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弄染结盟”81周年。时至今日,镇宁自治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激励着镇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从今年初开始,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下称镇宁自治县)为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精心组织策划了系列纪念活动。
事实上,早在去年4月16日,镇宁自治县举行红军长征过镇宁暨“弄染结盟”80周年纪念大会尤为隆重。
镇宁“弄染精神”一直鼓舞、鞭策镇宁群众。
“红军1935年3月21日晚至22日四渡赤水。为掩护大部队南下,彭德怀、杨尚昆在向中央提出速渡北盘江建议的同时,令三军团十三团急行军佯攻镇宁。该团在主力行动前,先期于4月13日下午抵达镇宁江龙,大部留在江龙场及附近村寨休整,派出一支精干分队佯攻镇宁后折返江龙,这是抵镇宁县辖地的第一支红军部队。”原镇宁自治县党史研究室伍忠仕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称。
伍忠仕在镇宁自治县党史研究室工作十年,潜心研究红军长征过镇宁的历史。
伍忠仕说,1935年,红军长征进入镇宁地界,历时6天5夜,足迹遍及中、南部7个乡(镇)68个村149个自然寨,行程300余公里,途中,红军与镇宁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由于得到布依族农民武装首领陆瑞光、王仲芳的帮助,红军通过镇宁沙子弄染寨、六马山槽,顺利渡过了北盘江,为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赢得了有利战机。当时,彭德怀、杨尚昆在弄染寨与陆瑞光签订了“反蒋作战协定”,作为同少数民族地方势力的第一个政治盟约,是红军途经民族地区成功实施“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事件之一,被称为“弄染结盟”。
在伍忠仕所著的《镇宁近代史专题研究》一书中,对于民族英雄的表述显示,1935年4月15日,陆瑞光见到红军长征中彭德怀、杨尚昆后如拨云见日,表示愿按共产党的主张办事。当天傍晚,便与红三军团订立了“反蒋介石,反王家烈,反尤国才,反国民党苛捐杂税的作战协定。”同时,还请求红军派人帮助他工作。他给部属下令,要求连夜舂米、杀猪,招待好分散住在各村寨的红军并尽量多为红军补充粮、盐、油等给养。红军离开时也赠送了他一批轻重武器。
“如果没有陆瑞光深明大义的支持与帮助,红军的处境将更加艰险甚至前途莫测。这也正是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在事隔60年后依然不忘陆瑞光,并于90岁高龄为‘陆瑞光纪念馆题写馆名的原因。”伍忠仕表示。
回望红军长征的历史,镇宁自治县在长征过程中添了浓重的一笔。
今年是长征胜利的80周年,也是“弄染结盟”81周年。“时至今日,80年过去了,镇宁自治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激励着镇宁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沿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的历史征途,是机遇也是挑战,镇宁一定会续写发展的新篇章。”镇宁自治县县长潘登岭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特色产业盘活县域经济发展
镇宁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1098平方公里,丘陵面积157.8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63.91%和9.19%。岩溶地貌分布广,占全县总面积60%以上,是贵州省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县区之一。由于镇宁自治县山地、丘陵、盆地交错分布,河网密集,自然生态优越,天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害较少发生且容易防治,加上以农家肥为主的传统施肥方式,农业生产污染少,有利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
近年來,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镇宁自治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已经形成规模化。以五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主导产业已经形成北片区发展生态畜牧业和中药材产业,中片区发展茶叶产业,南片区发展精品水果的产业布局。
六马镇位于镇宁自治县西南部,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农业产业化建设主要以六马蜂糖李为龙头的“六马系列李子”规模化、精品化种植,海拔620米以上坡地主要种植六马蜂糖李、四月李和六月李,海拔620米以下种植芒果,可以说“坡坡花果山、村村有果林、家家有果园、户户有收益”。目前,该镇农业园区已发展“六马系列李子”9万亩,其中盛产期李子种植面积2.2万亩,李子产业年收入2.2亿元左右。
六马镇副镇长赵大兴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六马镇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山地高效农业示范乡镇。2012年以来扶贫、林业等到位专项扶持资金共计约1500余万元。六马镇坚持培育扶持种植大户,以身边实例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李子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促使群众自觉投入其中。
“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规定将补助资金以实物或者现金的形式发放到群众手中,使得群众在理解和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赵大兴说。
政府的扶植政策得到落实的同时,农民积极性高涨,现在六马镇已经成立规模较大的农业合作社20余家,极大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近三年来,六马镇进入盛产期的李子产业以每年7000亩左右的面积递增。
村民卢家国告诉《小康》记者,他家的房子是今年才开始修建的,外立面还没来得及贴瓷砖就赶上李子上市。当问及房子面积、投资和使用等情况时,卢家国打开了话匣子,“房子大概300多平米,目前为止花了20来万,一楼有两个铺面,一个出租给村民开餐馆,一个出租给收购商做李子仓库使用,两个铺面租金大约1万元,而且租期只限于李子收购期间的两个月左右。二楼是用来给收购商提供住宿使用的,大概有10来个床位。
卢家国显得很自信,“随着李子种植规模的不断壮大,六马李子名气越来越大,我们不光要靠李子卖钱,还要在其他方面想办法,多渠道增加收入。”
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正赶上板乐村村民黄逢在弄袍村收购李子。他说,自己种了1800棵李子,采摘销售完后,利用农闲收购李子卖到贵阳,每年利用这个时间就能增加收入2万多元。
镇宁自治县农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镇宁自治县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农业产业的同时,围绕“一廊、五园、三区”建设规划,抓好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2015年至目前,全县涉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0个,完成农业建设投资资金3.79亿元。
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全县农业园区总产值为22亿元,解决1万余农户就业。截止2016年7月底,已投入农业园区建设资金6.2435亿元。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94家,注册资金达3.52亿元,社员总人数2800余人,带动农户2万多户,逐步形成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
近几年,镇宁自治县打造出“镇宁樱桃”、“江龙茶叶”、“六马蜂糖李”等特色农产品品牌。
除了农产品生加工业的发展,镇宁自治县几年来引进了大型工业企业成果亦很显著。
贵州汇景纸业有限公司是镇宁自治县2012年度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是一家集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卫生用品企业。项目总投资8.1亿元,分三期建设,占地413亩。
汇景作为贵州纸品协会执行单位,汇景纸业的创建不仅提供了当前420余个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为加快全县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助推了镇宁发展建设的步伐。预计到2016年底,汇景纸业可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镇宁自治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做强做大石材产业,2012年以来,吸引了晨春石业和世界500强的水电九局投资天韵石尚公司的入驻石材产业园。目前,晨春石业已发展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石材加工企业。仅晨春公司和天韵石尚公司产值在园区行业产值中就占了52.31%。
镇宁自治县民营经济正在飞速发展。截至2015年,全县民营经济比重达62.1%,民间市场主体数达11348户。其中,全县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户,其中民营企业18户。
2016年上半年,镇宁自治县预计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0亿元。民营经济将在镇宁自治县脱贫攻坚、后发赶超的路上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构筑生态新家园
依托独特地理优势进行农业产业和工业布局的同时,镇宁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6月25日,第六届安顺市新型城镇化推进暨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在镇宁召开,安顺以独具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积极推动小城镇化建设,其中镇宁自治县的城镇化率已达到41.5%。
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在会上介绍,过去五年,安顺的城镇化步伐朝着“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化、城镇人本化、农民市民化、乡村美丽化”大步迈进。
2015年3月,镇宁自治县明确将镇宁自治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定位为山地新型城镇化、山地特色城镇化、山地旅游城镇化。
镇宁自治县按照“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点面结合、景城一体”的要求,围绕“康庄福民,建设秀美镇宁”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途径,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推进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深化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镇宁自治县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既重‘面子也重‘里子”。
自2015年以来,镇宁先后投入资金49.77亿元,实施城镇化建设项目44个。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6.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1.5%,比2010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2016年城镇化率预计将达45%左右。
现在,每天晚上,县城北部的红旗湖公园里,已有不少市民散步。微风轻拂,湖面泛起层层涟漪,送来阵阵清凉。
虽然还有部分工程处于收尾阶段,但丝毫没有影响市民玩耍的兴致。市民普遍认为,镇宁近年来加快城镇建设,让市民的生活日益舒适、美好。
红旗湖公园占地面积396亩,其中水域276亩,园区可容纳3500余人休闲娱乐,红旗湖公园项目总投资近8亿元,一期项目总投资5800万元。目前,人行慢道、自行车道、绿化等各项基础建设接近扫尾。作为社会服务性工程,红旗湖公园项目建成后,将满足居民对休闲、娱乐、健身多样化的需求。
围绕人的城镇化,该县按照“东西贯通、南北拓展、新区开发、旧城改造”的思路,以建设城市干道、完善外环道路、打通“断头路”、改造老城区路网为重点,构建网络、立体、便捷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逐渐拉大县城框架。2012年,该县启动环翠新区城市综合体建设,进一步带动了新城区发展,提升了县城的吸引力。
加快中心城区发展的同时,镇宁沿交通干线,结合各地的交通区位、产业优势和民俗风情等特点,谋划建设了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精致美丽的小城镇,并通过公路互联,有力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
江龙镇是该县重点建设的示范小城镇之一,启动建设以来,该镇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养老、学校等基础设施项目23个,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生活,成为区域发展中心。当地群众说,“自己的生活环境不比城里差”。
在五年内,镇宁全县常住人口由28.3万增至38万,当10万人怀着梦想,转身进城,被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他们的命运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
对于邓天领一家人来说,2014年的秋天,有着特别的意义。这年秋天,得益于生态移民搬迁,她和家人搬出了在江龙的老房子,住进了位于县城的谐美小区的安置新房。很快一家人迁了户口,真正成了城里人。
离开了土地,她成了镇宁电商产业园内一家纺织厂的工人。工厂就在谐美小区的对面,步行只需3分钟。晨起上班,傍晚下班,每月近2000元的工资虽说不高,却也好过以往种田种地。“在城里,还是好!”说起生活的改变,邓天领笑了。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镇宁按照“产业兴县、城建活县”的思路,立足资源优势,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不断“走出去”、“引进来”,强力推进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成功引進和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一批经济实体,产业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构建了“10+3+2”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升级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园区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带动了人口集中,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
这一产城互动融合发生的“化学反应”,使电商产业园、红星精细化工产业园区、特色轻工产业园区、石材产业园区,园区生机勃勃,产业聚集联动,天韵石尚、晨春石材、顺立达纺织、汇景纸业,“无中生有”与就地取材“比翼齐飞”,也使得农民工昔日远距离的“候鸟”式迁徙变成了家门口上下班的“钟摆”运动。
留住青山绿水打造特色旅游
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一路修到了高荡村。这个四周群山环绕的千年布依古寨,干栏式石木结构的屋舍错落有致,门前房后文竹、蔷薇红绿相间。
高荡村是一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布依族村寨,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布依族村寨,村里的石頭建筑大都是从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寨门、古堡、营盘、石拱桥、古井、学堂等古建筑都是用石头建成,数百年来,这些建筑几乎未被破坏,保存完好。
高荡村是贵州省唯一的生态旅游示范点,也是国家民委命名首批的340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
以前由于交通闭塞,高荡村里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未成为村民致富的利器。虽背靠青山秀水,但高荡村的老百姓只能通过外出打工来贴补家用。去年,一条大路修到了高荡村门口,改变了高荡闭塞的交通状况,让高荡与县城的距离从以前12公里缩短到现在的不到7公里。
便利的交通将高荡“沉睡”的旅游资源转化为高荡村发展资本,下一步高荡村将建设成集有机和观光农业、养生养老基地、特色旅游食品、民族文化旅游、水上娱乐等旅游综合体。
全村176户人家,大半常年在外打工,如今看到了村里的改变,纷纷回了家,村里20多家农家乐已经陆续营业。
村民伍承凯一直在浙江绍兴打工,每月工资2000多元,今年春节回家,看到村里修得这么好,还要发展旅游,他和家人决定就在家里好好干,不怕赚不到钱。他花了20多万元翻修了老房子,在村里开起了超市。
《小康》记者采访期间,“2016·中国古村之友跑古村节”首站在镇宁自治县拉开帷幕,当天共吸引来自省内外的1100名跑者及近4万名网友参加。活动的终点设在高荡村。当天中午,参赛者和观光游览的市民品尝了高荡村农家乐的布依美食,同时参观了村史馆和布依族的蜡染技术。
镇宁在城镇化推进中,打造高荡、大寨等一批美丽乡村,树立起新标杆,串珠成链,实现中心城区、小城镇、美丽乡村协调发展,呈现“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乡共美”的醇美画卷。
今年以来马鞍山村成了高频词,安顺市各级领导频访马鞍山村也让村民极其振奋。
上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镇宁县马鞍山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创建了“季节包工”的合作社管理模式,经县委工作组采编形成调查报告层层上报,引起毛泽东同志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将这篇文章题目改为《季节包工》后收入他亲自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撰写了230字的按语。
1956年该书出版,《季节包工》誉满天下,镇宁马鞍山乡农业合作化红遍全国。1959年,带领群众创立“马鞍山农业合作社”的党员沈志英到北京参加全国首届“群英会”,与王进喜、时传祥等劳模一并接受表彰。
前不久,市县两级组织部、街道办党委、村党支部共同开展了主题教育活动,大家在这里回忆入党历程,重温入党誓词,回顾老一辈党员创造“季节包工”的业绩。
在打造美丽乡村的同时,重温“季节包工”的历程,马鞍山村规划建设了文化广场。
今年初,村支部书记陈怀希将发展思路进行分类整理,又召集村委全体成员进行讨论,最后确定了“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发展经济作物种植。
“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的同时,县里通入大量资金美化乡村建设,下一步,马鞍山村将重点打造特色旅游发展,前景非常看好。”陈怀希说。
《小康》记者采访时看到,马鞍山村正在铺设广场路面,村里重新规划定位以后,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都回到村里投入建设。
村民郭庆国在外经商20多年,今年率先回来发挥长处,担任马鞍山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迅速组建了物流公司、粮油开发公司、旅游综合开发公司、农业发展公司,村民可灵活地选择以土地或现金结算入股。
“就是看好村里未来的发展。”郭庆国说。
作为黄果树故乡,镇宁自治县通过招商方式培育旅游主体,引资开发夜郎洞并成功申报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举办中国·贵州镇宁黄果树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并成功升级为国家级赛事。
依托旅游业,2015年镇宁自治县第三产业投资195724万元,比上年增长70.2%。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为74907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0314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6.5%。
镇宁自治县环保局副局长陈学顺告诉《小康》记者,镇宁作为生态功能县,这几年来,在招商引资的同时,生态与环保要求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坚决杜绝水泥、钢铁等重污染企业入驻工业园区,每次招商引资评估会环保局都会参与严格把关,到现在为止,县城内没有一家高污染企业存在。
镇宁自治县园林局局长谢家平说,近几年来,镇宁自治县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来抓,“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28.51万亩,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46.2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6%。
县城建成区现有绿地面积2100亩,修建了环翠山公园、青龙山、陈家坡和蝴蝶山山体公园,公园绿地面积310亩。绿地率22%,绿化覆盖率27.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94平方米。
“同时,为了改善农业结构,鼓励农民沿高速公路旁大力发展樱桃、四月李、蜂糖李、芒果等特色产业,既增加了林业覆盖面积,又为农民增收,现在该项工程已经试点成功,明年将大规模发展。”谢家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