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编辑部
控压全攻略,让血压乖乖听话
◎文/本刊编辑部
你可能没得过高血压,但你身边一定有高血压患者。这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小心,健康的小船可不要被“高血压”打翻!
天津市泰达医院的李青医生在同一天接诊了两个老年女性患者,两人的原发病都是高血压,但不同的遭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患者73岁,刚出院不久,被儿子用轮椅推来复诊,她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状态比住院时好不到哪里。
她不到50岁时发现高血压,刚开始症状不严重,她没当回事,没采取任何措施。10年前血压明显升高、感觉经常头晕了,她才开始吃药,但用药很不规律,头晕了吃,不晕了不吃。每次检查,她的血压都不正常。
2年前因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她的心脏放了一个支架,住院时发现肾功能受损,血肌酐升高。此后她听从医生的建议,饮食改为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降压药的使用比原来规律了,但血压仍没有降到过正常水平,不过她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检查。
今年春节以后,这位患者感觉浑身无力,来医院检查,被诊断出一大堆疾病。病情大概是这样的: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引起肾衰竭,肾衰竭又导致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慢性胃炎等。同时,高血压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一侧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肾动脉狭窄又引起肾脏缺血萎缩和肾血管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高血压非常难控制,所以她后来即使坚持规律用药,血压都控制不住。总之,对她而言,无论是发病还是病情恶化,高血压都扮演着最坏的角色。
第二个患者是个88岁的奶奶。老太太自己走进诊室,60岁的儿子跟在后面。她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说话底气十足,自己拿出一个笔记本来介绍病情。
她也是不到50岁发现高血压,但她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严格遵守医嘱用药,从未间断。早期用一种降压药,后来联合用两种,血压控制得基本正常。这一次她想跟儿子出去旅游,所以提前检查检查,看需不需要调整用药。
儿子补充说,老太太从发现高血压后饮食就变得清淡,而且生活规律,爱运动,经常跟他们出去旅游,现在还能打乒乓球。重要的是,她降压药的使用非常规律,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口服降压药,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她每年至少两次查体,目前没有发现任何并发症。李青翻了翻这位老太太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血压、心率、体检结果等指标及用药的情况,近几年的情况一清二楚,非常有序。
老太太有说有笑,气场很强,让李青的心情也随之开朗,还夸了她几句。老太太也友好地说:“我就听医生的。”
这两个老人都有几十年的高血压病史,所不同的是,一个不当回事,一个当回事;一个不听医生的话,一个听医生的话;一个不坚持用药,一个坚持用药。因为这些不同,所以结局就大不相同,两人年龄相差15岁之多,但年轻者的身体却不如较老者。
第二个老人发现高血压后就积极用药治疗。不仅如此,她还改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保持良好心态。同时,监测血压变化,定期体检等。这位老人的做法,医学上称之为高血压的健康管理。
高血压是一个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去控制。不仅需要医生的药物治疗,也需要患者自我的健康管理。找一个靠谱的医生,听医生的话,是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数据显示,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正常值应该是多少?相信很多人都答不出来。请记住:成年人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为达标,高于这个数值说明您的血压不太正常。
患高血压的患者,不仅需要医生的合理建议,自己也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帮助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疗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有6要素:
按时服药。要求做到遵医嘱服药,按时、按剂量服药,并长期坚持,避免频繁换药或停药。
合理膳食。关键点是减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健康成人每人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g(约1啤酒瓶盖的量),高血压患者不超过3g。日常生活中,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食物烹熟后再加盐,尽量少吃或不吃咸菜、咸鱼、咸鸭蛋、豆腐乳等高盐食品,少吃酱油等。
合理膳食还需限制总热量。少吃或不吃肥肉和动物内脏、蛋黄、鱿鱼等;尽量不吃西式糕点、速食食品等;每日烹调油用量小于25g,油温不宜太高。
营养均衡也很重要。适当补充蛋白质,如牛奶、鱼类、鸡蛋清、瘦肉、豆制品。一周吃2~3次粗粮,定期吃一些小米、玉米面、红薯等。每天吃8两至1斤新鲜蔬菜,1~2个水果。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应选低糖型或中等含糖的水果。
适量运动。要根据自身年龄和体质,经常地、规律地运动。步行、跑步、走楼梯、骑自行车、游泳、打太极拳、家务劳动、园艺等均可。提倡进行有氧运动,高血压患者最适宜的运动是每日散步1小时。
戒烟限酒。血压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升高,限制酒的摄入量后可使收缩压降低2~4 mmHg,戒酒后,除血压下降外,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也大为改观。
监测血压。建议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家庭血压测量,了解自己的血压水平;自测血压还可以鉴别“白大褂高血压”和发现“隐蔽性高血压”。
要注意掌握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并留意观察其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就诊,不要擅自换药或停药。
心理平衡。避免负面情绪,保持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正视现实生活,真诚对待自己和别人,大度为怀,培养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
很多人左右臂血压并不一样,这种时候,该测哪条手臂呢?
有人认为一般情况下,右侧的血压往往稍高于左侧,所以应测量右手臂;也有人说左手臂离心脏近一些,越靠近心脏,测量得越准确,所以要测量左手臂。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由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专家编写的《中国血压测量指南》指出:测量血压应该采用数值较高侧手臂测量的血压值。
许多研究均发现左右上臂血压有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与用左手或用右手无关。高血压患者臂间血压差异≥5mmHg占31%,左右上臂血压的某一侧高于对侧的比例相当(即:左上臂比右上臂血压高的情况,与右上臂比左上臂血压高的情况比例都大约是50%)。所以首次检查时,应测量左右上臂血压,有助于发现主动脉弓缩窄和上肢动脉闭塞,当左右上臂血压持续存在差异时,应测量血压高的一侧上臂血压。
那么有患者可能会问:难道每次测量血压前都先要确定哪只手臂血压较高吗?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形成左右手血压差以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方向是不会改变的,但差值大小会有改变。所以,只需定期测量看看左右手血压差方向是否有改变即可。
家庭自测血压,用电子血压表来测量是比较好的。正规的检测方法是一天测量两次。第一次是早晨起来30分钟到一小时,把尿排空后测量。注意不要吃了药再量;不要躺在床上测量;不要刚起床就测量。要保持坐位,手臂和心脏平行,测量3次,去掉最高值,取两次的平均值作为当时测量血压的基准。第二次测量在晚上睡觉前,吃药后的12~14个小时左右进行。同样的体位,看看吃药前后的血压变化值。
对于使用哪种血压计,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1.推荐使用臂式血压计来进行测量。
2.要使用通过认证的血压表,欧洲高血压学会(ESH)、英国高血压学会(BSH)或者国家CMBA认证的血压计。
3.不推荐腕式或手指式血压计。
4.水银血压计需要听诊技术,容易发生测量和记录偏差,且有汞污染的问题,也不推荐家庭自测时使用。
有时候,高血压也会“躲猫猫”。
50岁的蔡女士,高血压已经有十多年了,降压药总共有六类,她已经吃了五类,可是血压控制得很不好。蔡女士到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就医,心内科主任陈守宏怀疑蔡女士还有其他的原因,系统检查后发现,蔡女士长了个肾上腺皮质腺瘤,这个瘤子不断分泌出一种激素,让蔡女士的血压居高不下。在服用一种药物拮抗这种激素后,蔡女士的血压马上降了下来。
在高血压患者中,大约有20%的患者和蔡女士一样,属于继发性高血压,单纯的降压药效果并不明显。这时候就要找到原发病因,针对治疗。
对一些患者来说,医院会让人感到紧张,令人体进入应激状态,血压一下就上升了。这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白大褂高血压”。其实还有“反白大褂高血压”:人体调节血压的机制比较复杂,有些患者平时有高血压,但在医院一测血压,反而正常。但这类患者日常症状和高血压表现却是相符的。
还有一些高血压也会“躲猫猫”,比如“反勺型高血压”,正常人的血压是清晨和白天高,夜里降到谷底,而“反勺型高血压”则是白天低,晚上高,这就导致白天测量血压时好好的,很容易漏诊。
对这些“躲猫猫”的高血压,也有办法,只要背个“小盒子”——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它能每隔一段时间自动测量血压并记录结果,进行这种动态血压监测,就能把“躲猫猫”的高血压给揪出来。
陈守宏主任提醒,只要正规治疗,高血压是可以被很好控制的,并且人体耐受降压药的程度也比较高,终身服药利绝对大于弊,所以患者不要觉得终身服药就不能接受,转而寻找所谓的“特效保健品”、“降压枕”、“降压鞋”等,这些东西效果微乎其微,反而会耽误正规治疗。
问:我喜欢吃土豆,可最近听人说,吃太多土豆易患高血压?
答:土豆是重要的维生素C和钾的来源。最近美国一项科学研究发现,每周吃四次以上烤土豆、土豆泥的人,患高血压的几率比每周只吃一次土豆的人高11%,吃炸薯条的人风险更高,但吃薯片对血压没有影响。
这或许与土豆升糖指数高有关。食用土豆后,其中含有的淀粉类碳水化合物会立即在体内转化为糖,让血糖迅速上升,时间一长就可能导致高血糖和高血压。不过,也有专家认为高血压与超重、饮酒、高盐饮食及缺钾有关,当人们吃土豆,特别是炸薯条时,总喜欢放很多盐,这才是造成高血压的原因。
问:不吃早餐易致高血压,是谣言,还是真的?
答:如果不吃早饭,空腹导致的应激反应会使血压上升,患脑出血的风险就提高了。另外,不吃早饭还会提高肥胖、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风险。所以早餐至关重要,希望每一位患者朋友都能保持吃早餐的习惯,维护身体健康。早餐建议喝豆浆、燕麦粥,吃全麦面包等清淡食物,配些水果。
问:十胖九个高血压?
答:不能说胖子就绝对是高血压患者,但肥胖肯定是跟血压有关的,科学研究证实,身体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的发生呈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胖人更容易得高血压。因为体重增加后会产生代谢异常,进而导致糖尿病,以及脂肪堆积等情况,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加之体力活动相对较少,所以动脉硬化发生的危险性大大提高,而硬化的血管难以随着血液的排入而扩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问:高血压会不会导致耳鸣?
答:出现耳鸣多与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等有关。当身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时,会导致血流减缓、血液黏稠、血流供应受阻等状况,再加上内耳动脉非常细小,就更加容易出现内耳微循环灌流障碍。这种缺血、缺氧的状态如果长时间持续下去,可能导致内耳组织发生病变而引起听觉神经受损,从而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问题。如果是突发性耳鸣,就需要尽早去耳鼻喉科就诊。
问:我只是血压有点高,又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是不是就不用治?
答:否!高血压是“无声的杀手”,早期时症状可能不明显,您可能没有感觉。但是对它不重视,任其发展,就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还可能会威胁到生命。所以当您发现自己血压升高,一定要提高重视,积极治疗,否则等到疾病发作再治疗,不但延误了治疗时机,还浪费金钱,增加痛苦。
问:我的血压已经降至正常了,就不用吃降压药了吧?
答: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身服药。即使降至正常了,也要通过服药和生活方式来维持,中间停药容易引起血压反复波动,因此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坚持服用降压药,这样才可以帮助血压持续的达标。
问:要是长期服用一种降压药,会不会产生耐药性?
答:这是概念上的错误。耐药性多针对抗菌药而言,是指药物对病菌不起作用,这种情况在降压药中是不存在的,而且恰恰相反,像ARB或ACEI类药物,是用药时间越长,对心脑肾的保护作用越明显。
下期预告:下期我们将推出肩周炎专题,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