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自由在我们内心

2016-09-07 20:38济群
中国商人 2016年9期
关键词:凡夫佛法念头

济群

学以致用,才真的有用

当我们具备相应的佛法正见,懂得如何从佛法角度看待各种问题之后,还要学会运用。

面对每个问题,我们在第一时间,就要以佛法正见而不是固有习气对待,使错误观念没有活动机会。只有这样,心才能进入和解脱相应的轨道,否则就会顺着惯性,进入和轮回相应的轨道。

这是两条非此即彼的道路。如果选择解脱,就要不断确立正见,培养正念。开始时,正念就像婴儿一样,虽已出生,但还需要精心呵护,不然随时会有夭折的可能。

同时还要认识到,除了闻思和定课,做事也是修行,生活也是修行。不要以为做事是做事,生活是生活,否则,你还能有多少时间用于修行?所以,我们要带着修行的意乐,带着菩提心、带着观照去做每件事。那样的话,每个当下都是最好的修行。哪怕在吃饭,也是为了保有修行的色身而吃,为了利益众生而吃。所以,关键不是看你在做什么,而是带着什么样的心在做。

但我们也要知道,在做事过程中,最容易带动固有串习,也最容易失去观照。所以,做事正是最好的用功处,是检验我们修学的对境。同时,做事本身也是菩提心的实践,要带着感恩、利他的心去做。遇到什么不愉快或挫折时,随时反省,随时考量自己的发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能看清自己的心态,看清自己的功夫,看清自己究竟进步了没有。

有“我”就有苦

古往今来,一切文明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摆脱痛苦,但几千年来,这些努力并未从根本上见效。今天,人类有了前所未有的富足生活,可痛苦并未因此减少。为什么?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在痛苦产生时去抚慰它、缓解它,使它变得不那么剧烈。事实上,苦的因还在。正因为如此,生命就成了一台不断制造痛苦的永动机。

我们想要解脱痛苦,必须寻找痛苦之因,从源头着手解决,也就是四谛法门所说的思苦、断集。因为了知人生是苦,故从中查找苦因,并在根本上解决它。

或许有人会说,生活不是有苦有乐的吗?为什么佛法只说痛苦而无视快乐呢?为什么这么消极厌世呢?

从感受来说,人生的确是苦乐参半。佛法所说的苦,是对生命所作的本质透视,而且是有特定范畴的,仅指凡夫而言。因为圣贤的生命本质是无漏智慧和无限慈悲,是没有痛苦的。而凡夫的人生是建立在无明之上,它所呈现的就是我执,就是惑业。因无明而不见真相,故将非我执以为我。

因为我执,就会生起贪心,觉得这是我的事业,这是我的家庭,这是我的亲人。一旦利益受损,贪又进而引发嗔心。如果没有这个“我”的标签,会不会起贪?会不会起嗔?世间时时在发生变故,我们只是听听、看看而已。惟有那些和自己有关的,才会使我们心潮跌宕,辗转难眠。

所以说,“我”其实就是一种错误设定,一种给人生带来无尽烦恼痛苦的错误设定。解决它,才能在根本上铲除痛苦。

观念和心态的相互作用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其实都是自己的一种设定。在见道之前,我们看到的永远不是世界真相。但我们可以从认识上了解并接近这种真相,这就需要知道,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来看待问题。

每件事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往往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学佛之前,我们都有自己固定的观察方式和处理习惯。其中,主要决定于观念和心态。

通常,我们是通过观察和比较,考虑此人此事对自己的利弊得失,然后再生起好恶之感。这是观念在影响心态,决定心态。所以,必须从观念着手修正。佛法给我们提供的,就是看待问题的正确方式。依此正见,再对所缘对象重新审视,去除我们附加其上的错误执著。

进而还要解决心态问题。这是代表无尽生命的积累,所以,心态有时是走在观念之前的。比如看到不喜欢的人,不用经过思考,立马就会讨厌。这种近乎本能的抗拒,就是心态在直接产生作用。

改变这一状况,也需要从观念契入。因为心态并不是凭空而有,而是由往昔业缘所致,由无始无明所致,也是无自性的。当串习产生作用时,我们不要盲目跟进,而要找一找,它的源头在哪里,它的所依是什么。如果找不到,这些心态也就失去生长基础了。

佛法修学也应围绕这两个项目展开。一方面,通过反复不断的观察修,以佛法正见来改变观念,与法相应。一方面,将观念落实于心行,在运用过程中逐渐调整心态。进而,让正确的观念和心态相互增上。

重要的事,得重复很多遍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自己用心学,要反复听闻、反复思考,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开始的时候可能枯燥一点,一旦尝到法味,学得上路了,就会其乐无穷。初学佛要有信心,更要专心,不要学得太杂。现代人往往好高骛远,东学西学,东看西看,结果都是停留在表面,学得再多也难有实际力用。一旦用不上,仅仅凭兴趣,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所以,不如花几年时间把《道次第》的基础打好,今后再学其他,就比较容易上路。没有这个基础,很多大道理是用不起来的,最后就学成一种哲学,一套说法。每天挂在嘴上说着,内心却毫无感觉。更麻烦的是,还会因此对佛法失去信心,以为佛法只是用来说的,不能解决“此人、此时、此地”的问题。一旦有了这个成见,将成为学佛的极大障碍。

此外,对文字或义理的理解要经常讨论,讨论到大家都觉得真实不虚,才说明我们对法义的理解基本过关。共修一方面可以营造良好氛围,一方面可以通过讨论,分享不同的思考角度,并确认自己的认识是否准确,是否到位。

然后,还要将所学法义转化为自身观念并不断运用。在实践过程中,又会面临很多现实的冲突,这些问题也可以共同讨论。讨论到没有疑问了,再到生活中不断运用。这样,我们的观念和心态就会随之改变。

心清净了,才能和法相应;相应了,才能于法受益。

不要落入心灵陷阱

心是什么?就是由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组成。只是这种转换迅速而难以察觉,所以在感觉中是相续的。

在这些念头中,力量并非均等,而是有强有弱,有大有小。尤其是我们特别在意的事,可能会长时间在心中徘徊不去。在武侠小说中,不少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换言之,他的生命就是被一个念头所占据。

这个念头从哪里来?不是说某个念头天生就有力量。念头也是缘起法,需要经历产生和成长的过程。比如我们与某人产生矛盾,生起一念嗔心。如果设法对治,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如果耿耿于怀,嗔心就会得到滋养,得到强化。所以,念头都是我们培养起来的。只要不断赋予其能量,就会使它迅速膨胀,力大无比。

在我们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些阴暗而令人痛苦的心结,我称之为心灵陷阱。

怎样打开这些心结?首先是通过重新思考来转换观念。比如对谁心怀不满,想起来就寝食难安。这就必须认清负面情绪的过患,明白那是在折磨自己,对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帮助。然后再依所学佛法进行检讨,从而化解情绪。同时,追寻烦恼产生的源头,从根本上予以断除,而不是一味纵容。对那些不健康的需求来说,满足只会使之得到营养。所以说,凡夫追求快乐的方式,往往是在制造痛苦之因,和真正的快乐是南辕北辙的。

因为理解,所以接纳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悲悯之心,但这种悲心是被我执处理过的,是建立在个人好恶的基础上,狭隘而又渺小。怎样才能发起广大的悲心?首先要学会理解他人,接纳他人。

我们审视一下自己,有没有理解别人的能力?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在什么层面可以理解,超过什么层面就不能理解?通常,我们最能理解的就是自己。不论自己做些什么,哪怕干了坏事,都能找到无数借口,但要理解别人就比较难。一方面,在程度上比较浅,只能初步理解;一方面,在对象上比较窄,对不感兴趣或有利害冲突的人就不愿理解,不愿同情。

再如我们对众生的接纳,有的心中只能装一个人,有的心中可以装两个人,有的心中可以装更多人,但无论装多少,终归是有限的,因为这种慈悲是建立于我执之上。而菩萨道的修行是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将自己和众生视为一体,没有任何好恶之分,亲疏之别。这就必须通过修习菩提心来打破自我。

没有这个处处设置障碍的“我”,才能解脱自在,获得真正的自由。社会也在提倡自由,如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等等,但这只能给大众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究竟的自由是在我们内心而非别处。如果内心还有执著和烦恼,即使生存环境再自由,我们一样会被烦恼所缚,成为我执的囚徒。自由,是相对不自由而言;自在,是相对不自在而言。我们想要自由自在,就必须铲除内心不自由、不自在的生长因素。

猜你喜欢
凡夫佛法念头
某些教师
某些作家
愚人节缅怀革命先烈
法雨辰??吕逸雪??贾欣悦等
早晨锻炼
奇迹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鱼和水
无忧踏青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