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担负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重任。但目前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成因,提出有效对策,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技能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29-01
一、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使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更新越来越快,对企业员工技能要求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们对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已逐渐形成共识,高技能人才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上的作用愈加凸显。
但现阶段,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要素条块分割,相互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不够顺畅。现有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导致高技能人才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问题
现有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在特定的经济发展时期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与当下经济发展及科技进步的要求并不十分契合,这需要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适应当前市场环境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有:
1.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
在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过程中,政府、学校和企业都觉得信息不畅已严重制约了相互间的沟通合作。具体表现为往往学校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培训,有了培训计划不知如何到企业开展有效的招生宣传;企业不知道学校近期开展什么培训,有了培训需求也不知道找谁;甚至有时企业和学校对于一些政策、项目的理解和领会存在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情况,这也阻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如果将高技能人才培养分为三个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实践阶段,现有的校企合作多数只在第三个环节上实现了合作,即实践阶段。而这一阶段所培养的人才已基本定型。对企业来说,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大多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生产和岗位需求进行独立操作,要想其在工作中承担复杂难度较高的任务,需要企业的再培养;对学校而言,自己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这对教学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自然也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
3.政、校、企资源互补机制单一
政、校、企由于自身属性和特点,决定了三者各自具有其他两方不具备的优势。政府可通过政策支持、统筹保障等方式和途径向企业、学校、社会等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各方提供资助与支持,进行引导和激励;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流程、一流的实践操作人员,可为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明确培养规格,提供高水平的实践培训师资;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人才培养更规范,更注重人才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当前,多数地区的政、校、企优势互补程度并不高,如何将三方真正聚合在一起,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形成一股合力,还需进一步创新三方合作的机制体制,找准三方合作的“结合点”、“切入点”。
三、对策分析
1.加强宣传引导
高职院校要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宣传力度,针对不同项目特点、不同目标群体,选择恰当并高效的宣传手段,使高技能人才培训政策、制度、流程得以及时、准确地送达有培训需求的人员手中。对高职院校来说,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例如:网络宣传、进企业设点宣传、进人才公寓宣传、宣传单、微信或短信宣传等)进行本校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及政策的宣传,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理顺供需对接
高职院校要随时了解企业生产需求及技能人才需求,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主动与企业形成深度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要紧密结合行业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能力要求,制定更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格。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规划和教学内容设计上,做到以企业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集中优势专业、优势师资、优势资源辅助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设计及教学内容确定。以校企合作为依托,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线能工巧匠、专业教师及经验丰富的实践指导教师等人员的力量,选定核心岗位的关键技能,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岗位的能力要求与素质要求,以完成目标岗位的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共同研究确定教学内容和设置课程。
3.有效整合资源
高职院校师资优良,科研氛围浓厚;企业对产业前沿技术革新敏感,具有大批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技术骨干,双方可以联手,实现优势互补,依托校企合作,推动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不断尝试并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和进步。
高职院校要加强调研,及时把握经济发展动态,调整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完成高技能人才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把帮助企业发展、切实为企业解决困难放在第一位,有效整合资源,理顺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与体制,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做到实处。
四、结语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区域内的政府、企业、院校都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积极参与,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有效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注重高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素养整体协调发展,打造“尊重知识、尊重能力”的氛围,鼓励技能提升,培养胜任企业生产实际、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真正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严雪怡.论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李宗尧,张明德,王义志等.高级技能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3]陈宇.论中国高技能人才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4,31:16-19
作者简介:
牛静(1978年4月-),女,职称:讲师,2001年6月毕业于长沙电力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同年8月进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任教,2009年起从事高技能培训管理工作。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