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吉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发展建设和执政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十二五”规划目标即将胜利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经济增长保持了较快速度。预计5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为7.8%,这个速度是世界平均增速的2倍多,在主要经济体中是最快的。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预计2015年经济总量将达到68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0万多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当然,我们的人均GDP刚刚达到7800美元左右,还处于中等收入水平。
——物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农业方面,粮食产量保持世界第一,2015年达到1.2万多亿斤,实现了“十二连增”。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农业稳、天下稳。工业方面,生产力水平持续提升,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工业规模、制造业规模也居世界第一。虽然我们还不是世界工业强国,但已是当之无愧的工业大国。铁路、电力、电信、手机、电脑、家电等设备和产品水平,均已达到世界一流。
——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水利灌溉面积回升到50%,高铁里程、铁路里程、公路里程、电力装机,在世界上均排名前列。手机用户已达12亿户,网络用户达7亿户。
——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优化。投资与消费的结构逐步改善,消费占GDP的比重,5年前是50%左右,2015年前三季度已经超过60%。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也在改善,5年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2015年前三季度已经超过50%。
——城乡和区域结构不断改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年前不到50%,目前预计是56%。城乡收入差距5年前是3.5∶1,现在已经降到3∶1以下。地区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人均GDP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5年前之比是6∶1,现在则为4∶1。
——科技教育能力明显增强。R&D(研究和开发)占GDP比重超过2%,达到了OECD(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企业投入占80%,反映了企业研发投入的有效增加。教育投入3.28万亿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7.5%,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就业不断增加。“十二五”前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1%,均快于7.8%的GDP增长率。农民收入的增长又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因此才有了城乡差距的缩小。5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近5500万人,比“十二五”规划指标多出1000万人。
——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十二五”前4年,單位GDP能耗下降13.4%,2015年预计下降5.9%。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目前预计将达到12%,比预期要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
——改革开放迈出大步。简政放权方面,国务院机构审批事项减少1/3的任务两年就已提前完成,商事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先照后证、实缴制改认缴制,现在又实现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这两年,全国每天新设企业都在1万家以上。对外开放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出口大国以及主要对外投资大国,货物贸易占全世界的13%左右。虽然2015年贸易增速有所下降,甚至是负增长,但在世界的份额仍保持平稳。2014年,中国是引进外资第一大国,引进外资超过1200亿美元;境外投资是第三大国,接近1200亿美元。
“十三五”时期要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对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用两句话作出总体判断:
第一句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全球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还在深入发展,这为我们提供了和平的外部环境。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第三次工业革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3D打印、石墨烯材料、绿色低碳技术、非常规传统能源等,都在孕育产业突破。从国内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也没有变,发展仍是第一要务。需求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都处在不断深化的阶段,市场空间、发展潜力和回旋余地都很大。供给方面,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生产要素、综合优势仍然存在,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些都是《建议》作出的重大判断。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这为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第二句是“我们的发展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贸易增长乏力。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5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三期叠加”带来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较突出,结构性矛盾、趋势性矛盾、周期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尤其是结构性矛盾凸显。而且,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总之,既要看到机遇,又要看到挑战。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认识、适应、引领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坚持五大理念,明确重大任务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明确发展的重大任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有些方面的任务比较突出:
——以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新动力。首先,要提供有利于全社会创新创业的体制政策和社会环境,实行普惠性的创新支持政策。把草根创新和精英创新结合起来,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创新领军人才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
——创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新供给。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创造新供给,还要调整旧供给。要分类指导,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释放消费投资出口新需求。要继续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促进作用,把稳增长和调结构更好结合起来。
——拓展区域产业基础设施。网络经济、“蓝色经济”等发展新空间十分广阔。要着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水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通用航空、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网络。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加强发展的协调性,《建议》提出四方面要求: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建设主体功能区。二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三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四是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強环境治理力度,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深入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完善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素质,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均衡发展。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方面,2014年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按照2010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标准计算,经过2015年一年的努力,又解决了1000万人以上的脱贫问题,今后5年还有约6000万贫困人口。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补齐这个短板,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2015—2016中国经济年会”的主题演讲,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