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鹏
近几年中考作文题目虽然花样繁多,但是在文体选择上限制宽松。很多考生还是选择了记叙文的写作。记叙文的写作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讲故事的艺术。“故事人人会讲,各有各的妙法。”生活中许多事并不见得特别曲折复杂,可当作家把它的时序打乱,重新组合,居然能使它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写作就存在一个兴波澜、生变化的表达技巧和方法的问题。
我们经常听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但现实是很多人写记叙文时,往往只注意叙事条理、线索结构的分明清晰、完整清楚,因而平铺直叙、水平如镜,看不到曲折错落、起伏回环。只有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有波有澜,才能使文章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牵引读者紧张的情绪,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为了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意味,写出波澜应该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说的是文章要写得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似波浪一般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生动的叙述,使文章有波澜呢?
一、巧设悬念。悬念在叙事文学中有神奇的魅力,这奥妙被清代的李渔一语道破:悬念就是叫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如果“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写作时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矛盾阻遏一下,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悬念能把读者推向一个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中。
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
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办完手续后,富豪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噢,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六美分……”
开始的体面出场,与只借一美元的行为,让人生疑。但作者没有直接揭底,人们自然认为富人没有带现金而且急需钱,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此刻他还不急于交代原因,而是进一步交代了富人带着有价证券,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最后才借行长之问揭开了谜底。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用这种处处设置悬念的方法营造悬而未决的氛围,可以使文章跌宕起伏。
二、误会推进。误会法,扣住因误会而产生矛盾这一点进行叙事,需先尽力“误导”读者,不让被表现的人、事、物露出真面目,为后面的变化“蓄势”,以形成反差。随着情节的发展,才露出真相,使被表现的人、事、物前后形成反差,出人意料。“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
尴尬瞬间
语文课上,我正在随着林黛玉在荣国府转得晕头转向,忽然感觉后桌伸来一只脚碰了碰我的脚,低头看时,一只球鞋缩了回去,片刻那只脚又伸过来蹭到了我的脚,还未待它缩回我瞅准了使劲一踩,一阵强忍的微弱呻吟之后,那只脚狼狈地逃了回去。
我再也没有情绪去理会林妹妹了,心里恼火得要命:哼,看上去挺老实,原来心挺歪的。怪不得每次照面,他都微笑着先打招呼,眼睛好像总盯着我,还有那次我跟同桌说我爱看名著,第二天他就借我两本,什么意思嘛!
不安好心……
好容易熬到下课,我忙不迭地要站起身出去透透气,谁知,刚一站起来,嘎一声,吓了一跳,低头看时——一支钢笔被踩得粉碎,痛苦地躺在我的脚边。
天哪,那是他的……
一个男生的钢笔滚到“我”的脚下,这个男生用脚去拨自己的笔,不小心碰到“我”的脚,于是“我”浮想联翩地产生一系列误会,当下课时看到被踩得粉碎的钢笔时,才恍然大悟,至此误会解除,令人拍手称妙。
“误会”源于人的思维定势,定势的思维和事件的发展产生矛盾的时候,就是波澜的产生。写作的时候关注并打破思维的定势,文章自然波澜起伏。
三、笔锋突转。突转指的是情节的突然转变。这种转变或表现为喜事突然转变成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为逆境,完全超出人们所预料的正常轨道,引起读者惊奇的感受。突转必须以“新”为其灵魂,以“意料之外”造成读者惊奇,同时要使读者在惊奇之余又觉得在情理之中。编故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叙述下去,层层推进,直至情节高潮时,来个180度大转弯,顿起波澜,一下子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找回诚信》节选
雨天我在校门口焦急地等着车,车站离校门还有一段距离,偏偏又没带雨伞,正当我犯愁时,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撑伞热情地说:“姐姐没带伞吧,我送你好吗?”我高兴地拉过伞,搀着他一路兴奋地走着,到了车站,我正要感激他时,他兴冲冲地从口袋里掏出个本子,塞给我一支笔:“姐姐,我帮了你一次,你也应帮助我一次,对吧?你把你的名字写上,因为老师说了,做了十件好事并有人证明,期末就能当选‘三好生’了。”我顿时愕然。
文章的结局出人意料,小男孩雨中送伞不是为了助人而是为自己捞“政治资本”。这突转的笔锋,无情地鞭挞了现实生活中的伪善和虚假,痛心地发出“找回诚信、不要贻害仍然饱含诚信的新一代”的呼声。这个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故事在不停地蓄势,不停地吸引读者往下读,以追寻故事的结局。这样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可是当这种势头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我们给这种方法命名为“蓄势斗转法”。
四、设置起落。“起落”是随着事件的进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事情矛盾的激化与缓和使人物思想感情也随之变化,使读者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去关注事件的发展,去关注人物的命运。
谁烧了“阿房宫”
从前,有位县督学来到县立中学视察工作。他一进校门,便见该校的壁报上写有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督学的文学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诗句,油然想起《阿房宫赋》,于是顺口问起了学生:“你们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
学生们一脸惶恐,不住地摇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学啼笑皆非。他立即来到校长室,对校长指责道:“贵校学生国文程度低下,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心平气和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督学非常气恼,他万万没有想到校长居然不知道阿房宫是怎么一回事!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封呈文,给教育局长,禀明原委。
不久,督学收到局长复函:“烧掉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看后,目瞪口呆。
到底谁烧了“阿房宫”?随着事件的发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显得波澜起伏,强烈吸引读者看下去一探究竟。本文就是用了设置起落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文无定法”。关于作文情节的设置,不止以上所述,考生只要在平时训练中找出适合自己作文设置的方法,能博得阅卷老师青睐的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多阅读多积累,你的作文情节设置定会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