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个媳妇咋就这么难?

2016-09-10 10:59张君
民主与法制 2016年20期
关键词:冀南媒婆媒人

今年春节,记者回到地处河北省南部的魏县老家探亲,听乡亲们谈的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村里男孩子多、女孩子少,婚龄男青年“光棍多”。

在冀南农村有个习惯,小伙子到了十八九、二十岁就该娶媳妇了。在我们这个不足800口人的小村,22岁至30岁这个年龄段,没有找上媳妇的男青年有20多个。一个“媒婆”对记者说,有的小伙子长得挺好,家庭条件也不错,但女孩儿短缺啊,想牵个线,也没办法。

女孩儿资源的相对稀缺,带来了彩礼的攀升。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儿子娶媳妇,爹娘脱层皮”的现象在冀南农村普遍存在,很多农民直呼“娶不起”。一个男青年要想把媳妇娶到家,女方——般索要十几万元到30万元的彩礼,加上盖房子、买汽车,至少也要50万元。除了日常的生活开销,这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0年甚至20年的收入,孩子结婚的费用,已成为当下农民最大的负担。

家有儿子愁死老子

55岁的魏县张庄村村民张风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给儿子订婚下礼三万三{结婚彩礼12万;建新房20万;买汽车8万;再加上家具家电、婚礼摆席、谢媒人钱,一个媳妇娶到家,近50万没了。”

张风山在集镇上做小食品生意,每年有十几万元的赚头,待两个儿子先后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地把媳妇娶回家后,张风山却是喜中掺忧,为了给儿子娶媳妇借贷10万元,今后要连本带息一点点偿还。

近年来,冀南地区流传着彩礼要有“三斤”或者“万紫千红一片绿”的说法。前者是指百元人民币三斤(约十四五万元);后者则是“一万张紫色五元钞票,一千张红色百元钞票和一堆绿色五十元钞票”(二十万元左右)。

“有楼没车,说了白说;有车没楼,还得发愁……”持续走高的结婚花费正成为农民不能承受之重。在男多女少的冀南农村,男青年结婚的成本越来越高,让许多老人叫苦连天。

村民反映,女方的结婚条件一般是:离县城近的要在县城买一套房,远的要在村里盖一套楼房;盖平房则不仅要盖主房、厢房,还要盖门房;彩礼普遍超过10万元,多数还要求买辆家用轿车。

“天价彩礼”之风蔓延至冀南各地农村。一年年不断上涨的彩礼,成为这里有儿子的家长最惆怅、最犯愁的事。一次拿出20万元左右的彩礼,已足以让很多家庭负债累累,更不用说办完整个婚礼了。

“今年正月初二,我是抱着孙子回娘家拜年的。”说起孙子,邱县万兴平村的张君花别提有多高兴了。虽然给儿子盖新房花掉了近15万元:结婚彩礼10万元,买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两万元,办婚宴3万元……前年11月把媳妇娶到家“30万没打住”,张君花两口子因此背上了4万多元的债务,但她却觉得亲家已足够通情达理了,没有过多要彩礼。

在万兴平村,张君花家庭条件属中等偏上,除了自家的六亩多地和承包的十亩地的收入外,张君花的丈夫在北京干装修活儿,每年也有八九万元收入。“现在一亩地辛苦一年也就一千多块钱。”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地里的农活儿几乎全压在张君花身上,坐在记者面前的她手指骨节粗大,满布粗糙皴裂的口子。这位年仅44岁的农村妇女,黝黑瘦长的脸上一道道深深的皱纹。

“在农村,因为娶不起媳妇,逼得好多老父亲自杀的事,都在真实发生着。”张风山语气沉重。有多位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谈到了逼得老人上吊、喝药等现象。张风山解释说,如今儿女结婚前,双方家长一般都会商量好,娶媳妇欠下的钱,儿子不管,全是男方父母还。因此,很多老两口60多岁了为还债还得出去打工。

那么,是什么原因推高了农村的婚姻成本呢?

男多女少娶妻难

“娶妻贵”首先源于“娶妻难”。魏县棘针寨村一位七旬老人告诉记者,他有孙子、外孙共4个,只有一个外孙女。上个世纪90年代初,计划生育政策很严,观念保守的人们为了生个男孩儿传宗接代,都偷偷做B超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发现是女孩儿就做掉了。“当时大家都没想到问题会这么严重,男孩儿娶媳妇成老大难了。”

老人的孙子向记者抱怨说,春节期间相亲需要“排号”,“正月初六见的这个女孩儿长相一般,但是人家两天见了12个男的,我排11号。”如今在冀南农村已开始流行“批量相亲”,“一面包车拉四五个男的,开到姑娘家门口,这个不行那个接着相。”

“现在农村的女孩儿可金贵了,以前找对象男方有房就可以,现在还要车。如今,有点残疾的女孩儿都不愁嫁。男孩儿就算家庭条件好,人长得矬点或丑点就很难找到对象。以前女方要彩礼三四万元算是多的,现在要八万十万元彩礼那是遇到了讲道理的好人家,彩礼要到十几万也属正常了。”成安县商城镇计划生育专职干部王某分析,这种局面之所以出现,是多年来农民重男轻女造成的后果。她举例说,秦家营村1984年至1991年出生的男孩儿是248名、女孩儿是206名。这种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在冀南地区是普遍现象。

“我把女儿拉扯大,供她吃,供她穿,还供她上学,最后把大活人交到你手上,你给我们点钱不应该啊,难道我们白养她那么多年啊。”一位待嫁女儿的母亲道出了索要彩礼的理由。

从上世纪90年代至2015年年底,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农村生育率的下降,农村嫁女儿养老的念头在抬升。正所谓狠“宰”男方一笔彩礼钱,以备养老之需。从另一个角度讲,彩礼还有个面子问题,农村盛行的攀比之风,也让农村结婚彩礼水涨船高。

相比男孩儿,城市服务业的发达和易通过婚嫁留在城市,使女孩儿拥有更多社会跃层的便利。显然,男孩儿并不具有此种优势。随着大学入学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女孩儿在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城里找工作。还有成千上万的进城“打工妹”都渴望留在城里,颜值好点的大都嫁给了城里人。这就造成农村女孩儿越来越少、城市女孩儿越来越多的现象。这让留在农村的男孩儿找对象更难。

一些呆在农村务农的男孩儿,为了解决娶妻问题,不得不进城打工,于是出现了农村男孩儿进城找媳妇的现象。几个返乡过春节的男青年告诉记者,打工一方面为了挣钱,更重要的是为了女孩儿,农村女孩儿进城了就想嫁到城里,但也不可能全部嫁到城里,还是有不能如愿的,只要多接触,总会产生感情的。“如果你不进城就根本接触不上,就很难找上媳妇。”

职业媒婆是幕后推手

“爷爷说他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说他娶妈妈只用了半头猪;而我结婚却要了爸妈的半条命。”2013年,馆陶县80后青年崔博、许海宁自拍恐婚系列微电影,投放网络后,一炮而红。截至目前,《恐婚时代1》点击量逾50万,《恐婚时代2》点击量200万。因为微电影直切当地青年焦虑点,崔、许二人也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明星,而剧中的这段话,几乎成为每个恐婚青年同记者聊天的开场白。

而“职业媒婆”的出现,成为高额彩礼重要的幕后推手。某村一个“职业媒婆”,春节期间开着小车四处为人说媒,一个多月就收入三四万元。据说,一桩婚事说成,媒人将从彩礼中提成10%作为“谢媒钱”。说媒期间产生的电话费、交通费还要求实报实销。

“成不成,四两平”是当地原来答谢媒人的一句老话,“弄俩菜喝点儿酒就行。”张君花解释道。但如今媒人带着见面不仅车接车送,还要给两盒烟表示表示,“就是女媒人也得给”。在冀南农村,许多职业媒婆家开起了小卖部,“相亲拿的东西无需提前准备,直接在那儿买。”甚至有的媒人还有定点饭店,“一哥们儿相亲连续三天都被拉着在同一个饭店吃饭。”“有女孩儿相就不错了”是媒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男多女少既是现实,也使男方心甘情愿被媒婆“挟持”。

刹住高额彩礼风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农村结婚彩礼“行情”暴涨,远远高于物价的上涨幅度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导致一些农村家庭苦不堪言,甚至因娶亲致贫。

彩礼本是一种传统民俗,可如今的彩礼不断攀升、不断加价,使传统民俗蒙上了奢侈、攀比的阴影,让多少农村家庭“望婚兴叹”,斩断了多少本来应该非常美丽的乡村爱情,高额彩礼成为压垮部分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记者走访的冀南村庄,不堪彩礼重负现象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是价格被一些人哄抬不止,而其他人为了顾面子,也只好“随行就市”,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彩礼价格不断升高,村民的负担越来越重。二是观念陈旧。一些农村人认为女儿出嫁后就是婆家人,是“泼出去的水”。既然如此,十几年的养育之情总要通过彩礼获得回报,所以索要彩礼越来越出格。一些农民因为自身家境不好,把女儿当成了摇钱树,对彩礼漫天要价,不仅影响了女儿的婚恋自由权,而且让对方家庭债台高筑,因婚返贫。

“天价”彩礼的日渐泛滥,不仅是在挑战公序良俗,而且恶化农村乡风,破坏基层社会稳定。

对于“天价彩礼”的陈规陋习,必须下大力气破除。彩礼只是男女双方关系确认的象征。正常情况下,送多少彩礼理应根据男方经济情况而定。况且,婚姻法第三条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要引导广大村民移风易俗,将先进的婚恋文化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植根于农村,让新的婚嫁风尚逐步成为农村婚俗的主流;农村党员干部更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不收或少收彩礼,为村民作出榜样。村规民约历来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具有“契约”性质,因此,应该在村规民约中对彩礼专门作出限制规定,用其约束和规范村民的婚嫁行为,逐步废除彩礼聘金越来越高的陋习。

责任编辑:李爱芹

猜你喜欢
冀南媒婆媒人
媒婆李
媒人
专职媒人的变化
冀南地区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研究
记得住“乡愁”——冀南地区传统村落特色剖析
新媒体崛起下报媒人的应对和变革
本期话题:古代媒婆的故事
一眼就看中
冀南军区的六次精简整编
回忆坚持冀南平原抗日游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