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莉
·护理研究·
预见性护理对重症肝炎患者血浆反应和静脉留置针穿刺口感染的预防作用
杨丽莉
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对重症肝炎患者的血浆反应和静脉留置针穿刺口感染的预防措施对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127例重症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预见性护理组,常规护理组(n=42)和对照组(n=42)。预见性护理组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常规护理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不进行任何临床护理。比较预见性护理对重症肝炎患者的血浆反应和静脉留置针穿刺口感染的预防措施对医院感染的影响,包括感染情况、疗效和患者满意度三方面。结果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整体感染率为7.0%;常规护理组患者的整体感染率为28.6%;对照组患者的整体感染率为50.0%。对照组比较,常规护理组和预见护理组的血浆反应、静脉留置针穿刺口感染和整体感染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护理组比较,预见性护理组的血浆反应、静脉留置针穿刺口感染和整体感染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组和预见性护理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组43例患者,满意率为79.1%,常规护理组42例患者,满意率为54.8%,对照组满意率为14.3%(P<0.05)。常规护理组和预见性护理组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组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以显著降低重症肝炎患者的血浆反应和静脉留置针穿刺口,并提高治疗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重症肝炎,预见性护理,血浆反应,静脉留置针穿刺口感染
重症肝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严重肝脏疾病,其病理特点主要是大量肝细胞坏死,从而导致肝脏衰竭,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2]。重症肝炎的致病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肝炎病毒感染、药物中毒以及慢性酒精性肝损害等。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和慢性重症肝炎进行划分[3,4]。其临床诊断主要根据“三高一低”原则,即高度乏力、高度黄疸、高度食欲不振并伴有肠胀气和低凝血酶原活动度[5,6]。此外,重症肝炎临床上伴有多种并发症,例如: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症和腹水等,这对于疾病的治疗和临床护理带来极大困难[7]。本研究分析预见性护理对重症肝炎患者的血浆反应和静脉留置针穿刺口感染的预防措施对其医院感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重症肝炎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1)入组标准:①40~70岁患者;②病情程度不拘;③性别不拘。(2)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肝硬化患者;②排除其他系统疾病患者;③排除各种精神疾患者。(3)失联原因及其应对措施:预计原因:患者中途退出试验;患者在试验过程中转院治疗;应对措施:按照1∶1比例相应补充受试患者进试验组。(4)伦理学考量:①患者及其直系家属在充分了解研究的过程的基础之上签署参与该临床研究的知情同意书;②入选患者相关诊治和监护措施均以临床指南相关原则为依据,对患者的医疗治疗和安全有充分保障。③对入选患者的信息及诊疗记录予以保密,保护患者的隐私权。④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试验方案,本研究全过程均中遵循《渥太华工作组关于临床试验注册的声明》。
1.2受试者分组本研究将127例重症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预见性护理组43例,常规护理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预见性护理组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常规护理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不进行任何临床护理。
1.3护理方法
1.3.1预见性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者应当从患者生理、心理和精神等各个层面进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从而提高护理的预见性,提升护理质量[8-10]。针对重症肝炎,临床感染和并发症是其主要特征。护理过程中应重视患者大肠埃希菌、付大肠杆菌、肠球菌等肠道菌,此外链球菌、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应予以重视。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尤其是重症肝炎患者的“三高一低”数据,或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腹胀和腹水等症状,应及早做出预见性判断,从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此外,应保持患者病室的清洁,降低感染几率。护理过程应保证无菌操作,预防患者进一步感染。此外,重症肝炎患者的心理因素也是预见性护理的重点,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预见性采取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1.3.2常规护理:按照护理规范给予患者进行相应级别常规护理。
1.4药物治疗3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药物治疗。
1.5疗效判定痊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显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患者症状未明显改善,甚至进一步恶化。有效率=(痊愈+显著+有效)/总例数×100%。患者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四种。满意度=(很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2.1受试者一般情况3组受试者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均完成了全部试验,无中途退出者,亦无改用其他疗法者。见表1。
表1 受试者一般情况
2.23组患者感染情况比较预见性护理组整体感染率7.0%,常规护理组整体感染率28.6%,对照组整体感染率50.0%。与对照组比较,常规护理组和预见护理组的血浆反应、静脉留置针穿刺口感染和整体感染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护理组比较,预见性护理组的血浆反应、静脉留置针穿刺口感染和整体感染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感染情况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0.05
2.33组患者疗效比较预见性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7.7%,常规护理组为83.3%,对照组为95.5%。常规护理组和预见性护理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0.05
2.43组患者满意度比较预见性护理组43例患者,满意率为79.1%,常规护理组42例患者,满意率为54.8%,对照组满意率为14.3%。常规护理组和预见性护理组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组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0.05
重症肝炎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在肝炎病毒和药物中毒等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患者的肝细胞大量坏死,最终导致患者肝脏衰竭。临床上对重症肝炎患者的诊断主要根据“三高一低”原则进行,即高度乏力、高度黄疸、高度食欲不振并伴有肠胀气和低凝血酶原活动度[11,12]。此外,重症肝炎的严重性还体现在患者临床上会出现多种并发症,这对于疾病的治疗和临床护理带来极大困难。尤其是患者容易出现血浆反应和静脉留置针穿刺口感染等感染症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在治疗重症肝炎过程中,需要大量血浆,其中含有大量的白蛋白、球蛋白等异体蛋白,这极容易发生血浆反应,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腹痛、腹胀和皮疹等,严重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因此在重症肝炎治疗过程中,血浆反应应予以极大重视。引起血浆反应的主要因素是患者体质是否为过敏性以及血浆是否新鲜,因此护理过程中一方面要使用新鲜血浆,另一方面要在治疗之前询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有无过敏史。如果患者为过敏体质,输血前需要进行预防性抗敏,如服用相应药物等,从而降低血浆反应的发生率。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时检测患者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以及有无过敏现象的发生。预见性护理相比于其他护理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预见性地分析患者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的血浆反应,从而降低患者痛苦,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和满意度。
此外,治疗重症肝炎过程中,常进行静脉穿刺进行治疗,在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静脉留置针穿刺口感染等临床症状。主要原因包括:静脉穿刺操作不熟练、操作过程未严格无菌、患者抵抗力低下以及留置时间过长等。此外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感染率也存在一定关系。常规护理一般能够保证无菌操作和操作正常无误,但是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抵抗力水平并没有预见性评估机制,因此患者还是较多出现静脉留置针穿刺口感染的临床变现。而预见性护理会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采取适当的护理手段,并对可能出现的病情,作出预见性估计,从而有助于及时应对临时出现的临床症状,更快更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痛苦。
最后,重症肝炎患者的心理因素也是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预见性护理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沟通方式,及时了解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变化,及时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心理压力的缓解对于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有一定帮助,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整体感染率,提升治疗有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预见性护理可以显著降低重症肝炎患者的血浆反应、静脉留置针穿刺口感染以及其他临床感染,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满意率(P<0.05)。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通过对患者病情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预见性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重症肝炎患者的血浆反应和静脉留置针穿刺口感染,从而降低整体感染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1王艳荣, 齐艳荣, 韩志蕊,等. 缺血性肝炎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征.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1189-1191.
2Wang T, Huang X, Zheng Y, et al. Strategies for Nursing Need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Hepatitis Treated by ALSS. Nursing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2013,30:26-28.
3Sondes B, Hatem B A, Ichrak K, et al.Predictive factors of response to peginterferon and ribavirin in Tunisians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report of 141 cases.La TunisieMédicale,2013,91:327-331.
4黄馨瑶. 预见性护理管理在感染科陪护中的应用效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68-269.
5Dumortier J, Salamé E, Roche B, et al. Severe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hepatitis C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 French experience on 250 patients over 15 years (the Orfevre study). Gastroentérologie Clinique Et Biologique,2014,38:292-299.
6张秀果, 孟翠巧, 董运芳,等. 骨科术后患者并发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预见性护理.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552-554.
7Lu Z, Huang X, Zhu Y, et al.Predictive value of TH17.Treg dysregul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severe hepatitis B.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2015,23:215-217.
8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协作组. 急性重症药物性肝损伤全国多中心调查分析. 中华消化杂志,2013,33:80-83.
9Alboraie MA,Afifi ME,Elghamry FG,et al.Egy-Score Predicts Severe Hepatic Fibrosis and Cirrhosis in Egyptian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s:A Pilot Study. Hepatitis Monthly,2013,13:166-169.
10Park SJ,Kim JD,Seo YS,et al.Computed tomography findings for predicting severe acute hepatitis with prolonged cholestasi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19:2543-2549.
11陈豫鹛. 预见性护理在胰头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中的应用价值.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151-1152.
12张斌. 重症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695-3696.
10.3969/j.issn.1002-7386.2016.17.048
714000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
R 575.1
A
1002-7386(2016)17-2715-03
201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