在知乎网上记录了自己求医的经历,其中关于武警二院和百度搜索的内容引发广泛关注。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医疗安全?医疗安全问题应该如何防范?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海波认为,需要分几个层次来理解医疗安全问题。他具体解释说,“一是医疗的社会风险,这与国家对医疗的投入有关,这一点需要明确,重新确定医疗的公益性特征,国家加大对医疗的财政投入,而且是公众医疗,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因医疗事故引发的社会冲突。二是医疗的道德风险,这与医院、医生的职业伦理有关,也与国家对医疗的投入有关,一方面要提高医生的报酬,另一方面也要重建医生、医院的伦理。三是医疗的技术风险,这在任何国家都存在,医疗毕竟是复杂技术,不可能零风险,尤其是一些新的技术,而且医疗中也不可能杜绝所有的人为失误,这可以通过医疗责任保险来解决。”
对于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医疗安全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詹承豫的看法是,当前面临着监管缺位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相对专业的领域,需要专业的监管部门进行监管,不可能让每个公民都成为能有效区分药物、疗法、医疗机构的医疗专家。“个体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信息,很难防范医疗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国家更进一步加强专业的医疗安全监管,完善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调查处置机制,让患者和医务人员都能信服,保护双方的利益,形成一个公正、公开、透明的监管环境。”
与医疗安全一样,交通安全的关注度今年也有所回升,在近五年的“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上,交通安全在2012年的排位是第四名,2013年升至第三位,2014年降至第五位,2015年位居第四位,今年则重新回到了第三这个曾经创造过的“最佳位次”上。
在方方面面的安全问题中,最让国人担忧的又有哪些呢?依照往年惯例,“中国平安小康指数”在本年度发布了“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榜单。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年度“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安全问题”榜单中占据三甲的食品安全、医疗安全、交通安全,也同样在“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榜单中包揽了前三名的位次,可见,这三大领域内的安全问题不仅让人重视,也令人“揪心”。在近五年的“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上,食品安全都被排在了第一位;医疗安全在2012年排名第三,2013年升至第二位,此后一直居于次席;交通安全在2012年排名第四,2013年升至第三位,2014年又回到了第四的位次上,2015年仍保持第四,今年公众对于它的担忧度则有所加重。
“2016中国平安小康指数”对医疗安全问题进行了分项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医疗安全,12.8%的人表示“非常担忧”,50.9%的人表示“比较担忧”,7.4%的人表示“不太担忧”,1%的人表示“完全不担忧”,其余27.9%的人表示自己的担忧程度“一般”。
虽然有六成人(63.7%)对于医疗安全问题有着不同程度的担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不能够放心地看病、打针、吃药。只有11.2%的受访者担心自己的安全就医问题。当身体不舒服或者需要看病时,过半受访者(56.9%)首先倾向于去公立大医院,33.7%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公立社区医院,中医院、合资医院、私立医院等的受信任度则相对偏低。
“2016中国平安小康指数”关于交通安全问题的分项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最安全的出行方式是步行,其次是火车,再次是公交车,地铁排名第四,私家车位居第五;受访者也在调查问卷中选出了他们认为最不安全的出行方式,“小蹦蹦”被列在了第一位,摩托车、三轮车紧随其后分列第二、三位,电动车位列第四,飞机排名第五。
对于最让人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应该如何来破解它呢?国务院办公厅在不久前印发的《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从十一个方面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部署。一要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制度,二要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三要加大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力度,四要强化风险防控措施,五要突出重点问题综合整治,六要严格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七要保持严惩重处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八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九要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十要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十一要完善统一权威的监管体制。
除了食品安全、医疗安全、交通安全之外,入选本年度“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榜单的还有:隐私安全、财产安全、社会治安、信息安全、环境安全、校园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它们分列该榜单的第四至十位。
在“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安全问题”和“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两个榜单上的排位均不“起眼”的环境安全,却备受公共安全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詹承豫表示,自己当前最关注的就是环境安全问题,因为当前的一些环境风险,比如雾霾等,已经影响到了人们日常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这些环境风险是个体本身很难规避掉的,并且对每个公民都有影响。
对于谁也“逃”不掉的环境风险,张海波则表示既关注又担忧。在他看来,每一类安全问题都至关重要,但最令他关注并且担忧的有两类,一是食品安全,二是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每天都会面临。而且,这两种安全和所有人的健康直接相关。”张海波分析说,“从个体层面来讲,我们大部分人都从解决温饱问题转向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阶段,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第一条就是安全。从国家层面来讲,也到了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保障国民安全的阶段了,这不仅包括外部安全,也包括内部安全。这种转变源于社会发展逻辑的转变,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所言,工业时代的主要问题是‘我饿’,风险时代的主要问题则是‘我怕’。对于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而言,睡得好都比吃得好重要。”
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风险”,再多的关注与担忧,都不如多花点时间,学习、积累一些安全常识。尤其在今年的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发生后,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意识到,多一点留意,便多一分平安。
“2016中国平安小康指数”专门对国人的安全意识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去广场、商店、博物馆等公共场所时,38.7%的人每次都会注意周围的安全提示,58.3%的人偶尔会注意,3%的人从来不注意;受访者普遍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发生食物中毒后的自救与互救常识;在应急方面,近八成人(79.8%)认为“应急”要靠个人,因为在他们看来,个人在应急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且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安全事件突发后的应急管理工作,47.6%的人认为须主要依靠事发地政府的力量,30.8%的人认为须主要依靠救援人员的力量,10.7%的人认为须主要依靠当事人个人的力量,4.7%的人认为须主要依靠国家的力量,4.2%的人认为须主要依靠志愿者的力量,2%的人认为须主要依靠医护人员的力量。
张海波和詹承豫的主要研究领域均涉及应急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那么,在他们看来,在应急管理中个人将起到什么作用?该怎样提升个人和全社会的应急能力?
“应急管理需要协作。”张海波告诉《小康》记者,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也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协作,“个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个体的风险预防,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公共安全的压力;二是个体的组织化参与,这可以对政府的应急体系形成互补。个体应急能力的提升通常有四条路径,一是政治的,就是动员机制;二是经济的,就是激励机制;三是社会的,就是宣传教育;四是文化的,就是习惯养成层面的。全社会应急能力的提升关键是要形成合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詹承豫认为,在应急管理中,个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总结了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很多突发事件中个人是第一现场,是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重要信息源;其次,突发事件的危害后果往往直接作用于现场的个体,这个时候个人自救互救能力将会极大地影响应急管理效果。“提升个人应急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应当是长期的。首先是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应试型、功利式的教育,对于基本的个人应急能力及自救互救常识的教育较为缺乏,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等课程建设和应急知识普及,同时也应强调个人自主学习和培训,通过网络、电子读物等较多便捷途径来学习提升个人应急能力;其次,更多的参加演练和模拟体验等,也会有助于提高个人应急能力。”在詹承豫看来,提升全社会的应急能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当加强公民、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的联动合作,提升其合作能力,比如志愿者的培训及训练等等;加强和培育灾害救援等社会组织的成长和规模,增强社会组织本身的能力;此外还要提高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这些都是增强社会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
据张海波观察,近五年来,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有了好的变化,“风险管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例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所发展,有些地方还开展了综合风险评估。”他还总结了近五年来我国应急管理方式所呈现出的特点,即强调了应急响应。
“中国平安小康指数”继2010年发布“12城市居民安全感排行榜”,2011年发布“15城市居民安全感排行榜”,2012年发布“16城市居民安全感排行榜”,2013年发布“16城市居民安全感排行榜”后,今年,在重点对16个城市居民的平安感受进行调查之后,再度发布本年度的“16城市居民安全感排行榜”。
长春是在2013年的调查中新增加的城市,在当年,长春成为名副其实的“黑马”,占据了排行榜的首位。今年,长春则再拔头筹,第二次摘得“16城市居民安全感排行榜”的桂冠。
2015年以来,长春市全力推进平安建设网格化、信息化、法治化、社会化、精细化建设,努力打造水平更高、领域更广、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长春。据当地媒体报道,经过努力,长春市的110刑事警情、治安警情、城区两抢案件发案同比持续下降,群众安全感自评同比提升了1.28个百分点。
在本年度的“16城市居民安全感排行榜”上,紧随长春、居于次席的是济南,在2013年的排行榜上,济南位居第六,这次可谓是又进了一大步;夺得本年度“季军”的武汉,与2013年相比,同样前进了一大步,3年前武汉并未跻身前十名。
位列本年度的“16城市居民安全感排行榜”第四至十六位的依次是:杭州、长沙、成都、兰州、广州、西安、上海、北京、厦门、重庆、太原、郑州、呼和浩特。
除了“16城市居民安全感排行榜”之外,“2016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还首度通过对居民感受的调查,对这16个城市的社会治安状况进行了排名,排在首位的依然是长春,长沙位列第二,杭州排名第三,济南、武汉位居第四、五位,广州、呼和浩特、成都、北京、西安、厦门、上海、太原、重庆、郑州、兰州分列第六至十六位。
长期关注平安问题的詹承豫和张海波,同样对我国的平安城市建设进行了观察解读。据詹承豫观察,当前我国的平安城市建设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较多可以改进的空间,他为《小康》记者列举了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城市,比如上海的社区风险评估、北京的网格化管理等,在他看来,这些都比较有特色而且形成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张海波觉得,中国的平安城市总体建设得不错,在他看来,南京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南京市的社会治安还是不错的。当然,这只是狭义的平安,就是社会治安。广义的平安就是安全的意思,不仅包括社会治安,也包括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社区安全、校园安全等。从这方面看,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的平安城市建设或许还存在一定差距,詹承豫总结了两点。一是统合不够,比如美国的911是统一接警电话号码,但在我国要分为110、119、112、120、999等,统合应对和处置效率仍需要提升;二是目前存在着较多的风险沟通障碍和不信任问题,比如天津港爆炸事故就显露出较多风险沟通障碍,而近期发生在北京的雷洋案也凸显出公共沟通机制的落后。
“总体来说,您认为您所生活的城市安全吗?”在“2016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中,面对这个问题,8.2%的人表示“非常安全”,56.9%的人表示“比较安全”,29.5%的人表示“一般”,仅有4.8%的人表示“不太安全”、0.6%的人表示“非常不安全”。
尽管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平安城市建设还是得到了专家学者以及公众的肯定,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少公众仍然觉得,城市中的某些场所,让他们感到缺乏安全感,这些“令人不安”的地方在哪里?“2016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显示,火车站、娱乐场所、网吧、天桥及地下通道、银行及银行周边,是最让人缺乏安全感的五个地方。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研究员王知凡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