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光
关键词:满族;冰蹴球;游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2-0073-02
蹴球的历史可谓久矣。蹴球在古代叫蹋鞠,其运动方式是用前脚掌踩在石质的球上,脚跟发力,将球踹向前方,以球击球计算成绩。蹋鞠所用的石球,早在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发掘中就有发现。北京大学赛克勤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内陈列的石球,有一只经考证已有18000年的历史。“蹋鞠场中浪荡争,一时捷足趁坚冰。铁球多似皮球踢,何不金丸逐九陵。”这是清代诗词《百戏竹枝词》中的词句,描写的是300多年前冰蹴球的火热场面。不仅清代流行冰蹴球,民国时期,冬季儿童也流行“踢冰核儿”,只是后来,这项运动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今年年初,这项运动又在北京什刹海出现了,将这项运动从历史带进现实的是一位老人——北京市民俗馆馆员、民俗专家赵书。后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积极支持,把赵书的想法上报至北京冬奥申委,冬奥申委宣传部给中国民协回函:冰蹴球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成果之一,同意将“冰蹴球”项目列入申冬奥宣传活动之中。
一、场地
《冰蹴球》的中心场地为10m×10m的平坦冰面。场地中心设有中心点(Z),又称行营。在中心点四周十字线上设有1(E)、2(F)、3(G)、4(H)罚球点。四个罚球点连接成中心菱形竞技区。
冰面的四角顺时针划分为A、B、C、D四个发球区。中心场地AB线外侧,为甲方“九陵(得分区)”,标三条红色斑马线;CD线外侧,为乙方“九陵(得分区)”,标三条蓝色斑马线。中心场地BC线外、DA线外为界外区。
二、队员
双方上场队员4名,分别编为1、2、3、4号。甲方为1、3号;乙方为2、4号。比赛用球上面为球形,下面是平底,能在冰上滑动。冰蹴球形状为铜钹形,来源于古代煤炉所用的“盖火”。比赛用球为红、蓝两色,甲方持的球为红色,乙方持的球为蓝色。双方发球所用球与自己身上编号同。甲方持红色球为1、3号,在A、C处发球;乙方持蓝色球为2、4号,在B、D点发球。蹴球的运动方式是用脚掌踩在球上,用脚发力将球蹴出。
三、发球
第一次发球就有攻击权、得分权、连蹴权。发球时可以进入中心点(Z),获得休战权(死球)。凡进入行营的球均为死球,无攻击权、得分权。连蹴权:用本球击中场内任何一个球,均可获得连蹴球1次。本球击中场内本方球,获连蹴权1次。本球击中场内对方球,可获连蹴权2次。连蹴权可以用来转移本方球位置,以便在有利位置发起攻击。连蹴权可以用来攻击对方目标球,用连续出击将其逐入“九陵”。凡场地内的球,均称为“活球”;凡进入中心点的球称“死球”。活球既是发动进攻的“出击球”,又是被对方攻击的“目标球”。“死球”无向对方进攻的出击权。击“死球”无连蹴权。
四、得分
从发球的场面可以看到,这种“双方对垒,对角发球”的场面,凡把对方球击入与球同色的“九陵”内,得1分;对方球重新发球,无得分权。凡在把对方球击入“九陵”的同时,本球也同时追入者,得2分;本方球重新发球,无得分权。对方球重新发球,无得分权。凡把对方两个球一次蹴入、或二次蹴入“九陵”者,得3分。把本方球自己误逐入本方色泽“九陵”者,对方得1分。本方球重新发球,无攻击权。把对方球误逐入本方色泽“九陵”者,由对方重新发球。
五、罚球
把对方球击出场外为犯规。把对方球击入本方九陵为严重犯规。犯规罚球:把被罚球放在罚球点为目标球,攻击球放置中心点,根据犯规程度,决定罚球力度:一次罚球权:攻击者从中心点向目标球蹴球1次,无连蹴权。连蹴罚球权:攻击者从中心点向目标球蹴中后,有连蹴权。
六、出界球
凡被对方击出界外之球,可获重新发球权。重新发球,可在出界点(裁判认定)进行。
出界球发球有进攻权和连蹴权。凡自己蹴出界外之球,由裁判指定放在就近罚球点上。
照片说明:
《冰蹴球》比赛主要有单人、双人两种。图中以双人比赛为例:参加比赛者为甲、乙两队,上场队员共计4人。4名队员交叉编号,甲队为1(A)、3(C);乙队为2(B)、4(D),比赛开始时双方队员在发球点各就各位,依次从A、B、C、D四个角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