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生前退位”的法律与文化之困

2016-09-10 07:22墨皈
检察风云 2016年20期
关键词:日本天皇仁天皇典范

墨皈

虽然已经不再是神,但天皇及家人是不被登入户籍的,没有户籍的天皇,也不存在公民权。宪法规定天皇没有管理国政的职能,也就是不能对政治问题发表见解;宪法规定天皇要承担国事公务,但没有说他可不可以拒绝履行公务;宪法规定天皇世袭,但没有说他是否可以拒绝即位或主动让位。用日本某些网民的话说,天皇根本就没有人权可言。

8月8日发生过一些历史事件,说明这个数字不仅受到20世纪90年代生意人的喜爱,也被历史所青睐:二战苏联对日宣战、美国签署联合国宪章、新华社播发《别了,司徒雷登》、尼克松辞职、北京奥运会都开始于这个日子。

2016年的这一天,在里约奥运如火如荼之际,远在太平洋彼岸的日本天皇明仁发表了一则耐人寻味的电视讲话:“我已超过八十岁,在体力方面等有时也感到种种局限,这几年来,在回顾作为天皇的自身足迹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关于将来自己的应有状态以及公务……”言下之意,“朕老了,不想干了”。

平心而论,明仁天皇多年来勤于国事,和蔼亲民,在日本民众中拥有极强的亲和力,特别是2011年大地震后和皇后在灾区的奔走,赢得普遍好评。他自从十余年前患前列腺癌,近年又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以82岁的高龄表达自己“有点累”,绝对也是合情合理的。在这段长达11分钟的讲话中,虽然他并没有很明确地触及让位、修宪等实际状况,但寓意应该是很明确的。

然而,天皇毕竟是天皇,天皇说有点累了,其实就是不想干了。对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的日本而言,这势必要面对一系列皇室传统习惯和现代法律制度之间的冲突。无怪乎首相安倍对此抓耳挠腮,表示他会对天皇的意愿进行审慎的考虑。

天皇能不干吗

日本宪法第一条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天皇作为虚位元首,无权参与国家政治。天皇此次发言中也提到了禁止政治性发言的《宪法》制约,因此在措辞上颇费工夫。因为要实现“生前退位”,就需要修改皇室典范和制定特别法等国会法律措施,而这又必然涉及宪法问题。

由于天皇生前退位在日本宪政史上还是第一次,有诸多课题有待解决。1947年制定的皇室典范和1898年制定的明治皇室典范都没有任何规定。因此,天皇生前退位,需要克服日本现有的制度性障碍,或要修改皇室典范,或要设立允许例外的“特别法”。这就使得天皇生前退位演变为修改法律的复杂问题,而修改法律一般需要通过学术讨论、社会意见征集、政府内部研究、最终提交国会讨论直至表决等一系列复杂程序才能完成。

据日媒报道,天皇发表视频讲话后,日本政府准备通过组织各界代表设立专家会议机制等方式磋商具体对策。日本政府认为由于现行宪法规定“天皇不具备政治权力与职能”,因而主动退位或生前退位可能会与宪法相悖。由此来说,天皇一职,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和身份,而非一个职务。尽管天皇也必须要履行部分国家元首的职责,但从政治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日本天皇同德国、以色列总统这些实行总理负责制的国家是有本质区别的。

当然,与很多虚职元首制的国家一样,现代天皇制度下天皇的公务带有很强的礼仪性。每天天皇都按照已经制定好的活动计划,按照规定的路线,去指定的地方参加预定的活动,或者会见预定的人物,说些按规定要说的话,连说话的节奏也都得按“皇室的节奏”来。天皇经常要参加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参观画展等,此时他必须和每一位在场的作者们说同样语气和同样长短的话,不但对于有可能不合自己胃口的作品不能批评,即使自己很喜欢一个作品,也不能多赞美一句,因为这“有可能被人利用”。

从“天照大神”到和平使者

根据《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的记载,日本民族所信仰的最高之神就是日本皇室的祖神——“天照大神”。日本建国的历史皆与“天照大神”的神迹故事相结合,所以自古以来的日本人便将对“天照大神”及其神话的信仰转化为对日本天皇的崇拜,因而逐渐形成了日本人对皇室家国的深切情感,这不仅成为信仰习俗,亦成为日本精神的来源。

日本人的人际关系标准,在于母亲和幼儿之间的庇护及依存之间的关系。从明治以来,日本天皇的意义就很复杂,但是对日本而言其实就是精神上的骨肉亲人,并且被象征性地看成是“神”,而提升到宗教的领域,或者说天皇就是“家父”,体现了一种君临天下的亲密性。作为一名父亲,可以说不干就不干吗?

按照明治时期制定的日本皇室典范,近代的日本天皇进行皇位承继,只限于天皇驾崩之际,并不承认当朝天皇的退位和让位,“天皇驾崩之后,皇嗣即践祚继承祖宗之神器”。这条法度明确规定新帝践祚当在前帝驾崩后立即进行,并当场传授神器。于是天皇原则上必须在大位上干到死。明治天皇是如此,大正天皇在晚年因脑疾而失去工作能力之后,也是让当时还是皇太子的裕仁(昭和天皇)代为摄政。在二次大战后,1947年制定的现行皇室典范中也沿袭了天皇死后皇储必须立即践祚的规定,并无天皇生前让位的规定,也没有提及神器的传授。

二战结束后,出于稳定日本社会、制约苏联的考虑,盟国没有废除天皇制,也没有追究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但是剥离了天皇的神性,而只是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予以保留。从这层意义上看,天皇更多是一个象征,而不是政治身份,不能简单依个人意志决定退位。但是明仁天皇则更进一步,他的个人意愿似乎在告诉世人,天皇也是一个普通人,既不是精神象征,也不是什么神,而只是一个工作。

天皇意志和法律规定间的“两难推理”

这位年号平成的天皇,注定会在日本历史上留下他的不寻常的一页:第一位与平民女子结婚的天皇,第一位自己抚育孩子长大的天皇,第一位主张死后火葬的天皇……以及200年来第一位要在生前让位的天皇。据调查机构统计,有91%的受访者表示“赞成”天皇在生前退位,远远超过4%的“反对”声音。表示赞成的群体中,有17%认为“调整成仅允许现任天皇退位的形式好”,76%的人则认为“调整成今后所有天皇都可以退位的形式好”。但更多人是从情感上表示,作为一个82岁且一直勤勉盡职的老人,有权利提出安享晚年的诉求。就连安倍晋三也不得不严肃对待他退位的可能性,因为天皇的意见是不可拒绝的。

然而,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战后的日本宪法前四条都围绕着天皇的地位和职能。第一条关于天皇的地位: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开宗明义地说,日本天皇的地位是以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实际上也就是否定了天皇的个人意志,这不像皇帝,倒真的是公仆了。

有消息指出,是否认可“生前退位”的问题已在日本国会进行过答辩。日本政府举出了以下理由予以否认:(1)退位天皇拥有的“上皇”或“法皇”权威与新天皇并立的害处;(2)担忧出现不以天皇自由意愿为基础的强制退位。政府相关人士还指出一个新问题称:“若未来出现不愿意成为天皇的皇太子,那么是否也予以认可?”这就是天皇意志与现行法律制度的悖论。换句话说,也是天皇的人权与法律赋予的国家精神象征权间的博弈。

为此,日本政府正摸索达成妥协的解决之道,通过修改皇室典范或针对本次问题制定法律等方式,在现行宪法许可的范围内既尊重天皇陛下的意愿,也征得国民的广泛谅解,即所谓的“两阶段立法”。而这必须要经过国会决议这一“民主程序”,首先必须成立专家委员会,经过一年左右的研讨,在此过程中各路媒体也积极参与讨论,而且还要拿到国会上再经历马拉松式的争论。所以,明仁天皇看来还得在岗位上撑几年。

最后提出一点,天皇在这次讲话中明确提到了对摄政模式的不认可,他多次使用了“象征天皇”这个说法,称之为“关于日本国宪法下被定位为象征天皇的理想状态”。敏感的人士指出,这么强调天皇的象征性,就是要拒绝保守势力试图再度将天皇神化,回到战前所谓日本帝国时代神格化天皇的老路上。为此,明仁天皇不惜以让位来维护天皇的象征性,可见其本质上只是把天皇视作一个职业。在其位,就必须谋其政,这也是现代公务员制度而非封建皇权制度的重要区别。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明仁天皇不愧为一位具有现代法治意识,顺应民主潮流的政治家。

当然,有一个群体对天皇现在就退位始终强烈反对,那就是程序员。在推特上,IT企业的人士悲鸣遍野,因为担心年号变更导致系统修改的庞大工作量,他们痛苦地呼吁:能不能给我们一两年的准备期?

编辑: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

猜你喜欢
日本天皇仁天皇典范
典范秦山 创新之源
日本天皇在皇宫种水稻
退位开始
“真诚关系”
一般型三维簇的三典范映射
尊老爱幼的好典范
日本天皇访越
裕仁天皇如何逃过审判
明仁天皇“暗战”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