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晶+++陈露露
【摘要】课堂是学习的最重要途径,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然而很多学生不主动参与课堂,跑神,睡觉,玩手机......我们把这一问题称为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隐性逃课不同于显性的逃课,学生往往 “身在曹营心在汉”,表面上看并不影响课堂纪律,也不会对老师授课造成干扰。然而,这一行为却很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效率,降低了大学教育的质量。由于“隐性逃课”这一行为的特殊性,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却没有引以重视,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理论体系解决此问题。笔者在一年的调查研究中分析了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几个因素。希望能够对日后研究相关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等教育 隐性逃课 大学生 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编号为:201510172014。项目成员:陈露露、杨欣欣、纪之琳、闫明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16-02
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毛入学率不断上升,然而,在大学生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也越来越遭到质疑。大学生“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尽管学校采取多种“点名”措施希望将学生“固定”在教室,却难以让其将心放入课堂。有些学生,甚至带着耳机,光明正大地在老师眼皮子底下玩手机,听音乐,只是为了防止“点名”而勉强地留在教室里。学生来学校不是为了学习,到教室也不过换个地方玩手机。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大学教育的质量。然而手机也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本研究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家庭五个维度,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践观察法、文献研究和数理统计法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在借鉴西方经验和国内先进大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希望能总结有效措施来应对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
一、数据收集与整理
1.问卷调查法:为了了解不同性质大学的隐性逃课现象的区别,研究小组在大连地区中抽取了12所主要高校进行研究,每所学校的每个年级发放问卷50份每所学校200份,共发放2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0份,通过spss数据分析,获得多维度的数据分析结果。
2.一对一访谈法:通过设计的访谈提纲,对各个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进行随机访谈。在访谈中发现了问卷调查中未涉及到的影响因素。
3.文献研究法:通过学校图书馆、市场图书室、CNKI等研究途径进行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在对比中外高校的发展策略中,获取有利于提高大连地区高校课堂效率,解决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对策。
二、调查结果
1.不同性质的课程隐性逃课率不同。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异性逃课率呈依次递增现象。
2.性别与隐性逃课的关系不大。在抽样调查的2100份问卷中,有87%的学生表示曾经或经常跑神,其中女生占53%,男生占47%,数据相差不大,再考虑到数据的偶然性,因此不能推出性别与隐性逃课直接相关。
3.不同类型的院校的隐性逃课比例不同。在调查的12所高校中,有国家级重点建设大学,有省级重点大学,也有普通本科院校。在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高校的调查中,经常出现隐性逃课或者曾经有过隐性逃课的数据最低值A是学校的68%,最高值是B学校的92%,且其他几个学校的隐性逃课率与学校的排名呈反比。由此可见,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4.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隐性逃课概率不同。调查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的隐性逃课概率分别为:87.4%、78.9%、92.8%、92%。总体上,大二年级的隐性逃课率最低,大三大四的隐性逃课率最高,但是有些学校的最低值出现在大一。根据后期访谈和进一步调研发现,这可能和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同,有些学校大一的时候开展各种学生会组织火星,社会实践活动,分散了学生的精力,而有些学校在大二的时候才进行学生会和社团的招新。由此可见,校园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和密度应该与学生的正常学习相协调,不可密度太大。
5.隐性逃课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虚度光阴,只有少数学生在做较有意义的事情。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在玩手机,11%的学生睡觉,20%的学生吃零食聊天等。可见,手机是课堂效率的第一大杀手。
三、影响因素
1.学生个人因素
1)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方面。内部动机主要包括:兴趣和自我实现。外部动机包括:老师施加的压力、社会期望、校风学风、奖励和惩罚。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内部动机,占了70.43%,大多数学生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热情,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模糊不清,对于本专业不甚喜欢又不知如何弥补,所以只是得过且过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自主能力差。中国学生自小学以来就长期收到老师和家长的管制,入大学后,压力和管制突然减少,便滋生出学习懈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很多大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一到上课就打瞌睡,一回寝室就疯狂地玩电脑,打游戏,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有些人由于一段时间的不努力,导致课程落下,很难弥补,便产生习得性无助,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3)学业期待要求低,60分万岁的心理作祟,认为考试过了就好,对于考试的分数要求和课堂表现缺乏自我要求。
4)盲目从众。“求同”心理作祟,当身边有同学不听课的时候,会影响到身边的其他人,由此相互传染,便引发群体性“隐性逃课”现象。
2.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人格魅力
1)教师讲课呆板无趣,照本宣科。由表1.2 可知,教师讲课内容过于简单或过于晦涩难懂都不利于学生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讲课毫无生气,自然无法吸引学生。有些老师甚至一个教案用好几年,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到知识的用途。
2)师生关系淡漠。大多数大学老师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老师下完课就走,难以维系师生间的感情,有些老师在教完一个班级一年之后甚至都分不清学生的姓名。
3)教师的效能感不强。这与教师本身的能力有关,也与教师的责任心相关。大多数老师对于隐性逃课的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懒得与他们费心。
附:调查问卷:
你觉得自己上课跑神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多选题最多选3个)
3.学校因素
1)大学招生过早分专业。在学生对于各个专业一知半解甚至毫无所知的情况下就进行专业的划分,而且要坚持着一专业四年(很多学校一旦专业选定便难以更改),这对于整天局限于课堂,对职业与人生规划出于迷茫期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很不合理的选择。很多学生受制于家人的建议,或者专业的调剂,学了一门自己毫无兴趣的学科,甚至是自己最不擅长的学科。
2)选课系统设置不完善。虽然大学课程设置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性,但是由于选课课程的名额限制,选择时间和手段等的限制,导致很多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又由于学分等的限制,不得不得过且过,随意选择一门课程凑数。
3)教材选用陈旧、固定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的教材选用大多是3-5年前的版本,只有不到2%的学校使用的是一年以内的修订版。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不将教材更新换代,如何做到与时俱进?而借鉴美国的教学经验,老师提出课题,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没有固定教材,自主探索,形式不拘一格,答案没有标准,这样的课堂当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课堂参与度。
4)校风学风建设不到位。校园学风不正,学术氛围不浓。缺少对优良学习和学风的引导,社会上浮夸的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的学术心态。当今大学校园受社会上的急功近利和拜金主义风气影响,大学生志不在学习知识而更在乎能赚多少钱,获得多少收益。这不仅仅浪费了学习的时间,更消耗了他们的大量精力。所以,学校应该大力鼓励学术研究和创新,优化奖助学金评定机制,对于学术研究突出和学风优良个人进行鼓励。
5)就业指导不到位。现阶段国内不少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主要着眼于解决应届生的就业问题,重心放在举办各类招聘会追求高就业率而忽略了细化个体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以至于高校的就业指导更像是完成就业率的意向任务。大一大二学生一直迷茫于将来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选择,却很少受到重视,且很难受到专业的指导老师的指点。一是因为我国高校缺少专业的职业规划老师,二是各大高校没有放远眼光,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6)教师评定标准单一导致重科研轻教学。据专家分析,现行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高校内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对于那些由于承受了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兼顾科研的教师来说,的确不够公平。
4.社会因素。时下,拜金主义盛行,学术氛围浮躁,“读书无用论”等消极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加上大学生庞大的基数和逐年上涨的毕业生数量,大学生的危机感增强,所以大三大四的学生奔忙于找实习投简历,而难免影响到正常的上课。此外,席卷而来的“创业”风潮对于大学生影响也很巨大。有些学生舍弃学业去街边卖烤鱿鱼,有人在课堂上抱着手机做“微商”这样的“小买卖”或许有利于大学生体验生活,但是不利于其学业的正常发展。
5.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庭成长环境,父母知识水平,教养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而高等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建立在家庭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无法满足缺失性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的时候,那么他的存在性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就不会很强烈。所以家庭关系和睦,父母教养方式得当是大学教育成功的有力助推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欣.高等教育问责制度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1.
[2]刘尧.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评论[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11.
[3]李工真.大学现代化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美)安妮塔.伍尔福克著;伍新春 张军 季娇 译.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第1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7.
[5]高钢.遭遇美国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
[6]刘未鹏.暗时间[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8.
[7]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上[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