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及对策

2016-09-10 21:04李靖平马光波刘智鑫
经济师 2016年1期
关键词:归属感对策大学生

李靖平 马光波 刘智鑫

摘 要: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在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参与学校活动。大学生校园归属感水平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培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法对营口某新建高校在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现状做了解,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提高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归属感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31-02

一、绪论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在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参与学校活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归属感认为是人们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心理学家古德诺提倡以发展学校归属感解决学生的叛逆现象。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发展与归属感关系密切,归属感差的人更容易引发心理疾病,可见,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培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与学校类型,学校规模,人际交往,师生关系,年级结构等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关系。营口某高校作为新建高校,处于发展上升阶段,校园的稳定和谐十分重要,而大学生校园归属感是和諧校园的情感基础。因此,了解在校学生的校园归属感现状对构建学生校园归属感,提升大学生校园归属感水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工作,建设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法。

通过问卷及访谈的方式,调查了营口某高校部分本科生。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36份,其中有效问卷327份,剔除无效问卷9份。

三、营口某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

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可以归纳为身份层面和精神情感层面。学生认为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对学校的各个方面的满意度,认同度,愿意用实际行动为学校发展献力献策,自身与学校共荣等方面可以归纳为身份层面的归属感。情感精神层面的归属感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态度,对校园生活的理解感受,对在校期间思想的成长成熟等。以下对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分析从这两个维度展开。

在327份有效问卷中,在对“你对现在的学校有没有归属感?”的回答中,有108份问卷明确表示对学校没有归属感,占有效问卷的33%。8份问卷表示不确定自己对学校是否有归属感,195份问卷表示自己对学校有校园归属感,占有效问卷的59.6%。

(一)身份层面的校园归属感

问卷中有六个题目归类为身份层面的校园归属感,图1和图2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该校在校大学生身份层面校园归属感现状。

分析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可能由于建校时间短,在校史、校园精神特色及高校氛围等方面与其他历史较长的高校相比尚有不足,同学们在与其他高校对比后产生失落情绪引起的。另外,女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形成小团体意识,学校以女生为主体的集体性活动相对较少,也可能导致校园归属感水平不高。

由图2可以看出,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身份层面的校园归属感明显高于普通同学。可以看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构建。

(二)精神情感层面的校园归属感

问卷中共有八个题目归类为大学生精神情感层面的校园归属感。在这一层面的分析中,性别、年级和学科类型的差异不显著。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大学生精神情感层面的校园归属感有一定的影响。分析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和图4可以看出,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的同学被学校需要感比普通同学水平高,认为大学生活有意义的水平也高于普通同学。这是因为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平时课余生活丰富充实,人际交往更为顺畅广泛,师生接触机会更多,接受老师教育、思想的机会更多,所以更容易找到自身定位,更容易产生归属感。

在研究中还发现,城市生源的同学与农村生源的同学相比,无论是身份层面的校园归属感还是精神情感层面的校园归属感水平普遍较高,分析原因有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造成在大学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自信程度、活跃程度均有不同,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本身易产生自卑情绪,再加上无意识中的攀比之风,产生落差,觉得自己被人排除在圈外,进而影响了校园归属感的形成。

四、提升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水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干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手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二)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凸显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鼓励大学生组织,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在组织和参与过程中体现自身优势和价值,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广大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员感。

(三)积极发挥高校发展阶段的精神感召力

大学校园的精神感召力在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提升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调查访谈中显示,学生对学校的学术氛围,学校的专家学者、管理制度都表现出关注的态度。新建高校在学校历史,校园建设和学术氛围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也成为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培养的短板和契机。健全学校硬件设施,提高师资水平,对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形成有积极作用。在学校成熟发展过程中,鼓励同学们发挥自身作用,亲身感受自己学校的成长和特色精神文化的形成。并将精神与制度发展相结合,形成精神熏陶与制度完善并驾齐驱。

(四)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在学校收获友情被看做是大学生归属感形成和水平提升的因素之一。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群体观念的形成。另外,师生交流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经常有效地与教师沟通,可以及时地纠正大学生思想偏差,更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思想上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及周围环境的关怀,促进归属感水平的提升。

[基金项目:营口理工学院院级科研项目(QNW201540)]

参考文献:

[1] 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

[2] 俞大森.大学生归属感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1)

[3] 杜好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作者单位:营口理工学院 辽宁营口 115000)

(作者简介:李靖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归属感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大学生之歌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