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郝志舟
七嘴八舌,有话要说
文-本刊记者 郝志舟
毕业日期日益临近,终于到了不得不做出选择的那一天。
面对即将到来的这一次重要的人生关口,走过毕业季的学长们在当初做出选择时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答案多样,仅供参考。因为每个人的际遇不同,所以这个选择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看看他们,再想想自己,每个选择都有着时代的印记,也有选择的理由。从今往后,你的人生已经与以往不同,自己选择的路,即使含着泪也要走下去。借用一句俗语来讲,就是“三十岁之前不要怕,三十岁之后,不要悔。”
十万个为什么(工程管理专业,北京)
我刚毕业时被忽悠进一家小企业,当时怀揣着梦想要学技术,干了一年多发现啥都学不着,每天的工作就是跟人家扯皮,于是赶紧脱身。出来之后没技术又不是应届生了,找个工作那叫一个困难,经历了不少招聘陷阱,一同毕业的其他同学都开始买车了,我还在为吃饭发愁,你想想差距有多大。所以作为一个过来人建议,有机会就去做一些技术类工作,没机会就找国企、机关求稳定,有一个稳定的饭碗,你才能没后顾之忧地去折腾,去做你感兴趣的事。比如,一个同学的同事,技术岗位,晚上加班也没加班费,白天天天迟到,一个月扣了1500块,好言好语求考勤别给他记迟到,人家没搭理他。然后这个技术找到经理说他不干了,没加班费,白天则迟到还扣了好多钱,记考勤那个还没给他好脸色……经理当时就劝他,说总共就三个技术人员,他走了一时半会儿招不来人,工作就没法做了,于是给他每月涨了3000块钱扣考勤用,这就是技术任性的地方。
Jelenajin(广告设计与制作,昆明,weibo.com/jehanjin)
我爸都没看到我的毕业证是A6大小还是A5大小,我就已经拿着它在劳动局排队办理入职手续了。如果你暂时找不到喜欢的工作入职,那么就坚持不服从安排,然后搜集一些你中意的行业信息给父母看,跟他们说清楚,给你一些时间去努力。
我是在上海的一所出版类院校念的大学。
当时,有两个早我两届毕业的很优秀的印刷系的学长,毕业的时候成绩都是系里数一数二的。区别在于一个学长是上海本地生源,另一个学长是外地人。所以,上海本地人直接进入上海的某印钞厂,实习期月薪八千,三个月转正之后翻番,年终奖多少我们都不知道。另一个学长经学校推荐去了一家做印刷机的外资公司,入职月薪五千,转正后一万元左右,具体薪资不清楚。我们都觉得好不公平。
到我们毕业的时候,两位学长同时回学校做分享。上海的学长说他每天就在办公室喝喝茶上上网,陪厂里下岗职工聊聊天,月薪不变外加年终奖金。外地学长则已经升职为大区经理,年薪保密,正打算买房子和结婚。
或许大家还是会去羡慕上海学长悠闲的生活,但是,十年后呢?他肯定会变成骂大街的上海大爷,为什么?因为他闲啊。一个学霸居然坐办公室喝茶,在上海那么有竞争、有机会的城市,你觉得喝茶对他是最好的选择吗?而外地学长给你的感觉,明显就是很成熟、很积极、很热情。
一份工作,不应该是为了收入,而是同时要为了成长也做一些贡献。
章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西安)
研三毕业找了快一年工作。去年9月17日之前,做了很多网申,但是都没什么结果。到17号左右进入了三家企业的最终面试,一个美企、一个台企、一个国内单位,每一份工作的工作内容都相同,但是国内专业更对口,最后选择了国内(智能交通)。
了解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目前智能交通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如何,那么对于这个行业的人,当然是要爬在行业的顶端。这家国内的单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内的第一,但是在产业布局上属于产业链末端,遂决定继续找工作。
到了今年4月,首先拿到某集成商的offer,集成商属于行业的中间端,是最赚钱的部分,但是由于经常出差,遂拒绝。又过1周,拿到了某国内设计院的offer,毁约、签约一周搞定。这样看出来,如果找行业工作,那么就看产业链分布,当然能进央企最好,比如学自动化,能去的地方太多,在某一垂直的行业中,能去顶端当然还是好。
总结一句话,摸清行业布局,做第一份工作才会有信心!
刘心怡(财会专业,无锡)
我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本科毕业生,财会类专业。大学毕业时,经历了父母托关系进外企实习,经历了裸辞,经历了私企工作的两个月,最后又自己找到了一份相对满意的外企工作。由于我毕业后是回自己的城市求职的,也许我的经历没有那些在北上广深漂的人丰富,但我觉得真的要说:大学生千万不要眼高手低!我觉得这句话起码对于回自己家乡工作的人能够适用。
坐标苏南,介于上海南京之间,说实话我们这种城市发生在工作上的奇迹几率还是很小的,但是要找到一份工作还是没什么难度的,当然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确实不容易。我曾问一个今年毕业的同事你理想薪水多少,她说五、六千……一个刚刚进来的新人,工作量一点点,还指望资本家能出大血给你月薪五六千?初出茅庐的少年只能努力,眼高手低的结果就是对任何一份工作都不满意然后换换换,迷惘,换换换,懒惰,换换换,失去自信。因为这些我都经历过。但是看看我和我身边一批人,感觉这种情况应该会比较普遍。
知乎网友Leo Beatles(工艺工程师,广东)
我是农村家庭出来的。在前不久的一个化工行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岗的面试里,HR和CEO一起面试我。CEO一开始就问我是哪里人,家里情况等等。面试的最后,CEO告诉我,她选技术类人员的时候,都是要农村出来的,因为她觉得农村出来的比较朴素、踏实,而化工技术、研发人员都应有这样的素质。最后我顺利拿到了offer。
曾向东(外语专业,北京)
考研没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于是3月份才开始求职。先后给两家国内的大型企业投了简历,也参加了春招宣讲会,初试和笔试都通过了,但是由于面试经验不足,所以到最后的群面时被刷下来了。之后又疯狂地投简历,面试,最后还是跟一家做互联网的公司签了协议。虽然工作不是很理想,主要做外场销售,但是薪水给得还不错,第一份工作也就这样了。对于我们文科生来讲,还需要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学习和适应,再继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再说一个感受就是,很多专业的同学找工作的时候其实没必要纠结哪个行业,如何发展之类的问题,哪个公司给薪水高就去哪个公司,先稳定下来再说!高物价时代,脱离工资奖金而谈情怀谈发展,那都是耍流氓!
平凡的世界(建筑管理,深圳)
我是学建筑管理的,之前做施工管理,后来转行做造价,感慨颇多。一本毕业的不要去跟二本抢职位,二本的不要去跟专科抢职位,既然上了大学读了专科就不要去跟高中中专的抢职位,所以选职位要跟自己学历对应且最高的工作。让自己有上升空间,这是我的理解。举例来说蓝翔毕业的就去开最好的挖掘机,设计本科毕业的,就去自己能去的、最好的设计院。开挖掘机的抢不过你们的设计工作,设计师不会去抢挖掘机司机岗位。总结就是,以自己的学历、能力、人脉、兴趣去所能达到的最高规格的工作。各司其职,各安天命!就这样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