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兰 黄 茜 段逸群
成人泛发型环状肉芽肿一例
孙兰黄茜段逸群
临床资料 患者,男,52岁。全身散在暗红色丘疹、斑块半年余。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上肢出现黄豆大暗红色丘疹,偶尔瘙痒,周边皮疹扩大融合呈环状斑块,未予重视。皮疹逐渐增多,发展至躯干和大腿内侧。有高血压病史1年,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0 mg,每日1次,血压控制良好。否认糖尿病及肝病等传染病病史。家族中无糖尿病及类似皮肤病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双上肢、胸部、腰部、下腹部和大腿内侧散在分布绿豆到黄豆大暗红色丘疹,质坚实,部分融合呈环状浸润性斑块,周边稍隆起,表面光滑无鳞屑,口腔黏膜无损害(图1)。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肿瘤标志物及甲状腺功能均正常,RPR,TPPA,HIV和乙肝表面抗原均阴性。右胸部外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组织细胞排列成栅栏状或成小的集合散在分布于真皮的胶原间,在成栅栏状排列的组织细胞中心可见颗粒状、纤维状、轻度嗜碱性的黏蛋白样物质沉积,浅深层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浸润(图2)。诊断:泛发型环状肉芽肿。治疗:建议口服阿维A胶囊30 mg/d,患者拒绝使用药物治疗,采取局部皮损液氮冷冻,冷冻后的皮损消退,现在随访中。
[1]宗文凯,盛楠,崔盘跟,等.环状肉芽肿[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43(4):291-293.
[2]Günes P,Goktay F,Mansur AT,et al.Collagen-elastic tissue changes and vascular involvement in granuloma annulare: a review of 35 cases[J].J Cutan Pathol,2009,36(8):838-844.
[3]Friedman SJ,Winkelmann RK.Familial granuloma annulare. Report of two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Am Acad Dermatol,1987,16(3 Pt 1):600-605.
[4]Cyr PR.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ranuloma annulare[J].Am Fam Physician,2006,74(10):1729-1734.
[5]Piana S,Pizzigoni S,Tagliavini E,et al.Generalized granuloma annulare associated with scabies[J].Am J Dermatopathol,2010,32(5):518-520.
(收稿:2014-03-03)
武汉市第一医院,430022
图11a:双上肢皮损:暗红色丘疹和斑块,呈圆形或半圆形;1b:躯干部暗红色丘疹和斑块,融合呈环状,周边稍隆起,表面光滑无鳞屑
图2组织细胞排列成栅栏状或成小的集合散在分布于真皮的胶原间,浅深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在成栅栏状排列的组织细胞中心可见颗粒状、纤维状、轻度嗜碱性的黏蛋白样物质沉积(HE,×100)
讨论 环状肉芽肿(GA)是一种病因不明、发生在真皮或皮下组织具有自限性的慢性良性炎症性皮肤病。报道与遗传、病毒感染(如HIV感染和肝炎病毒感染)、免疫因素、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肿瘤、创伤、日晒及昆虫叮咬等有关[1]。其病理机制可能与免疫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及各种促发因素导致真皮和皮下组织胶原变性有关[2]。GA多数为散发病例,但有见于双胞胎、兄弟姐妹或家庭数个成员的家族病例报道[3]。其特征性皮损为肤色、红色或紫红色群集的丘疹或结节,常呈环状排列。临床上有多种类型,泛发型是其中一型,但同一患者可同时出现不同类型的皮损。典型的组织病理改变是栅栏状肉芽肿及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变性和黏蛋白沉积。泛发型环状肉芽肿(GGA)约占GA患者的8%~15%,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或40岁以上的成人[4]。除颈部和四肢外,GGA还常累及躯干、面部、头皮、掌跖等部位,表现为大量皮色至粉紫色小丘疹,部分融合成环状斑块。与其他类型GA相比,伴发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等疾病的比率更高,且治疗反应较差[5]。GGA病程一般较长,可持续3~4年或更长,皮疹消退后罕见出现皮肤松垂和皮肤中层弹性组织溶解;约有40%的儿童患者出现复发。典型的GGA可通过临床表现或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但应与环状扁平苔藓、体癣、结节病等相鉴别。环状扁平苔藓临床特征为紫红色平顶斑块,表面可见Wickham纹,组织病理有其特征性;体癣可通过鳞屑的真菌镜检排除;结节病皮疹也可以表现为红色丘疹斑块,但组织病理为上皮样细胞、组织细胞呈肉芽肿浸润,周围伴少量淋巴细胞称之为裸结节。
本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①口服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羟氯喹、维A酸类药、氨苯砜、烟酰胺、环孢素、碘化钾等;②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咪喹莫特等;③物理治疗:PUVA、冷冻、CO2激光、光动力疗法等。该例患者选择液氮冷冻治疗,局部治疗后的皮损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