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续二)

2016-09-07 08:18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15期
关键词:十三五农产品农业

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续二)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提升产业素质

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为统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组织方式,推进园区建设,创新服务机制,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农业园区为落脚点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通过“百园双千农业龙头“+”六位一体产业化经营模式”,示范带动全省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主体多元、合作经营为主转变,基本形成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主导的农业生产新局面。

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扶持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建立家庭农场认定和注册登记制度,到2020年,重点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00家、市县级示范家庭农场5000家,示范带动全省家庭农场发展到2.5万家以上。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认定1万人。

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扶持种养业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重点扶持建设500家省级示范社。通过财政奖补和项目帮扶、农产品质量认证等,支持农民合作社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形成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力量。以土地股权合作,经营权流转等方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公司、建基地,增强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

提升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小麦、玉米、乳品、肉类、食用油、蔬菜、果品、水产品、食用菌、中药材“十大产业链”中筛选100家规模位次靠前、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后劲足、产品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倾斜、优化服务和资金扶持,给予重点培育,促其做大做强,打造行业领军企业集团。到2020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00家,年销售总收入达到6 000亿元,比2015年翻一番。

二、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按照“生产要素集聚、科技装备先进、管理体制科学、经营机制完善、带动效应明显”的总要求,高起点谋划、高科技引领、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200个左右万亩以上的一二三产融合、产加销游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市县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 000个基本形成高端设施农业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聚集资金、项目、科技和人才等要素,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订单等形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采取入股、托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展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种养业、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统筹衔接、紧密联结、复合发展,加快一二三产融合,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延伸收益。把农业园区和农村社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把园区的村庄建成美丽乡村、建成新型农村社区,使之成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的试验区,在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强全省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完善省级流转信息平台,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加强调解仲裁能力建设。到2020年,全省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有明显提升。

创新规模经营模式。积极发展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开展农村土地托管服务,鼓励农民合作社、农机大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等组建农村土地托管服务组织,大力开展农户土地从种到收基本生产环节的托管服务。鼓励农民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将农户的承包地集合起来采取统一经营或统一对外公开出租、转包、入股等增加农民承包土地的财产性收入。坚持农民自愿、因地制宜、规范运营、保护权益的原则,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在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地区,以订单生产为主要方式,打造千亩示范点。完善订单的签订和管理办法,提高履约率。把发展订单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壮大订单主体。

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建设专业原料基地。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加快建设一批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业产业化原料生产基地。鼓励龙头企业自建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基地。鼓励农户通过合作组织、中介组织为龙头企业定向生产农产品。

开展全产业链经营。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按照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基本方向,全力打造小麦、玉米、乳品、肉类、食用油、蔬菜、果品、水产品等全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到2020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超过11 000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

五、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培育多元服务主体。加快培育各类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大力扶持和有效发挥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队等多种经营性服务组织的作用,重点加大对农村土地托管服务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的支持。引导合作组织由生产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重点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合作金融等,开展互助性服务。

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发展股份合作制模式。2016年,力争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覆盖到60%的行政村,2017年基本实现所有村全覆盖。组织开展试点示范行动,从2016年起,全省每年认定100家省级农村股份合作制示范经济组织,2020年达到500家。

探索创新服务机制。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以奖代补、贷款担保、招投标等方式,支持具有一定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可量化、易监管、受益广的农业公益性服务。探索通过项目引导、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元化、多样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开展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实现统一耕作,规模化生产。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到2020年,实现全省质量安全示范县全覆盖,建立起健全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力争生猪、“三品一标”获证产品实现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质量可控、问题可追、责任可究。确保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一、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

围绕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和突出问题,深入实施专项整治,严防违禁投入品流入生产环节。鼓励农资经营企业开展连锁经营、直供配送,探索实施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加强农、兽药检测,严厉打击添加禁用药物的违法行为。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对违禁添加使用“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指导农民合理用药,推广物理、生物防治,逐步减少农药使用量。

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快标准制修订和实施。围绕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等鲜活农产品和杂粮、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建立健全以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为重点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标准推广服务体系、生产操作规程应用体系,实现设施、生产、产品标准化,监督检查常态化。

加强示范引领。在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集中连片布局,建设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整建制推进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6个区域各建设一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市,每个设区市建设一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国有农场)。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在全省建设1万家标准化示范家庭农场和1 000家标准化示范合作社。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责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增加经费投入,改善检验检测设施装备,到2020年建成以省级检测中心为龙头、市级检测中心为骨干、县级检测站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推行档案管理和质量追溯。指导生产者建立健全生产档案,详细记载农(兽)药、化肥及其投入品使用情况,切实提高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全面建立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对规模化生产主体实行名录管理。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率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以生猪和“三品一标”获证产品为重点,探索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库和质量信息查询系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生产和经营农产品的全程监管。

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围绕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帮扶力度,创建扶持一批品牌价值高、综合竞争力强的自主品牌。对成功申报省级及以上名牌产品、河北优质农产品的市场主体给予奖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名优产品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

加强品牌推介与维护。实施“河北品牌农产品”推介行动,大力宣传河北名优品牌,加大力度打击假冒原产地证书、标识等违法行为。

保护治理生态环境 促进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由高强度利用向节约高效利用方式转变。到2020年,全省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 0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灌溉用水总量、化肥和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畜禽粪污、地膜和秸秆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

一、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工程节水。加快实施灌溉骨干渠系衬砌防渗等节水改造,发展管道输水,减少渗漏蒸发损失,提高输水效率;完善农田灌排基础设施,建设喷微灌现代灌溉设施,提高灌溉精度,减少灌溉用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效益。在区域内全面实施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加大有机肥投入等,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蓄水纳墒能力。

农艺节水。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镇压保墒、集雨增墒、地膜覆盖等节水保墒技术,大力推广节水品种,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在冬小麦重点产区发展测墒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喷滴灌技术替代地面灌溉技术;在果树和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区全部采用滴灌、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

结构节水。适当调减用水量较大的小麦种植面积,推行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为种植玉米、棉花、花生、杂粮等农作物一年一熟制,实现“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在丘陵山区,适当调减籽粒玉米,积极发展甘薯、谷子、杂粮杂豆、油葵等低耗水特色农作物。在坝上地区,控制蔬菜种植面积,扩大马铃薯、燕麦等杂粮杂豆种植面积。

管理节水。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确定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灌溉定额,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标准体系。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合理确定农业用水价格。推广定额累进加价、“一提一补”节水机制和定额管理、有偿用水、阶梯收费节水模式,增强农民节水意识,促进农业节水灌溉。加快物联网应用,推动智能节水。

治污增水。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在冀中南、冀东北等畜禽养殖密集区域,推广粪尿分离、雨污分流,实现污水减量化;采取发展沼气、就近农田消纳、固体粪便生产有机肥等措施,实现粪污排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开源保水。加大对病险水库治理力度,着力恢复中小型塘坝的蓄水能力,大规模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在有条件地区积极开发地表水,减少地下水超采利用。

二、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实施节肥工程。一是推进精准施肥。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二是调整化肥使用结构。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组织开展新型肥料试验、示范,选择效果突出的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在全省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三是改进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在全省所有县(市、区)主要农作物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研发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方式。四是提升耕地质量。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治理盐碱、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地力等级。

实施节药工程。一是控制病虫危害发生。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一系列绿色防控技术,创建有利于作物生长、天敌保护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预防控制病虫发生,减少用药。二是推行科学施药技术。推广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中后期“一喷多效”、蔬菜“四诱”防控等一批科学施药技术,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农药。三是推进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在全省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和绿色防控示范区,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试点工作。

地膜残留治理。加大政策支持,在全省旱作农业地区,大力推广使用0.01mm及以上厚度地膜,推广一膜多用、适时揭膜、机械拾膜技术,降低废旧地膜机械回收和人工捡拾的难度,提高地膜回收率。

重金属污染治理。以工矿企业周边、污水灌区和大中城市郊区为重点,启动重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密调查和农作物与土壤的协同监测,摸清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底数,实施农产品产地的划分和监督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轻度污染区,选择农艺措施、种植低积累作物等技术和模式;在中度污染区,选择添加钝化剂和阻抗剂、生物修复等技术和模式;在重度污染区,选择限制农产品生产、土壤置换、混合淋洗等技术和模式。通过分类治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优化区域布局。结合全省经济发展规划和资源区域特点,科学划定畜牧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适养区要全面开展区域畜禽养殖发展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科学确定畜禽养殖品种、规模、总量,逐步实现畜禽生产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

推行清洁生产。一是推行精细化养殖。选育推广优质高效畜禽品种,开发生猪低锌、奶牛低磷、鸡低蛋白低钾等生态饲料,加强饲养管理、饲料配比,提高生产性能,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推广清洁生产装备。以环京津、环渤海、环省会9市72县为重点,加大规模养殖场改造力度,推广“三改两分再利用”技术,配置机械干清粪设备,固液分离、雨污分离的污水收集系统等,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量。三是加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根据污染防治需要,加强沼气发酵装置、预处理、沼气和沼肥利用、粪便堆肥发酵设施建设。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强病死畜禽收集处理体系建设。落实无害化处理经费,建立无害化处理信息监控平台,实现病死畜禽及时处理,清洁环保,合理利用的目标。

四、强化产地环境监测

加强监测机构建设。针对我省各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农业生产方式,在全省主要农业生产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工矿企业周边,特别是以滦河、白河、潮河流域,环京津都市农业圈为重点,加强省市县三级农产品产地及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建设,提升监测能力和水平,保证全省各区域产地监测全覆盖。

科学选定监测内容。以威胁农产品安全的重金属农药残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指标为重点,对区域内土壤、灌溉水源、草原等农业资源开展长期定点监测。

推进监控水平提档升级。大力推广先进检验检测技术,建立网络式、层次化的产地环境数据管理库系统与平台,实现产地环境信息获取的实时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数据库更新的动态化以及信息分析处理的科学化、智能化。

建立农业安全生产督查制度。对化肥、农药、农膜、植物生产调节剂、饲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进行定期监督抽查,严控可能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投入品施用。禁止在划定的禁产区内从事食用农产品生产。

五、推进 “三河源”保护治理

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在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地区建立生态涵养防护林,加强现有林草植被保护,开展天然林休养生息,实施封沙封山育林育草、植树造林种草,提高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功能。对流域内的陡坡耕地和库区周围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全面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已垦草原恢复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以基本草原划定为基础,确定草原保护红线。在坝上地区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推进草原改良和人工种草,促进草畜平衡,恢复草原生态及生产功能。在重点草原区和生态脆弱区,建立自然保护区。

恢复水生生态系统。重点对潮河、白河、滦河、白洋淀地区、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进行综合治理,采取流域内节水、适度引水和调水、利用再生水等措施,增加重要湿地和河湖生态水量,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养护力度,促进水域生态系统修复改善。

六、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创建

集成示范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环境综合治理、生态有效保护等领域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绿色畜牧业、健康水产、种养结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创建,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管理与运行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典型模式,打造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样板。到2020年,全省创建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1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5个,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农牧业试点2个,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县30个、示范园区200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扩大示范推广范围,稳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强化政策项目支撑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到2020年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集体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造。全省90%以上的村实现垃圾有效处理。完成农场企业化改革,打造9至12个区域性大中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培育1至2家农垦上市集团公司。

二、加强农业政策扶持

保持农业投入稳定增长。创新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机制,推进资金整合。实行差别化农业补贴政策。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推动各类新增补贴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倾斜。根据“一圈四区一带”的功能定位,配套出台差别化的区域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建立绿色生态农业补贴体系,在生态涵养保护区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完善和加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制定产业转移承接政策,对承接京津农业产业转移重大项目适当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在土地价格、建设规费等方面予以优惠及减免。

强化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加快建立省级担保机构,稳妥建立市县级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构建覆盖全省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信用评定范围,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实行贷款优先等激励措施。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推动厂房、渔船抵押和生产订单、农业保单质押等业务,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品种和实施区域,提高保费补贴标准。探索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等进行融资,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三、加快农业 “走出去”步伐

加大农业资金技术引进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建设国际标准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基地)。在食用菌、蔬菜、果品、水产、肉类加工、肠衣、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如)生产区域,建设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示范作用明显的国际标准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基地),深化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农产品出口。

四、推进产业精准扶贫

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承载力和市场需求,选择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因地因村因户施策,每个贫困县形成3~5个成片连带的优势主导产业,带动每个贫困户掌握1~2项特色产业实用技术。

大力推广“农民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贫困户”六位一体等造血型扶贫模式,政府投入向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建设特色产业基地的龙头企业倾斜,向发展特色产业、扩大经营规模的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因地制宜推广特色产业引领型、园区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社带动型、股份合作型、牵手扶贫共建型、美丽乡村建设型、沟域生态开发型、金融支持型等十大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五、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工程

聚焦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突出整合做好,启动实施十大重大建设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粮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开展农田灌排设施、机耕道路、农田林网、输配电设施和土壤改良等田间工程建设,配套农技服务体系,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加快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改造,实施保护性耕作,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力争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 678万亩。

“菜篮子”工程。加强菜、果、肉、蛋、奶、鱼等“菜篮子”产品生产能力建设,重点开展现代蔬菜产业园、优质特色果品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秸秆养畜、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和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提高“菜篮子”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特色产业示范工程。围绕构建我省特色新兴产业体系,重点建设马铃薯主粮化种植、现代食用菌生产、大宗道地中药材种植和高产优质苜蓿生产示范基地,改善生产条件,优先试验新品种、新技术,打造产业链条,带动全省新兴产业发展。

现代种业建设工程。着力改善育种科研、生产设施、种业监管等基础设施条件,重点建设种业技术创新条件、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农作物新品种综合试验站、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新品种展示示范场、农作物品种改良(分)中心与育种创新基地、畜禽良种和水产良种繁育体系,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能力。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聚焦农业用水、农药、化肥、秸秆、地膜、畜禽粪便等农业农村资源环境问题,重点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试点、农村清洁、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草原生态保护、渔业资源保护和转产转业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智慧农业引领工程。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全省农业数据中心、12316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和农村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和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种植、养殖、综合执法、渔政监管、三资管理、环境保护等若干业务子系统,全面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

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条件提升工程。完善基层农技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植物保护体系、动物防疫体系、渔政渔港和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条件。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项,重点扶持示范家庭农场和示范社,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

农产品加工物流提升工程。扩大农产品初加工补助资金规模、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深入实施主食加工提升行动,完善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财政激励机制,重点支持十大类优势农产品加工、中央厨房供应体系和瑞谷丰现代农业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以加强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石家庄整市和12个整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0个左右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市县建设1 000个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引领全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100个标准较高、管理规范、结构合理、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国际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现代休闲农业推进工程。引导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农耕文化、农业科技和乡村旅游资源有机融合,改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农业信息平台,大力培育休闲农业人才,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化、品牌化、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

来源:河北新闻网

猜你喜欢
十三五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