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模的进化史
近几年国内部分车展出现车模衣着暴露,以不雅动作来吸引眼球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没有车模的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简称2015上海国际车展),主办方经征询各有关方意见,特别是广泛征求参展企业意见后,取消了上海车展车模展示等活动,杜绝各类趣味低下、有损社会文明及恶意炒作的现象发生。纵观不同时期不同年代,我们不可否认,在60年的发展过程中,车模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优雅从容到性感奔放,从老板亲自上阵到明星参与再到现在的专业车模……可以说,车模也有一部进化史。
关于模特最早的起源,人们至今都无法考证。浪漫的法国人称,在1391年法国第一次出现了单词“model”(模特)。意大利人则坚持是他们的修道士尤玛尔柯用木头和粘土做成人形模型,并给它穿上麻布衣服,才有了“模特”。除了起源两说外,连世界上第一次用真人做模特的时装表演究竟是出现在1845年还是1846年,国外也有两说。
与国外的糊涂账不同,“模特”引入新中国的时间明确。1979年,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率领一班法国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非正式地举行了一场时装表演,震惊了古老的北京和封闭中的中国。一年后,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在摩登之都上海成立,并在友谊电影院举办了一场时装模特秀。这场表演留下了一个深刻的细节:一位模特因为穿一件坦露手臂的礼服而被父母坚决阻止,最后不得不在手上缠了一条飘带才得以出场。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模特这个高高在上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以“香车美女”的世俗方式,迅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在大多数国人眼里,车模只需外形靓丽再配合相应的POSE即可。其实不然,真正的车模要通过服饰、妆容以及形体动作等方面来体现所展示汽车品牌的理念和用途。所以,除了外形靓丽外,车模还须有相应的专业技能——了解所展示汽车的历史、性能、设计理念以及所面对的消费群体,懂得在不同的车面前摆相应的姿势。
除了姿势,车模的服装也很重要。有专家说过,自从人类社会演进到工业化时代以后,服装的基本功能就从御寒变为弥补人体的缺陷。模特的作用就在于她们能通过自己的表现活生生地体现设计理念和产品工艺,从而引起观者的共鸣,刺激其购买欲望。
这个功能移植到汽车上也一样,车模必须表现汽车的本质。因为设计师能够通过服装来准确地传递汽车品牌的理念以及车款的特点,再通过车模的诠释,观众便可以直观地了解汽车的特征。例如,一辆跑车就需要树立一个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形象;一部豪华轿车则以高贵典雅为佳;而概念车则应以抽象、前卫才合适;如果是家庭车,就当以温馨、浪漫为主题;旅行车则以自然、休闲为重点。而车模的职责就是通过自身的服饰、妆容来诠释出不同汽车的不同特点。
纵观车模的发展历史,其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保守期、发展期、专业期。现代商业广告和宣传促销真正开始于19世纪20年代。1898年,有据可查的第一则汽车广告诞生后没多久人们就发现,如果把一位有吸引力的年轻女性和一辆崭新的汽车放在一起,就会大大吸引男性群体的眼球。
然而,回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车模造型,或许是因为那个时代还趋向保守主义,作为汽车陪衬的车模打扮也显得小心谨慎,服饰大多为A字裙、V领白衬衣、连身裙,发型多为马尾或自然垂坠,姿势也不外乎伸手轻扶车门或坐在驾驶舱内,营造的整体形象如都市职业女性一般庄重。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车为主”。模特大多站在离车很远的地方,如汽车尾部或者一侧,姿势规规矩矩表情也平静而谦逊,这一切似乎都在告诉观众,车才是主角。从上世纪80年代,车模行业进入发展期。这一时期,车模与汽车一样,成为了吸引人们眼球的一道风景。此时车模的风格路线也日渐开放,在保留连衣裙造型的同时渐渐出现了迷你裙、丝袜、比基尼等带有诱惑性的服装造型。模特们在展示车型时摆出的造型比六七十年代更为性感撩人,传递出若隐若现的性感趋势。也是从这一时期起,车模开始注重面部妆容。“烈焰红唇”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标志,拉长的眼线、浓烈的眼影以及绝美的红唇;类似老式电熨斗般烫出来的复古卷曲发型,如大卷儿、大波浪、爆炸式,悉数粉墨登场,万种风情尽在其中。对待汽车,车模们也不再冷眼旁观,而是攻城掠地般侵入车内外的各个空间。
上世纪90年代,车模行业变得更加专业。在巴黎、法兰克福、北美、日内瓦、东京这些国际顶级车展上,模特与汽车似乎结成了天然的联系。车模的举手投足、嫣然一笑都恰当地表现出汽车的特质。法拉利车模红色飘逸的晚装、修长的身材、不苟言笑的神情衬托出法拉利的高贵品质和独特技术;标致、雪铁龙的模特以性感、活泼的肢体语言来体现法系车的浪漫、现代设计理念;日系车则往往使用洋溢着青春、活泼气息的模特,以勾画出紧贴时代的实用主义风格;美系、德系车前稳重而略带现代气质的模特又能传达出老牌汽车所特有的可信度及其对品质技术的严谨。
如果说上个时期是车为主,人为辅,那么这个时期的国际大型车展中,已经人车合一,夸张点形容,车模正在成为汽车的灵魂。现在,经过10多年的发展,欧美车展已经渐渐脱离了靠车模撑门面、博眼球的局面,他们同时有了哑剧、舞台剧等其他表现方式。而且在汽车制造和消费相对成熟的欧美,无论是厂商还是消费者,都普遍认为“美女助兴”的存在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他们往往更关心产品在质量和技术上的表现,车模仅仅是点缀作用。有的甚至干脆没有车模,以求让观众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尽情欣赏汽车带来的魅力。
相比之下,国内车模虽然独具东方女子的温柔、清丽特质,但与汽车却保持着距离,她们更像是服装模特。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车模行业是个群芳争艳的混战时期。随着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车模们的靓丽身影频频出现在各种汽车品牌发布会以及展会中,已然成为汽车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车展在中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香车美女”逐渐成为中国观众心理上看车展的固定搭配。于是各大汽车厂商开始在国内车展上煞费苦心地度身定制各自的“吸睛利器”,车展也从早期纯粹的工业博览会发展为全民派对。
只是,汽车厂商选择“吸金利器”的方式还处在最初级阶段。他们只考虑如何能吸引参观者的眼球,而从未考虑过车模的形象气质以及服饰妆容是否跟自己的品牌形象吻合。所请的车模也不具备专业素质,她们堂而皇之地站在汽车前,喧宾夺主地挡住车标。大部分摄影师的镜头也都对准了模特的身体,顺便捎上汽车的一角,而很多报道的焦点也从汽车转向了“模特”。物极必反,在2012年的北京车展上,车模身上的“清凉之风”被商业炒作到“走火入魔”的境地,这让大众倒胃口地开始呼吁“车展,让车模走开”。
可能是因为现代汽车在中国起步较晚,模特行业的发展时间也不长,二者的结合尚需时日,国内的车模对汽车的理解还欠深刻,因而在表现上还显表面化。这种缺陷从车模的照片上就可以反映出来。不管是专业还是业余摄影者,无论你拍出多么漂亮的片子,总会给人感觉模特与其要展示的汽车是脱节的,二者似乎没有密切的联系。美丽动人的车模调动出的更多的是对其自身及服装的欣赏,而不能完全影响人们对车的专注。这就提出了新的问题:当国内汽车工业大发展的同时,车模的专业性是否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摘自《汽车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