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上舟
豫剧第一个女演员陈素真
文/江上舟
河北政协人物谱
〔编者按〕从2010年庆祝河北省政协成立60周年起,本刊几年间连载了自省政协1950年成立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几十名委员的业绩,受到广大读者欢迎。2015年是省政协成立65周年,为了彰显广大委员在革命战争年代,或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卓越贡献,本刊继续展现了不同时期各界省政协委员的风范。2016年接续刊登,以飨读者。
陈素真
陈素真(1918-1994),陕西富平县人,出生于河南。8岁习艺,10岁登台。后与人合作创建豫声剧院、狮吼剧团。豫剧的开拓者之一,她灌制了豫剧史上的第一张唱片。与常香玉、马金凤、崔兰田、阎立品并称豫剧“五大名旦”,被誉为“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豫剧大王”。代表剧目《宇宙锋》《反长安》《穆桂英征东》《凌云志》《义烈风》《三上桥》《梵王宫》等。曾任兰州素真剧团团长,河北省豫剧团主演、天津市豫剧团主演。为河南省剧协副主席,河南省政协常委,第一、二届河北省政协委员。
陈素真原名王若瑜,成名很早,幼时其父王秉璋在战乱中遇难,随继父陈玉亭(著名豫剧须生)学戏,初露才华。
1926年,8岁的陈素真与另外两个小女孩儿一同拜师,正式学戏了。师傅是有豫剧“通天教主”之称的孙延德先生,孙先生工旦行,开封各戏院叫座儿的演员大多是其门人弟子。王若瑜跟这位孙先生学戏,颇受波折,因豫剧向无坤伶,她们又是小孩子,无论辈分还是梨园规矩,孙的门下弟子都反对老先生收女徒弟。幸好孙先生开明,执意要教出几个坤伶,遂收下她们为徒孙。8岁的王若瑜因为勤快,学戏认真,并没有挨过师傅的板子。学了两年戏的王若瑜在1928年登台演戏,也在这一天正式改艺名陈素真,随养父姓陈,算是开始吃戏饭了。
三个小坤伶在开封相国寺同乐舞台的首演,算是开了省城豫剧坤伶的先河,随后豫剧舞台的旦行逐渐是由女性演女性为主了。
1930年春天,陈素真演《反长安》的主角,结果唱砸了,12岁的小姑娘羞得不得了。在开封没戏饭了,父母为了培养女儿,苦熬了些日子到中秋节,养父陈玉亭带着她们母女去开封东南的杞县搭班跑高台去了。在杞县整整4年,风吹日晒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白眼,从没嗓的小丫鬟角色,一天天地唱成了台柱子。陈素真被豫剧界认为创新家,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十几岁的小坤角,从化妆开始,一点点儿琢磨开来,引领了豫剧一个时代的风尚。
从陈素真开始,豫剧开始全面走向精致化,逐步占据中州剧坛主流,从剧本到唱腔、服饰、妆面,到舞台、剧院等元素,开始了一个全面革新的时代。陈素真的戏新腔迭出,字句馨怡,韵味自是高人一筹,其身段也是清丽娴雅,曼妙无比,放在京昆剧中也是一流人物。
从1931年开始,陈素真改革了豫剧的传统古妆,首创画眉眼和多种样式的贴鬓方法,并教给同行。她13岁时即开始收徒教戏,如李金华、陈素花等均出其门下。她在杞县先后主演了《樊梨花征西》《穆桂英征东》《铫刚征南》《燕王征北》等。1932年春,她又在豫剧的各个板头中,创造出许多全新的唱腔,并很快普及开来,后起旦角无不学新腔。
1934年,陈素真回开封演出,全新的剧目和唱腔,引爆古城,被观众誉为“河南梅兰芳”。
2)部分品种抗倒性不强。小麦品种之间抗倒性差异明显,种植了抗倒性差的品种,会加大倒伏发生的风险[7]。
1935年初,与著名戏剧家樊粹庭合作,创建豫声剧院,一年之内便主演了樊粹庭写的七个大型剧目《凌云志》《义烈风》《三拂袖》《柳绿云》《霄壤恨》《女贞花》《涤耻血》,被誉为“豫剧皇后”。
1936年的晚春,百代公司在开封为18岁的陈素真灌制了10张唱片,给了两千元大洋作酬金。豫剧史上第一张唱片诞生了。为适应当时三十三转的单面灌制时间,陈素真反复练习唱段,以适应时间限制。喜中有忧的是唱片录好了,嗓子却出问题了,塌中了。为调养嗓子,每周减少演出场次,开始跟开封名画家邹少和先生学画。
樊粹庭转让了豫声剧院,带着陈素真赴北平观剧,并安排她学习京剧的武功身段。在北平看了不少戏,广和楼、哈尔飞、中和戏院、新新戏院等各个戏院轮流着看,除了看了“四大名旦”的精彩剧目,京剧坤伶如章遏云的《六月雪》,侯玉兰的《武家坡》等剧也看了几次。来北京的主要目的倒不是进戏园看角,是要学习更成熟的京剧的武戏及做工身段。在嗓子塌中期把这些戏剧基本功完善,期待他日东山再起。
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人要打进北京,樊粹庭与陈素真母女匆匆离开北平返豫。
因平汉铁路已经不通了,樊陈一行只得经天津过济南,回到了河南商丘。到商丘后,他们迅速组建了“狮吼旅行剧团”,以期醒狮怒吼,适应抗战报国的时代要求。他们回到开封是在1937年底,日寇已然占领华北,正威逼开封,以陈素真为主演的狮吼剧团,迅速投入到了抗战救亡的爱国活动中,义演收入资助平津南下的流亡学生。
开封沦陷前的1938年6月前数月,陈素真所在狮吼剧团以大陆电影院为场所,又创演新戏《巾帼侠》等,参加了“保卫大河南宣传周文艺游艺会”活动,连演数场,鼓舞士气,所得戏份资助国家抗战,救亡流亡学生与灾民。日寇迫近开封前夕,狮吼剧团部分人员决定撤往后方,陈素真、樊粹庭等一行经许昌进南阳,战事稳定后去了洛阳,又开始唱戏了。在1940年的8月,狮吼剧团西进陕西到了西安。
1942年,陈素真离开了狮吼剧团,她想去重庆读书,然后演戏挣钱筹建孤儿院。日寇侵华的兵祸与水旱天灾,西安集中了大量的河南灾民,孤儿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饥寒交迫实在让人心疼,兴办孤儿院成了陈素真的一个心结。她去重庆也没能顺利入学,困顿几个月,返回了洛阳。1942年中原大旱,河南赤地千里,饿殍满地,惨不忍睹。大量的灾民集中在洛阳,并结群西进逃荒。陈素真回到洛阳开始了长达七个月的义演,班底还是许树云、赵义庭一班人。演戏的日子困难出了不少,纵然义演是为了救灾民于水火,也有奸人作梗刁难,但又总会碰见贵人帮助。1943年的风风雨雨,困顿与坎坷折磨着25岁的陈素真。
陈素真义演中的剧目,如《春秋配》《三上轿》《凌云志》《义烈风》等,已相当成熟,唱腔的成功征服了豫剧舞台。在抗战烽火中,又上演激励民众抗敌御侮的《巾帼侠》与《涤耻血》,借戏抒情,以言志节。“陈派”戏的这些剧目,悲喜交加的故事,文武双全的演技,优美动人的声腔,引起观众的极大共鸣,也给开封剧坛树起了一面旗帜。
陈素真演出剧照
抗战胜利后,除了募捐善款如办学建素真小学,为杞县水灾赈灾义演,为开封各界义演时期演出多场,其余时间基本是脱离舞台的。她在当时报纸发文称:“本人此次来汴,原募捐兴学培育后生,前演唱数日,近闻各报多称本人将在社会剧团重登舞台,本人感莫名其妙,兹特郑重声明:除募捐赈灾外,决不为卖钱谋生而演戏。”1948年,她从南京经去上海,在张钫资助下买了几箱行头,然后返豫。应开封戏剧公会之邀请,为在开封重建明皇宫梨园家庙、购买梨园义地演出了《女贞花》。此后,演出就频繁了。
自抗战胜利后息演了三年多,陈素真这一时期没有再创作新的剧目,只是对原有的剧目在演出中作了修改,陈腔又是常听常新的,因为她同一出戏的每一场演出都会做唱腔的临场变化,在弦弯和尾腔变新,引起观众惊奇之感。文戏如《春秋配》《梵王宫》《女贞花》《霄壤恨》《义烈风》《齿痕记》《鸳鸯误》《玉虎坠》《三击掌》等剧更成熟了,她创造的遒丽娴雅的陈腔,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在抗战中激励了中原儿女反抗侵略的爱国戏如《涤耻血》《巾帼侠》《三拂袖》更是广泛流传,中州剧坛的旦角争学其腔,以贴演陈派戏叫座。豫剧名旦崔兰田则正式拜其为师,学了不少戏。王秀兰、阎立品等名伶也演了大量的陈剧。
新中国成立后,陈素真焕发艺术青春,演出繁忙起来。1952年秋,她参加中南区汇演,演出《三拂袖》并获奖。翌年,她到兰州创建素真剧团并任团长。1954年出席河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后当选为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省剧协副主席。1956年到宝成铁路工地进行慰问演出。同年参加河南省戏曲汇演,演出《宇宙锋》。这出戏是“陈派”艺术的一个巅峰,她饰演的赵高之女赵丽蓉,其独特的唱念做表把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河北省原有一个省直管的省豫剧团,成立于1954年3月(系由抗战时期的冀鲁豫八分区司令部大众剧社和冀鲁豫曹县光明剧社改建而成)。1957年初,陈素真来到河北省豫剧团,由于其在戏曲界的影响巨大,同年4月29日即被增补为第一届省政协委员,第二届连任。这个剧团1958年7月下放到邯郸,更名为邯郸专区豫剧院一团,1964年4月又迁天津,改名为天津市豫剧团(1969年解散)。
陈素真在河北省豫剧团、邯郸专区豫剧院一团、天津市豫剧团期间,都是挑大梁,颇受观众欢迎。她来河北的当年,即赴北京演出《拾玉镯》《宇宙锋》《叶含嫣》等剧。1958年秋,她的艺事活动更忙,白天在邯郸戏校教学,晚上参加演出活动。她晚年定居天津,还一直在进行传、帮、带的工作。豫剧本是河南的地方剧种,而它在河北的发展,有陈素真的一份功劳,至今“陈派”传人济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