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艳林
〔关键词〕代币制;自闭症学生;情绪问题;功能性行为分析
情绪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欠缺情绪能力,情绪能力是个体处理自身情绪、理解以及应对他人情绪的能力。自闭症学生由于存在社会沟通与交往的障碍,致使他人很难理解其需求,当他们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时,往往产生尖叫、哭闹、攻击以及自伤等行为问题。自闭症学生情绪能力缺乏,无法恰当地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不仅干扰学校的教育教学,也给其他学生的身心带来了伤害。
代币制是一种运用代币矫正不良行为,增强目标行为的行为矫正程序,它是一种被运用者刻意安排的奖励系统。当行为矫正对象表现出目标行为时,就可以根据规定获得相应数量的代币奖励(代币可以是塑料片、五角星、数点、印章等),并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约定的交换系统换取自己喜欢的强化刺激物。
情绪问题的处理是自闭症学生研究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本研究在分析自闭症学生情绪问题功能的基础上,运用代币制对一名自闭症学生的情绪问题进行干预,希望能帮助他控制情绪,减少情绪问题,同时能用合理的方式表达需求,释放情绪。
一、研究对象
刘某,男,9岁,足月顺产,家族无精神病史,现为某特殊教育学校三年级学生。2010年,经广州中山三院诊断为中度自闭症。刘某喜欢吃零食,爱看动画片《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喜欢去感统室冲滑板、去沙盘游戏室玩沙盘游戏,对圆形的物品比较偏爱。认知能力较好,能够辨认常见的食物,会简单的两位数以内的加减法。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发展得比较好,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沟通,但用语言表达需求的能力较缺乏,喜欢用手指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事物,当不能满足其需求时,会躺在地上大声哭闹。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不愿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会边跳边大声尖叫。刘某的情绪问题不仅影响他参与课堂教学,而且大声尖叫、哭闹也严重影响同班同学甚至其他班级同学的学习和生活。
二、研究过程
(一)确定目标行为
根据观察及对教师的访谈,确定刘某需要干预的目标行为,其操作化定义为:1.哭闹行为,突然躺到地上,双腿乱蹬,同时大声嚎哭,用双手不断地擦眼泪。2.尖叫行为,一边向上跳,一边大声尖叫,同时右手伴随着跳的节奏不断地击打胸脯。
(二)分析情绪问题的功能
根据自编的“情绪问题观察记录表”在学校自然情境中对刘某的情绪问题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其功能。通过分析5天的基线期记录的观察情况,得出刘某情绪问题的功能为:1.哭闹行为的功能主要是为了获得注意(引起教师或同学对他的关注45%)和得到实物(想吃的东西和想玩的东西40%);2.尖叫行为的功能主要是为了逃避任务(回答问题,完成不同的任务等56.7%)和获得感官刺激(获得前庭刺激和本体觉刺激,同时跳的过程中的尖叫行为不仅宣泄情绪,还满足他的听觉感官刺激占43.3%)。
(三)代币制对情绪问题的干预方案
根据功能性行为分析的结果,运用代币制帮助刘某控制情绪,减少哭闹和尖叫行为的发生频率。同时运用代币制塑造刘某良好的行为,如表达需求、引起注意、寻求帮助、释放情绪、满足感官需求等。具体如下。
1.确定代币
个案喜欢的形状是圆形,非常痴迷敲击或旋转能发出清脆声音的圆形硬状物,因此选择敲不响、不方便旋转的过完塑的圆形图片作为次级强化物,即代币。
2.确定后援强化物
首先,根据对教师和家长的调查结果以及观察的情况,选择干预实验中的强化物。然后让刘某根据自己的喜爱程度对这些强化物进行筛选,得出个案最喜欢的食物强化物依次是薯片、QQ糖和旺仔小馒头,最喜欢的活动分别是冲滑板、玩沙盘游戏和看动画片《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实验中选择这些食物和活动作为后援强化物。
3.制定代币交换系统
研究者根据要干预的目标行为的难易程度、刘某对后援强化物的喜好程度,和刘某的情绪问题发生的时间,制定代币交换系统。内容包括:
(1)在约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情绪问题或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就可以获得相应数量的代币(获得2个代币的有:一节课没有哭闹/尖叫;中午午休没有哭闹/尖叫。获得1个代币的有:课间休息没有哭闹/尖叫;需要帮助时能请老师帮忙;会回答问题或做练习时能举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课间和老师一起跑步;课间和老师一起去音乐室敲鼓;想玩玩具时能和老师说;点心时间和老师说想要的东西)。
(2)积累一定数量的代币就可以兑换相应的后援强化物(1个代币可以换一个旺仔小馒头;2个代币可以换一片薯片或一颗QQ糖;10个代币可以看《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15分钟;15个代币可以冲滑板20分钟;18个代币可以玩沙盘游戏35分钟。
(3)每天10点、11点30、2点15和4点30是兑换代币的时间。
4.干预过程
(1)帮助刘某理解代币与后援强化物的关联。
第一阶段,先使用原级强化物,即刘某喜欢的食物薯片、QQ糖和旺仔小馒头,最喜欢的活动冲滑板、玩沙盘游戏和看动画片《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等进行奖励强化。一方面,当刘某在约定的时间内没有表现出哭闹或者尖叫的行为时,就立即给予食物或者活动强化;另一方面,当刘某能用语言表达需求或用运动来调节情绪以及寻求帮助完成任务时,也立即给予食物或者活动强化。通过原级强化物的使用,帮助刘某建立“不哭闹、尖叫,做到老师要求的就可以获得奖励”的意识。
第二阶段,由实物强化过渡到代币,帮助刘某明白代币和实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实物。教师通过同时呈现实物和代币,而且不断重复刺激,帮助学生理解代币的作用。同时利用视觉提示,即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代币交换系统并把它粘贴在黑板上。教师反复指导刘某,让他明白兑换的规则。
(2)利用代币制干预刘某的情绪问题。
刘某的情绪问题一旦爆发,程度非常强烈,持续的时间长,对周围同学的学习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对他的情绪问题进行干预时,尽可能让其不爆发或者少发生。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第一,强化意识。每天早上刘某一来到学校,就让其重新摆放代币交换系统的各项内容并粘贴在黑板上。不断强化他按“要求做就可以获得奖励物”的意识,暗示他不能发脾气。干预的前5天,约定的时间一结束就让刘某换取代币,及时强化。当刘某熟知代币的作用,并对代币很感兴趣时,将兑换代币的时间固定。
第二,转移注意。观察中发现,刘某情绪问题爆发前,会用眼睛偷偷斜视坐在他旁边的人,然后身体开始前后摇动,接着手开始举起来(掌心对着自己)伴随着身体摇的节奏前后晃动。教师发现刘某开始斜视旁边时,及时给他一个任务,转移他的注意力。刘某的认知比较好,喜欢认字、在黑板上写生字。研究中安排他写字、读生字或念题目,如果他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立即给予1个代币奖励。通过转移他的注意力,有效地避免了情绪问题的发生,同时代币的使用帮助逐渐塑造完成老师任务的良好行为。
第三,提示策略。上课的过程中,留心观察刘某的情绪变化。当发现他出现情绪问题的先兆情况时,助教及时用图片结合语言提示他,不发脾气可以得到代币,得到代币可以换取想要的东西或活动。同时助教根据引发先兆情况的不同立即前事,采用不同的策略预防情绪问题的发生。如果是刘某想要得到教师的关注,希望回答教师的提问或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助教可以用语言结合动作示范提示刘某“举手”。助教及时关注刘某,给予他参与的机会,并奖励他代币,肯定他的举手行为。如果是午休起床后的点心时间想得到教师分发的点心或水果,教师要提示刘某用语言表达“我想吃……”如果他能够向教师表达,就给予他食物并奖励代币。刘某长得比同龄人高大,容易饿,吃得比较多而且快,以前教师都是平均分配食物,刘某吃不饱,就会抢东西,教师不给就会躺到地上哭闹。教师帮助他用语言表达需求并满足他的合理需要能减少情绪问题的产生。如果是在下午的玩具时间想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教师也要提示刘某告诉老师“我想玩……”如果他能恰当表达,教师给予他喜欢的玩具并奖励他代币强化他表达需要的行为。刘某的性子有点急,当他反复尝试某事,还是不会,又没有人帮他时,他就会尖叫。教师反复教育刘某,当不会时,可以和老师说“老师,帮帮我”。当刘某能独立或少许提示下向老师寻求帮助时,教师不仅要口头表扬他的求助行为,还要给予代币奖励,帮助他明白,不会没有关系,可以向老师求助,求助还可以获得代币。
第四,感官刺激。刘某的尖叫行为不仅有满足感官刺激的功能,还能帮助他宣泄情绪,但是尖叫的方式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其他同学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中采用跑步和敲鼓的方式来代替尖叫的行为,满足刘某的感官需求,帮助他宣泄情绪。课间,教师和刘某一起玩跨障碍物跑的游戏,教师利用语言、动作诱导刘某和老师一起互动跑。跑的过程中注意激发他参与的积极性,并且也注重跑的速度以便给刘某提供足够的运动量满足他的感官需求并帮助他宣泄情绪。考虑到刘某的尖叫行为还有听觉方面的感官刺激,干预的过程中将跨障碍物跑和敲鼓在不同的课间交替进行。教师带领刘某到音乐室敲鼓,教师先示范敲鼓的方法,给刘某模仿的对象,也允许刘某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随意敲。刘某在音乐室大声地敲击鼓,一方面宣泄了情绪,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听觉方面的刺激。跑步和敲鼓,都可以获得代币奖励,以强化刘某采用积极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第五,区别强化。当刘某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时教师及时给予代币奖励,让其能用获得的代币换取喜欢的食物或从事喜欢的活动;当刘某出现情绪问题时取消对他的关注。例如,刘某为了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或得到想吃和想玩的东西而哭闹时,教师引导学生忽视他的行为,对他的行为不作评价,并且不给予他想要的东西。当其停止哭泣,并且能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教师给予他代币奖励强化,并且告诉他因为他向老师表达想要的东西,所以老师要奖励他。当刘某为了逃避任务尖叫时,教师制止其尖叫行为同时坚持让其完成任务,当其能完成任务,即使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任务,也要给予他代币强化。
第六,隔离冷静。当刘某出现严重的哭闹或尖叫行为时,助理教师把刘某带到情绪宣泄室,让其独自在宣泄室冷静,不允许他获得想要的事物。助理教师要密切关注刘某的情况,当他能冷静下来并且能持续五分钟左右,再带其进教室。
(四)干预效果
处理期对个案刘某的哭闹行为和尖叫行为的干预共持续8周,共计40天。刘某哭闹行为:基线期平均值为6.6次/天,处理期平均值为2.2次/天;基线期最高一天出现9次,最低为一天5次,处理期最高一天出现6次,最低一天出现0次。刘某尖叫行为:基线期平均值为7.4次/天,处理期平均值为2.9次/天;基线期最高一天出现10次,最低一天6次,处理期最高一天出现7次,最低一天出现0次。分析刘某哭闹行为和尖叫行为两个阶段的数据可以得出,刘某哭闹行为和尖叫行为平均每天出现的次数大幅度减少,出现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也大幅度减少,表明运用代币制干预刘某的情绪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者从对其他教师的访谈中得知,运用代币制不仅减少了刘某的哭闹行为和尖叫行为,而且还帮助刘某塑造了一些积极行为:刘某会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会运用一些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也有了较大的改善……虽然刘某有时还会出现一些情绪问题,但是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都降低了很多。
注:2015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积极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15YQJK12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