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5亿美元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最近发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报告》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青岛海尔以42.75亿美元收购全球家电品牌美国通用家电,占该季度中资海外并购总额的62%。
点评:海外并购潮中的“国退民进”现象值得关注。2003-2013年,央企是海外并购中的主力。此后,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下滑,海外资源类投资大幅减少,央企并购一度跌破50%。今年上半年,前十大已完成的海外并购交易中,央企占比更从28%降至10%。二季度新宣布(未完成)的海外并购前十大交易中,有9起(金额占比99%)全部由民营企业完成,其中3笔(金额占比64%)系注资海外子公司。
在海外并购“国退民进”的趋势下,中国应当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态势的国内分工合作体系。从政府层面来说,应该鼓励更多行业竞争、提升资本市场效率、有序推进企业重组、加强人才投资并鼓励劳动人口的自由流动进而扩大需求总量,提高公共部门工作效率。而建立一支全球化视野的企业家队伍,形成极具执行力的职业经理人阶层,更是自下而上理解市场、大胆调整经营模式、提高决策速度和灵活性的根本。这是正在崛起的中国民企最值得推广的品质,也是中国国企最应致力改进、迎头赶上的部分。
0.1%
近期,支付宝发布公告表示,因综合经营成本上升,自10月12日起,支付宝将对个人用户超出免费额度的提现收取0.1%的服务费,个人用户每人累计享有2万元基础免费提现额度。
点评:在微信支付提现收费后,支付宝曾经一度许诺继续免费,但如今也步入后尘,开始了提现收费的模式。其实,这个做法并不意外,支付宝提现收费乃是必然的。毕竟目前在移动支付领域,微信和支付宝占据了九成的市场份额。自3月1日微信支付提现收费后,用户虽然有诸多抱怨,但没有多少人放弃不用,微信支付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用户也逐渐习惯提现收费。
由此可见,提现收费模式并未影响移动支付的发展,支付宝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放弃了继续免费的立场,转而加入提现收费的队伍。毕竟,支付宝、淘宝、天猫等阿里系具有强大的消费商业基因,用户黏性很大,不用担心用户因提现收费而脱离,反而可以借此机会,将大量资金沉淀在阿里系里。最关键的是,在微信和支付宝都收费后,用户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机会了,也只能被动接受这个结果。
目前腾讯系和阿里系均布局了金融业务,除了不能公开吸收公众存款外,其他业务基本都能涉足,形成了完整的金融生态圈。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通过提醒收费模式,将用户资金留在自己的金融圈体内,实现资金的充分利用,培养用户对移动支付的忠诚度,也是顺理成章之势。
免费是互联网企业竞争的法宝,但也是一把“双刃剑”,会损害到企业利润,必须找到长期盈利模式,才能为用户提供持续服务。提现收费代表移动支付初步成熟,市场培育期已安全渡过,企业开始追逐利润。当然,互联网技术在不断进步,未来或许还有新的支付模式诞生,取代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地位,也未可知。
4498万欧元
近期,万达集团出资4498万欧元收购西甲马德里竞技20%的股份,苏宁体育产业集团出资2.7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中欧体育投资公司出资7.4亿欧元收购AC米兰。
点评:买汽车企业、买法国酒庄、买土地、买城堡、买港口、买矿山……近年来,在海外疯狂“采购”的中国富豪们,似乎又把目光瞄向了足球。最近三年,中国资本掀起一股收购海外足球俱乐部的热潮,欧洲五大联赛已有不少中资身影。
事实上,中国资本热捧欧洲足球俱乐部显然绝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包含着社会、经济、体育等多方面综合因素交织而成的必然结果。与前几年中国企业愿意背着别人的牌子走向海外市场不同,眼下中国企业更希望能光明正大的以自己的名称走进国际市场。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中国品牌还很难直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国外用户的认可,那么包括体育、艺术在内的文化领域则成为了一个似乎可以尝试的载体。对于欧洲市场而言,足球可以说是最高效、最直接的品牌载体,尤其对于以男性消费群体为主的电子消费行业来说,算是比较契合的突破口。对于此次苏宁的收购,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坦言,“并购国际米兰是苏宁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不久前成为欧洲杯设立56年以来首个中国赞助商的海信集团,也不回避其正在实施的欧洲市场计划。海信集团品牌总监朱书琴表示,国产彩电出海不能光靠技术和产品力,肯定还需要在品牌营销上发力。“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彩电品牌相对还较为陌生,而赞助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则是让大众尽快认知品牌并形成好感的捷径。
不过对于这股足球热,有业内人士指出,资本力量染指足球更多的思路是借助足球的轰动效应提升自己品牌的影响力。但事实上,体育产业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一场该赢的球没赢就无法为企业带来想要得到的效果,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但对于变幻莫测的体育赛事来说,成败几率本来就都只有50%。
1.2万亿元
近日,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消费群体称号。
点评:对此,公众并不觉得意外,因为中国连续多年保持着境外消费“全球第一”的桂冠,特别是有关部门年年都在喊要控制消费外流,但国人境外消费额却是“越控越高”。
此前,商务部曾多次表示,要采取降低进口关税的手段,遏制消费外流现象,但只听“打雷”,不见“下雨”。不可否认,降低进口关税,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消除国内外消费的价格差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应对之策。然而,仅凭降低进口关税这一措施,显然力度不够。可见,若要将海外巨额消费拉回国内,不能手段单一,还需多方出手,并形成合力。
比如在调整关税的同时,应有配套措施跟进。细化关税与部分商品的减免税政策。中国税率是全球最高的国家。目前进口关税一般是15%到25%之间,而且还需海关检测、进店检测等环节,销售过程中还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这使得国内进口商品的价格,一般会比原产地高出至少三分之一。因此,降低税率,可以将大部分购买力留在国内实现。
此外,应正确引导消费,培植健康的消费文化。中国商品消费不单是取决于年龄和收入,而是取决于“消费心理”。中国人消费的根基在于“消费文化”,而不是产品本身。在中国,更多的商品是用于礼仪和社交,其最大的市场消费力就来自于社交心理,这恰恰也让很多人在境外购物和在境内购物有着不同的消费心理。因此,要引导国内的消费者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为国人名正言顺地消费进口商品,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
更重要的是,打造民族品牌,是遏制消费外流的根本之策。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缺少自己的品牌,令人尴尬。而缺少品牌的大国,却成为全球境外消费第一大国,这种反差是对中国民族产业的极大讽刺。国内品牌的奇缺,也正是消费外流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倾力打造民族品牌,逐步实现制造大国向品牌大国的质变,增强国产品牌的吸引力与公信力,让国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家里尽情消费国产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