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丽娜 刘圣兰
[摘 要] 在江西共大的办学历程中,邵式平为之作出突出贡献:酝酿创办时期,他是江西共大的创始者;初建时期,他是江西共大的支持者;发展巩固时期,他是江西共大的关心者。在不同的时期,邵式平在江西共大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倾注了最深沉的关怀。
[关键词] 邵式平 江西共大 教育
邵式平在生前,对于江西共大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他在创立新校、制定办学方针、组建干部管理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制定教学计划、建设生产基地、解决办校困难等各个方面,都对江西共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不仅如此,他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校方针以及他的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不仅对当代教育体制的革新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当前教育事业的改革也有启示意义。
一、酝酿创办时期:江西共大的创始者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刮起了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发展的风暴,教育的变革发展也不例外。对于江西,这更是迫在眉睫。20世纪50年代初,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江西唯一的本科院校被撤销,只留下一个师范部,组建了江西师范学院,另由专科重组了江西医学院和江西农学院。由此可知,江西的高等教育何等薄弱。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江西的学生就业难、教育脱离实际、工农子弟升学难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很快引起了邵式平省长的关注和思考。正当邵式平思索之际,1958年3月汪东兴下放来到江西省任副省长,负责全省的农垦工作。他敏感地注意到江西教育落后的一面。在紧要关头,他立即抓住参加全国农垦工作会议的机会,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毛主席,毛主席建议汪东兴与邵式平商量“可否在江西办一个农业方面的学校,免费招收适龄农民入学。学校的费用要靠学员自己边劳动边创造,省里先给一小部分资金作为整个学校的开始运营启动资金”[1]p2。这一提议也得到邵式平大力支持,他说:“这个想法很好,应该考虑,我曾上过苏联劳动大学,学生边念书边劳动,拿劳动养活自己,养育学校,我看江西可以办劳动大学,我们的学校将自给自足。这所新型的大学是面向学历较低的工人、农民的新式学校。这对发展江西的经济有好处。”[1]p2
在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邵式平自始至终都是一位积极的倡导者、探索者、支持者。对于发展教育事业,改变农民的命运这件事,他在任何时候都是积极支持的。1958年,在省委、省人委的全体工作会议上,他率先提出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提议,并就江西共大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却不曾料想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反对者认为:垦殖场处于初创时期,办学校会将垦殖场的劳动力分散,这样做会直接影响垦殖场的效益。再者,当前江西的经济实力薄弱,百废待兴,资金缺乏,还不具备办学的条件。尽管办学之路困难重重,但在邵式平等人的不懈坚持与争取下,江西省委、省人委作出了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决议。从邵式平支持毛泽东办农业学校的建议到首次提出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动议,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始者无疑首推邵式平。
二、初建时期:江西共大的支持者
在江西共大初建时期,半工半读的新型大学——江西共大面临着诸多困难,加之资源严重匮乏的社会现状进一步加剧了办学困难。这一时期,江西共大依然受到邵式平的重视。
其一,亲自消除办校疑虑。办校疑虑是江西共大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江西共大与传统的全日制大学不同,是一所半工半读的新型大学,社会上存在各种非议,甚至校内也有好多师生対江西共大持种种非议和疑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是否需要创办江西共大?”“实行半工半读是否会降低教学质量?”“江西共大属于正规的大学吗?”“江西共大到底是劳动场所还是学校?”[2]p36这些非议和疑虑加重了办校压力,危及江西共大的存亡。毋庸置疑,如果不从思想上化解这些非议和疑虑,江西共大的发展将举步维艰。在此紧要关头,邵式平格外重视上述问题,亲自帮助江西共大消除办校疑虑。他经常在总校和分校发表讲话、作报告,鼓励师生正确对待新生事物,消除办校疑虑。针对是否需要创办江西共大这一疑虑,邵式平在《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中明确提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最革命、最进步的学校,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之下,学习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科学和斗争经验的学校。”[3]p16针对江西共大是不是正规的大学这一非议,邵式平指出:“江西共大的全体学生中,工人农民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几,这与我们国家的社会阶级状况相适应,我们是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这就是问题的本质,目前江西共大还有一些缺点,这是非本质、非主流的问题。”[3]p6对于江西共大到底是劳动场所还是学校这一疑虑,邵式平严厉批评有些同志把半工半读机械地理解为一半时间读书、一半时间劳动,认为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的方针,并强调:“如果教出的学生都不劳动,文化就会没有根。”[3]p11
其二,亲自组建干部队伍。毋庸置疑,高效的干部队伍是由一群能力很强的个体有机集合而成的。正因为他们具备实现目标的技术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良好品质,才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毛主席也曾多次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4]p526学校管理同样如此,江西共大创办以后,邵式平也注意到这一点,亲自为江西共大配备领导干部。一方面,邵式平邀请省领导到江西共大总校任职。省委书记刘俊秀在多年的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邵式平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力邀分管农业的省委书记刘俊秀兼任江西共大总校校长。为解除刘俊秀没上过大学恐怕难以胜任大学校长一职的顾虑,邵式平说:“你上过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上过延安的中央党校,这就是大学文凭嘛,办学之道,贵在得人。”请刘俊秀当校长,真是再好不过了[5]p165。正是在邵式平的力邀下,刘俊秀同意出任江西共大总校校长一职。同时,邵式平还邀请江西省副省长、农垦厅厅长汪东兴兼任江西共大总校党委书记、副校长。这无疑又为江西共大配备了一名得力干将。另一方面,为了打造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邵式平还不拘一格挑选精兵强将,从事学校的专职管理工作。黎超即是邵式平精心挑选的专职干部。1958年10月邵式平等人在云山综合垦殖场检查工作时发现了黎超工作能力出色,并决定把他调到总校工作,但黎超心有顾虑。邵式平多次劝导为其消除顾虑,最终他同意任江西共大总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全面负责江西共大日常工作。在教学管理干部人选上,邵式平深思熟虑后将目光投向了曾经的战友、原陕北公学教务长林仲。林仲凭借出色的教育管理才能,再加上在科技大会开幕时对江西共大问题作的演讲,使得邵式平坚信他能担当此任。可林仲当时已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工作。面对此状,邵式平连发了三次电报到北京,一再邀请林仲到江西共大工作。经邵式平“三顾茅庐”,林仲最后答应来江西共大,担任副校长兼教育长,全面负责江西共大教学管理工作。同时,为加强生产管理,邵式平又把在德胜关垦殖场工作的屈绍建调到江西共大总校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分管生产工作。经邵式平的不懈努力,江西共大在管理上形成了强强联合的阵容,为江西共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三,着力解决办校困难。针对江西共大在办学路上遇到的困难,邵式平郑重地说:“新的学校在前进中困难是有的,现在的困难算不了什么,在我们面前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5]p143首先是解决经费问题。邵式平把解决经费困难作为江西共大办学初期的头等大事。江西共大不但不需要交学费,而且生活费也需要从半工半读的收益中解决,经费的紧缺成为建校伊始的重大问题,对此他采取诸多措施:初期自给不足的部分由省人委拨款补助,划出部分国营森林归江西共大经营,征购当地群众无力经营的土地归江西共大种植,等等。就粮食、副食品的供应困难这一问题,邵式平一再强调,“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得下去、办不下去,问题在于能不能做到粮、钱自给”。他提出“广开门路”[3]p45。邵式平匠心独运,针对山区的土地面积有限,发展主粮的空间有限这一省情,动员师生开展一些收益好的临时性生产,发展杂粮。不仅如此,在当时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邵式平还说通南昌市领导,将学校附近的一个生产队划拨给江西共大做蔬菜生产基地。至于师资力量奇缺问题,邵式平认为校长、教师、学生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提出“能者为师”,在聘请各级党政负责同志、科学研究部门的技术人员、下放干部和生产能手到江西共大兼任教员的同时,指出:“教员上课就有了,不上课就没有。教员可以选举,就从我们这些人中间选出来。垦殖场那么多的干部,那么多军官,哪里会没有教育员呢?”[3]p48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邵式平无疑成为江西共大的坚实后盾和支持者。
三、巩固发展时期:江西共大的关心者
江西共大步入巩固发展时期后,办校前期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这一时期邵式平又扮演起江西共大关心者的角色。
第一,力保江西共大度过撤销危机。社会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构成社会的内部单元。时移世易,江西共大作为社会的构成单元也随着社会的变动经历过一次严重的撤销危机。1959年至1961年间,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为解决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随即教育领域也相应地实施了调整巩固措施。在此情形下,省委决定召开调整和压缩各类学校的会议,以减少财政开支。在省委扩大会议上,有人提出“把江西共大全部砍掉”的提议。在江西共大面临生死存亡之际,邵式平提出:“58年办校的时候在党委会上说清楚的,你办你的,我办我的,办全日制没有那么多钱,半工半读你不同意,最后讲好你办你的全日制,我办我的半工半读。现在共大既不要你拿钱,又不要你拿粮,你凭什么要砍共大,有本事你办呀!”[2]p188针对当时江西共大存在的问题,邵式平主张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适时调整,以帮助江西共大度过难关。除了在会上力保江西共大之外,邵式平还将江西共大的困难视为头等大事,多次在办学体制、教学改革、生产自给、毕业生去向、管理体制等方面,就江西共大的“调整巩固”多次提出建议性意见。经过邵式平的极力争取,江西共大终于顺利化解了撤销危机,被保留下来。
第二,心系江西共大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做出的主观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江西共大创办前期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巩固发展时期,生病卧床的邵式平依旧心系江西共大的教育改革:一是亲自任命陈平担任江西共大总校的教育长,负责指导教育教学改革。陈平有十几年在农村工作经历,又在省委宣传部和省委党校工作了好多年,因此,他成为此项工作的不二人选[5]p257。二是把关教材编写工作。1961年暑期,江西共大组织总分校骨干教师在庐山编写适合半工半读教学的教材。邵式平不仅在编写前给以一定的指导,而且仔细审阅修订后的教材,并就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三是主张教学与劳动时间的辩证结合。邵式平指出:江西共大为了消解教学与生产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调整巩固时期继续执行“六、五、四、四,五、六、七、七”的教与劳时间分配比例,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坚决反对教与劳机械结合,大力提倡教与劳辩证结合,即“生产中有学习,学习中有生产”[3]p27。
第三,关心江西共大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研究现状是为了发现利弊,研究前景是通过剖析事物现有的发展水平,对事物未来的方向、水平、规模等进行预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邵式平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为促使江西共大更好地发展,他不仅时刻关注江西共大的发展现状,还为江西共大未雨绸缪,关心其发展前景。晚年邵式平被病魔缠身,可他依旧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江西共大的发展。1962年的除夕之夜,邵式平突发心绞痛,病魔的突如其来,打败了身经百战的邵式平,后来的三年,他是在病榻上度过的,时刻在病痛折磨之中。初期,他还照常看文件,亲自审阅江西共大的“巩固与发展计划”,参与江西共大重大问题的决策,对江西共大的发展作指示。在病情加重后,还是不时询问江西共大的发展状况以及工作事宜。值得一提的是,1965年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不仅询问江西共大的发展现状,提出对未来发展的设想,还不忘把鼓励性的话语赠给江西共大的校领导,希望他们更好地将江西共大发展下去。由此可见,邵式平对江西共大的关心不是一时一事,在他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刻,他对共大的情感仍然有增无减。邵式平作为江西共大的关心者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汪东兴.教育为兴国之本[J].南昌:江西教育科研,1995(1).
[2]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立及沿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3]邵式平同志的一些讲话、报告选编[C].南昌: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馆藏,1975.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老解放区教育资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