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特小组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意义

2016-09-07 11:02黎韵怡叶沐镕朱丽娟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9期
关键词:巴林医患医护人员

 文/黎韵怡  叶沐镕  朱丽娟  何  丽

巴林特小组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意义

文/黎韵怡  叶沐镕  朱丽娟  何  丽

巴林特小组是国际知名的医生培训方法。巴林特小组有利于提高医患沟通的技能,让医生学会控制个人情感的过度卷入,以避免对医患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巴林特小组这一工作方法,总结了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应用领域,并讨论了巴林特小组在国内持续推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与意义,同时还指出了巴林特小组在国内发展的不足与限制。

巴林特 中国 发展 意义

关于巴林特小组的介绍

巴林特小组的诞生

巴林特小组是一个国际上知名的医生培训方法,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师巴林特医师于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伦敦创建。最初进行全科医生培训,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巴林特运动。1975年成立了巴林特国际联盟(IBF)。目前包括中国在内已经有许多国家成立了巴林特小组或巴林特协会。巴林特在1953年出版的《医生、患者和疾病》一书中阐述了巴林特小组的概念,即培训医生从精神动力学的视角去关注和思考医患关系的训练方法。其目的是提高医患沟通的技能,同时认识到自己在接触病人时的感受,控制个人情感的过度卷入对医患关系的负面影响1。

巴林特小组的理论

巴林特小组产生的理论背景源于英国客体关系理论2。巴林特工作假定接受这样的前提:我们所有的精神生活都包括无意识成分,且无意识成分影响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巴林特小组体现了“医师本身就是药物”这一特点,也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这表明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病人不仅对药物做出反应,还对医生这个人做出反应;同样,医生不仅针对疾病,而且还会针对病人。这些可能是医患沟通困难的原因,也可能是病人的重要信息来源3。

巴林特小组怎样操作

巴林特小组包括8到12名成员。组长(主持人)通常由有巴林特小组工作和精神心理学经验的心理医师或咨询师担任。巴林特小组会定期碰头,活动时间一般控制在60-90分钟,小组的气氛是轻松安全的。每次活动由1-2名组员给大家报告一些关于医患关系的案例,然后鼓励其他人在倾听之后进行细节的提问和讨论,而案例报告者会退出圈外。组长的任务是认识,解释和表述在小组中出现的状况和现象,使组员获得对病人和问题新的看法。巴林特小组并不告诉医生如何做,也不是仅仅提供支持,也不提供简单的答案,它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巴林特小组在中国的成立与发展

巴林特小组最早于2003年由德国专家引进中国,在德国弗莱堡大学(University of Freiburg)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自2003年起共同开展的“中德合作心身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上得以体现。但是当时对于广大的医护人员来讲远远没有普及4。

巴林特工作是欧盟“中国、越南和老挝医生心理医学研究生培养”项目的一部分。在2005年至2008年,数百名中国医生参与了这一培训。从一开始,中国的医生们就非常认可巴林特工作。在ASIA-Link国际心身医学合作培训项目之后,他们就开始在自己的医院开展巴林特小组。国内最早开展巴林特小组工作的有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东方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

最近几年,巴林特小组工作逐渐在中国站稳了脚跟。由于中国医生特别容易卷入医患关系中的紧张冲突,他们非常需要在一个安全环境中交流,同时得到一些释放。在2011年5月20日至22日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中国巴林特会议便证实了这些医生的体验。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成功举办了数次巴林特小组会议、培训班。同时,在德国、澳大利亚等巴林特联盟专家的带领下也培养了一批掌握巴林特基本原则和实践技巧的组长,带动了更多的医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如今,中国已是国际巴林特联合会的成员。可以说,巴林特小组工作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已经开始生根发芽。

巴林特小组在中国的应用研究领域

巴林特小组在医疗机构

把巴林特小组运用在医疗机构中,定期开展巴林特小组的活动,组员包括医生、护士,其中又以护士居多。研究内容大部分都围绕医患关系展开,也有一些研究关注组员在巴林特小组活动前后情绪、压力、沟通能力、共情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巴林特小组在教育领域

这些研究更关注巴林特小组在高校、继续教育与规范化培训中产生的作用。他们在高校中开展巴林特小组的活动,探索与医患关系教育的意义和影响,为年轻的医学生们即将进入医疗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就业支持。

巴林特小组在其他领域

巴林特小组的研究还会被用于与医学无关的一些其他领域,比如关于改善大学生共情与沟通能力、高校师生关系、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等。这些研究把巴林特的技术应用在更广阔的空间,既拓宽了巴林特的应用范围,同时又弥补了某些领域研究方法上的空白。

巴林特在中国发展的意义

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我国现阶段的医患关系并不理想,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了许多医患冲突。患者除了自身的躯体疾病,还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些身心疾病的患者虽然接受着长期专业的医疗服务,但预后往往不良。而这就提示医护人员必须对这些心理行为和症状有所理解,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巴林特小组的讨论中,常把关注点集中在对这些医患关系的理解上,鼓励医生运用人际关系中的一些面谈技巧,更多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多地去倾听患者的诉求,更加能理解过去认为病人不可理喻的行为,而不是单单用自己的思维去解释、建议和劝说。

搭建医护人员交流的平台

医护人员的健康关系着对患者的服务质量,但实际上他们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着医护人员每天都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和来自医患关系的压力。由于工作的繁重,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惑、挫折、不被理解等负性事件时往往只能选择默默承受,长此以往,更加重了医务人员的心理负担。国内虽有大量关于医护人员职业压力的研究,但对于其解决方法,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呼吁、倡导或建议上5。而巴林特小组则无形地为医护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由于职业的相似性,在小组案例讨论的过程中,许多组员会感受到被理解和认同,得到情感的宣泄,同时在小组成员的互相支持和鼓励下,很大程度改善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促进医护人员的自我成长

巴林特小组作为一种团体活动,它强调的是团体的互助形式,同时巴林特小组也提供一个安全的氛围。在这种形式和氛围下,医护人员更愿意袒露自己的问题,与同仁进行讨论,同时积极对自身的思维、经验、实践活动进行反省和改善,客观地去思考问题和看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医护人员个人素质,促进自我成长的目的。

为医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医患关系的问题对于年轻的医学生来说或许还很陌生,在面临处理医患关系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中,他们的表现还很不成熟。而在巴林特小组中,医学生可以在讨论中有效地建立关于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并获得许多关于处理医患关系的观点和经验。运用巴林特小组能够为即将工作的规范化培训的医学生们提供很好的指导意义。

巴林特小组在国内发展的不足与限制

我国如今关于巴林特小组的相关研究还非常有限,基本是一些外文翻译或简单介绍类的文章,近两三年才逐渐开始有关于巴林特小组实践性的研究。但纵观这些研究,不难发现其有许多局限性:样本量不足、研究时间跨度短、研究方向单一、方法不严谨、组长没有得到足够的培训与督导等。巴林特小组在我国医疗机构的开展和实践也是远远没有普及的,许多医院对巴林特小组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操作则更多处在初步尝试阶段。而能够结合国情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巴林特小组研究则更为稀少。

1.张辉,王苗苗,张岩.聚焦于改善医患关系的继续医学教育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12) :26-28.

2.王艳萍.巴林特对客体关系理论与治疗实践的发展[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2).

3.米歇尔•巴林特.医生、他的患者及所患疾病[M].魏镜,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骆艳丽,吴文源,陆峥,等.精神科教学培训中“角色扮演”及“巴林特小组”的应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6):92.

5.范竹青,张捷.国内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研究概况[J].中国医导报2010(4):5-7.

/中山市中医院

猜你喜欢
巴林医患医护人员
法拉利包揽一二名 周冠宇首秀获积分——2022F1巴林大奖赛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巴林连续驱逐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