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霞
【摘要】本研究对被试进行情绪调节策略的团体训练,采用《中职生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和《中职生情绪调节能力量表》进行前测、后测,并对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提高中职生情绪调节能力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调节能力 教育建议
【基金项目】2013年广东省中小学(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关于提高河源市中职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GDXLJY130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44-03
一、前言
随着情绪智力概念的提出,情绪调节能力成为情绪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在调节消极情绪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情绪调节能力是指个体通过有效运用情绪调节策略,实现目标所应当具有的心理特质。[1] 刘启刚发现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1]刘启刚编制出《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量表》[2],本人在其基础上修订出《中职生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刘启刚编制出《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量表》[3],本人在其基础上修订出《中职生情绪调节能力量表》,并采用《中职生情绪调节策略量表》、《中职生情绪调节能力量表》这两个量表对被试进行前测和后测。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随机抽取12小学教育的两个班级参与教学实验,对照组不参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团体训练,实验组参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团体训练。实验自变量是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因变量是情绪调节能力总分。情绪调节策略包括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包括:积极设想、认知重评、行为转移、求助他人,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包括:沉思默想、攻击他人、发泄不满、自我压抑、自我责备。
(二)被试
在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选取两个教学班,共103人,其中男生1人,女生102人,对照班48人,实验班55人。
(三)实验程序
实验处理过程:以“积极设想”为内容开设2节团体心理课,以“认知重评”开设4节课,“求助他人”开设2节课,“行为转移”开设2节课,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开设2节课,共12节团体辅导课。
三、统计与结果
(一)前测对照组、实验组的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调节能力的统计结果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对前测不同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能力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如下:
由以上数据可见,对照组、实验组的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消极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对照组实验前后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调节能力的统计结果
对实验前后不同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能力对照组的数据进行配对T 检验,结果如下:
(三)实验组实验前后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调节能力的统计结果
对实验前后不同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能力实验组的数据进行配对T 检验,结果如下:
四、结果分析
(一)对照组实验前后不同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果分析
由表4可见,对照组实验前后积极策略总分、积极设想、认知重评、求助他人均存在显著差异,前测分数均高于后测分数。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该班学生参加前测时刚好是开学初,经过了一个暑假的休息,学生的开学情绪良好。另一方面,后测刚好遇上该班学生实习期,学生面临着忙碌的实习工作、期末考试的准备工作、实习报告的撰写、巨大的就业压力、即将离开校园等问题,产生了大量的负面情绪,使得学生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忽略了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
由表5可见,消极策略总分及其余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除“沉思默想”这一维度外,后测分数显著高于前测分数。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该班学生参加前测时刚好是开学初,经过了一个暑假的休息,学生的开学情绪良好。另一方面,后测刚好遇上该班学生实习期,学生面临着忙碌的实习工作、期末考试的准备工作、实习报告的撰写、巨大的就业压力、即将离开校园等问题,产生了大量的负面情绪,使得学生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更多地使用了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对照组实验前后的分数在攻击他人上存在显著差异,后测分数显著高于前测分数。后测时,学生刚好面临着实习、考试、就业等竞争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诱发该班学生攻击他人的情绪,使得他们更多地使用攻击他人的策略来解决人际冲突。
由表6可见,对照组学生的调节能力总分及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且后测分数均低于前测分数。这可能是后测时该班学生正面临着实习、考试、就业等压力,不知不觉地更多地使用了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从而降低了其情绪调节能力的分数。
(二)实验组实验前后不同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果分析
由表7可见,除“认知重评”外,积极策略总分及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后测分数均高于前测分数。这可能是该班学生参与了情绪调节策略的实验研究,意识到情绪是可以调节的,基本掌握了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并具有一定的运用能力,即使是面临着实习、考试、就业压力,也可以自觉地使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进行情绪调节。
由表8可见,实验组学生的自我压抑和消极策略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各个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且后测分数低于前测分数。这可能是该班学生参与了情绪调节策略的实验研究,认识清楚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表现,在面临实习、考试、就业压力时,她们也能自觉地使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进行调节。
由表9可见,实验组学生的调节能力总分及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后测分数均显著高于前测分数。这可能是该班学生参与了情绪调节策略的实验研究,更多地使用了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更少地使用了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因此提高了情绪调节能力。
五、提高情绪调节能力的建议
(一)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情绪调节策略的普及力度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内容涉及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培养方法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表现形式,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可从积极设想、认知重评、求助他人、行为转移四个方面进行培养, 采用活动课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各种方法,以增强他们主动采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意识,降低他们使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频率。
(二)完善个性特征
根据刘启刚[4]的研究,一方面,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的谨慎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的人格特征。譬如,利用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子女从多方面思考,谨慎行事;做好人际交往的榜样,在生活中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另一方面,学校可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进行性格教育。第一,以班会课为宣传的主阵地,开展“认知重评”、“积极设想”等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第二,学校还可以开展“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提高其换位思考的能力,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最后,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有意识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譬如,遇到难题时能淡然处理,情绪低落时不悲观丧气。
(三)建立合理的认知方式
艾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诱发事件(A)引起特定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 (B)即个体对诱发事件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是直接的原因。因此,一方面,可对学生进行“积极设想”的培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畅想美好未来、关注自我所拥有的一切、开心的事、有趣的事,以培养学生主动关注生活中阳光的一面。另一方面,可对学生进行认知重评。引导学生认识情绪ABC理论、不合理思维的特征,引发学生思考“我的不合理思维”,并进行驳斥,联系自身实际来重新看待身边发生的事。
(四)增强学生的情绪控制力
学校可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情绪控制力。首先, 学校可组织情绪专题讲座,引导学生认识冲动情绪的表现、冲动情绪的控制方法,提高学生控制情绪的意识。其次,学校可通过自愿参与的形式参与“冲动情绪的控制方法”的团体辅导,提升学生情绪控制的实践能力。再次,班主任可组织“认识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探讨有效的情绪控制方法,从认识上提高学生情绪控制的能力。最后,学校可在学校的心理刊物上刊登“控制冲动情绪的有效方法”、“做情绪的主人”等专题文章,面向全体学生宣传控制冲动情绪的方法。
(五)情绪恢复的专项培训
学校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情绪恢复力。首先,班主任可组织“走出情绪的误区”、“情绪恢复的法宝”等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探讨情绪恢复的有效方法。其次,学校可通过心理测试的方式,筛选出情绪恢复力较差的学生,对其提供“我快乐,我负责”团体辅导,以提高其情绪恢复力。再次,学校可在校内宣传栏、学校网页、黑板报、班级文化建设墙等处宣传情绪恢复的有效方法,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学校可在校园心理刊物上刊登“情绪恢复的法宝”、“情绪恢复的误区”等文章,面向全体师生传播情绪恢复的有效方法。
(六)创设生活情境,提高情绪应用力
学校可通过创设置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以提高学生的情绪应用力。首先,班主任可创设情境,组织小部分学生参加情境表演,组织学生探讨有效的情绪控制的方法。其次,学校可在心理刊物上,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情绪应用力的有效方法。最后,学校可在校内宣传栏、学校网页、黑板报、班级文化建设墙等处宣传情绪应用的具体情境,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进行宣传。
(七)在学科渗透情绪调节策略
首先,学校可对科任教师进行情绪调节的专题训练。譬如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消极情绪调节表现方式、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方法等专题,以提升教师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其次,学校应加强科任教师的学科渗透模式的实操性。一方面,学校可组织各个学科的教师参加情绪调节的课堂渗透形式大讨论,鼓励各科教师探讨出课堂渗透情绪调节的实效性高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校可鼓励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的学科渗透模式,并加大推广的力度。最后,学校可通过教学实验的方式来探讨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的学科渗透模式。譬如,在旅游、德育等课程中渗透情绪调节的策略,以提出科学、合理的情绪调节策略的学科渗透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研究,心理研究,2011,4(6):37-43
[2]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与测量,心理学探新,2011,vol.312,No.5,459-462
[3]刘启刚,周立秋,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量表的编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年7月第21卷第7期
[4]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