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实证研究
——以眉山市青神县工业园区为例

2016-09-09 06:49:45王利国王建武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机械类人才需求素质

王利国,陈 康,王建武

(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职教论坛

机械类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实证研究
——以眉山市青神县工业园区为例

王利国,陈康,王建武

(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在制造业飞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需求的脱节现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眉山市青神县工业园的企业用人需求为例,展开了机械类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调研。通过问卷和座谈等调查方式,分析了机械类企业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最基本的要求,并试图找出企业用人单位与大学生毕业人群出现“选才难”和“就业难”局面的原因,从而提出高校对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本次调研有助于为高校培养机械类人才工作提供参考。

高校;机械类企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机械工业有“工业的心脏”之称,是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手段,也是一切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械行业也处于飞速发展当中,机械类企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是中国培养人才的摇篮,其培养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自身和社会发展。纵观当前机械行业的就业市场,一方面是机械类企业求贤若渴,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无奈;另一方面是大批机械类毕业生求职无门,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迷茫。为适应新时代下社会发展和生产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和企业都应该正确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

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与机械行业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高校通过为机械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机械类企业通过接受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断获得发展的动力。本文展开了机械类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调研,以眉山市青神县工业园区为例,对高校的机械类人才培养策略和机械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揭示高校优秀机械毕业生培养的内涵结构,促成高校培养的人才与机械行业接轨,整合高校教学资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证调查

(一)调查内容

该调查涉及了7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机械类企业自身的基本情况、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状况、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企业招聘人才对学历的重视度、企业岗位薪酬与经验相关度、应届机械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调查内容基本涵括了机械类企业对高校人才质量要求。

(二)调查方法

该课题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由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现场作答,当场回收。本次共调研16家民营企业,其中,包括2家上市企业、7家国内外兼销企业和7家数控生产线企业,共发放问卷160份,剔除无效问卷,共收集152份有效样本。此外,对不同生产线的职员及企业总经理进行了访谈,以便更深入了解机械类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所有数据由课题成员共同核实后输入计算机,运用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机械类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状况

青神工业园区的机械类企业均为民用企业,大部分生产规模小,采用老式机床。受地理位置影响,企业员工的流动性较大,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但在三大龙头企业带动下,各企业通过积极引进高校人才,使园区已具备较高的生产能力。全县形成以子辉铸造、奥信紧固件、巴斯迪科、津鑫机电等100多户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小型制冷压缩机、标准传动件、木工机械三大产业集群。表1是用机械类企业急需岗位的人才增长比率。

表1 机械类企业各岗位人才需求

机械专业历届毕业生大多集中在机械制造、电子以及其他相关各行业。表1可知,机械类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需求率在继续上升,同时,对测控、汽车等专业继续保持较高的需求率。数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仅为4.83%,精锐人才格外紧缺。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机械类企业急需技术研发人员及操作技术人员,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稀缺和技术人员流动性大。有关数据还显示,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占未来需求量的20%左右,大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专研,更需要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机械类企业招聘人才对素质的要求

本课题在机械类企业选拔人才过程中,对人才素质的关注情况进行了调查,包括团队协作、吃苦耐劳、创新、责任与担当、组织能力等。

表2 机械类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

机械类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企业对人才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均极为重视,其中,大学生的吃苦耐劳、责任与担当、团队协作能力三者总和高达75%。企业中优秀的团队,需要员工的团队精神,它能串联诸多独立的个体,促使分散的力量相结合,从单一走向多元;吃苦耐劳的员工,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高自己给予企业的价值;责任与担当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员工的能力,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无价的。故高素质的人才越来越受企业家青睐,而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全面发展的道路,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广泛学习,全方位提升,做到“厚德载物”。

(三)机械类企业招聘人才对学历的重视

在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迎来崭新时代。机械类企业紧跟新时代的步伐,鼓励创新,引进高素质人才。在企业招聘时,对学历重视度与企业未来的发展也呈现正相关的趋势。

表3 机械类企业对学历的要求

本课题调研的机械类企业均为民用企业,当我们调查企业员工学历层次分布时发现,大部分企业员工学历较低,70%为当地的中年男士,20%为初中学历,10%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但通过对机械类企业招聘人才对学历的重视度调查,企业急需高学历人才,本科及以上学历需求量高达32%。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学历多样化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学历反映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高学历人才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创新能力,它是企业招聘人才的重要参照之一。

(四)机械类企业岗位经验与薪酬要求

机械类企业呈现国有、民营、外资三分天下的状态,不同性质的企业对从业经验的结构层次有差别,同时企业岗位经验和薪酬待遇也呈现正相关趋势。本课题调研的机械类民用企业对从业经验需求、岗位经验与薪酬要求见表4和5。

表4 机械类企业对从业经验需求

表5 机械类企业岗位经验与薪酬要求

机械类企业需求人才的主要岗位为操作岗位、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营销岗位。机械类专业人才从业的岗位,从简单操作到复杂操作,从技能型到设计岗位,从基层管理到企业主管,都有其身影。从调研结果来看,机械类企业注重岗位从业经验的同时,对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的选择比例是较高的,但更青睐于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以及学生党员等,大部分企业认同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机械类企业选拔人才时,更看重大学生在学校的综合表现,而不仅局限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高校毕业的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岗位经验。

(五)机械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思考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更新,发展机、电融合交叉越来越多,以及应届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就业压力也持续在上升。本课题通过对16家企业调研,应届机械类毕业生存在问题的统计数据见表6。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对于本课题调研的机械类企业,1/2的用人单位表示刚入职的大学生工作态度浮躁、缺乏主动性,好高骛远。另外,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忠诚度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现在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不愿意做底层工作的现象。因此,对于就业的大学生来说,要时刻端正心态、戒骄戒躁、虚心上进,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否则将会面临就业再失业的风险。

表6 机械类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思考

三、对机械类人才培养的建议

社会对毕业生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晴雨表和指南针,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更是对高校的全方位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高校不能脱离社会而闭门造车,“适用才是硬道理”。高校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向企业需要的方向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不妨从机械类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着手培养人才,提高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从学生内在属性发展着手,引导学生走全面发展的道路

从调查结果来看,机械类企业更青睐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却不是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的数量无法填补人力资源素质的普遍偏低的缺口,企业求贤若渴。机械类企业期望招聘到对企业忠诚、有归属感、综合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有责任和担当、有团队协作精神、认同企业文化的人才。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就业导向型学生培养计划和评价体系,培养大学生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应变能力、责任与担当意识、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更注重培养机械类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好的价值观、学习观和人生观。

(二)重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及增强校企合作

高校注重学生的学术科研成果,企业更注重实践动手能力,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往往会忽视社会的需求。高校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培养,将专业教学目标与实践需求相融合并增强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强、社会视野宽广、企业所适用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较好地适应企业需求。

1.建立高质量的教学示范基地。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主动联系众多企业工厂联合建立教学示范基地,创立由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相融合的“双导师”授课制。这样,不仅提高了授课质量,同时让大学生多接触、多了解机械类企业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于机械行业的认识和先觉性,警醒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2.实施大学生暑期进企业见习计划。高校应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而制定暑期进企业实习的计划,把暑期实践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并实行学分制。这样,大学生可将专业理论结合实践地学习,既优秀地完成了学校的培养计划,又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毕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企业项目带入校园。高校老师应与机械类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将横向项目带入校园,由老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迅速地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这种企业合作方法将创造互利共赢。

(三)定期对机械类企业调研,及时调整高校教学方向

随着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高校现行的学生评价制度已与机械类企业出现了严重脱节。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存在着较大差异,只有了解机械类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才能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途径。因此,高校应定期对机械类企业调研,及时掌握制造业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方向,紧跟新时代步伐。高校间的经验相互借鉴,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教育之路,为企业和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通过调研机械类企业对毕业生素质条件的要求,高校须对其现行的学生教育体系进行反思。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和实践能力强的大学生,高校培养人才体系应充分着眼于企业需求,对照综合性、立体式、实践化、应用型的要求,培养出适应企业人才市场的学生。同时,高校应积极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让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建立高质量的教学示范基地,建立校企通力合作新模式,实现高校人才输送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并成为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1]T rentin A,Forza C,Perin E. Embeddedness and path dependence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for mass customization and green management: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in the machinery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5,169: 253- 276.

[2]张海涛,王宇华,印桂生.高校人才培养过剩与企业人才匮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6):27-30.

[3]麻小珍,廖传景.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调查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4,26(1):100-106.

[4]白雪宁.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分析[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2):52-55.

[5]周叙荣,干为民,金祥曙.机械类专业“卓越计划”企业学习之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4,27(5):93-96.

[6]马建,焦生杰,吕彭民.行业性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3):64-67.

[7]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25(1):51-59.

[8]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1):5-18.

[9]李房春.紧密结合企业需要加强高职人才培养[J].汽车科技,2003(2):39-41.

G718.5

A

1673-0046(2016)6-0001-03

猜你喜欢
机械类人才需求素质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冰雪运动(2021年4期)2021-11-20 05:56:38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留学(2015年10期)2015-12-16 12:35:06
基于“零距离就业”的机械类“CAD/CAM”技能培养的研究
河南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4: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