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潮
相传,古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 深受百姓的爱戴。一日,有个叫鳖灵的人前来拜见。望帝见他谈吐不凡,又颇有一番治世壮志,任命他为蜀国宰相。鳖灵一上任,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百姓富足,安居乐业,蜀地因此成了天府之国。于是, 望帝便将帝位让给了鳖灵。不料,鳖灵入主蜀宫后,竟骄奢淫逸,不理朝政, 很快掏空了国库。他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望帝得知懊悔不已,郁郁而亡。
望帝死后,灵魂化作杜鹃,叫声哀怨凄苦,直至啼出血来。他生前爱护百姓,死后仍然惦念着百姓的生活。每到早春二月,便飞到田间一声声地鸣叫:“布谷、布谷……”反复催促百姓下田播种。正是“田中水涓涓,布谷催种田。”(宋·周紫芝《布谷》)“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 (宋·陆游《嘲布谷》)因此,人们俗称杜鹃为布谷鸟,这就是“望帝化鹃”的典故,也是那“杜鹃啼血”的凄美传说。
大杜鹃
传说是美好的, 情景也是感人的。然而,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传说中,那口中啼血的杜鹃,不过是其口腔上颚和舌部都为红色,故被古人误以为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冤噙血染成。” (宋·杨巽斋《杜鹃花》)“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 滴成枝上花。”(唐·成彦雄《杜鹃花》)“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现代·秋瑾《杜鹃花》)等等,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与诗篇。
杜鹃,古称子规,属鹃形目,杜鹃科。杜鹃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大杜鹃和四声杜鹃。大杜鹃,上体灰色,两翼暗褐色,腹部白色而具有黑褐色横斑;四声杜鹃,似大杜鹃。区别就在于尾灰并具有黑色次端斑,且灰色头部与深灰色的背部成对比。虽然,它们的外形非常相似,但鸣声不同。大杜鹃鸣声为,“喀咕”“喀咕”,有人拟其音为“布谷”;而四声杜鹃的鸣声为,“喀、喀、喀、咕”,人们拟其音为“割麦割谷”或“光棍好苦”。
不过,杜鹃最特殊的习性,莫过于它的“巢寄生”行为了。那就是它自己不会筑巢,而是偷偷地将卵产在其他野生鸟类的巢内,让别的野生鸟类“代”它去孵化鸟卵和抚育雏鸟, 这是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杜鹃是现有80多种“巢寄生”野生鸟类中最典型的一种。据说,它可以把卵寄生在125 种鸟类的巢中。
杜鹃这种“厚脸皮”的偷懒行为, 有时会“登峰造极”。在繁殖期,懒惰的杜鹃自己不做窝,也从不孵卵, 却常会选择一些与自己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相同,而且卵形与颜色相仿的野生鸟类(如伯劳、苇莺)为对象。它们常在对方开始孵卵之前,趁其离巢外出时,便乘虚而入, 移走原来的那窝卵中的一个,并快速地将自己的卵产于巢里,让其替自己精心孵化。相对于它的体型来说, 它的卵是偏小的,而且卵上的斑纹同它混入的其他野生鸟类的卵也非常相似,所以,不易被分辨出来。更有意思的是,它平均每年产卵2~10个左右,但它每飞到一个巢窝里,却只产一个。因为,它清楚地懂得不能把卵都产在一个鸟巢里。这样既不容易被发现,又容易提高成活率。你别说, 它也真够狡猾的。
老杜鹃是这样,你万万也想不到的是,其雏鸟也很霸气。别看它破壳之后双眼不睁,软弱无力,但却有一种独特的本能——要将它身体所接触到的东西,全都挤到巢外,即便是原巢主的卵和雏鸟也不例外。只要一有触及,它就会立刻产生一种条件反射: 掉过屁股来往后拱,将那些碰到自己的卵或雏鸟,通通都拱到巢外,只剩下它自己独享那份呵护。尽管小杜鹃这样忘恩负义,而它的义亲却全然蒙在鼓里,仍然不辞辛苦地拼命为其找食,好像永远也悟不出自己的“上当受骗”,仍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哺育这个比自己身体还大的“孩子”,生物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巢寄生”。
杜鹃的外形和羽色,很像一只小鹰,只是栖息在树上时身体比较平, 且双翅有些下垂,而不像鹰那样近于直立。作为攀禽,它们的足趾像啄木鸟一样地两前两后,为对趾型,便于攀抓。平时,它最爱吃针叶林内的一种害虫——松毛虫,有野生鸟类学家曾经解剖过杜鹃的胃,竟发现了300多条松毛虫,堪称捕捉能手,守护树林的卫士。于是,人们也就原谅了杜鹃的“不义之举”,把它作为林中的益鸟来保护。
在每年的春夏之际,炫耀求偶的杜鹃,便会彻夜不停地啼鸣。虽说这不过是杜鹃一个正常的生理反应,可它那苦啼,多少让人感到有点凄凉与惆怅,也常常会激起人们丰富的想象,触发人们内心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杜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极有地位,这并不是因为它的美丽动人,而是它那哀婉的啼叫,并引发出的一个个凄楚动人的故事。于是,历代的文人墨客经常把它作为描写的对象,以此来借物咏志,抒发情怀。这里,除了杜鹃催人农耕,代表着一个节令的象征意义之外,还有对爱情相思的苦恋;有怀念家国的情愁;有亲人离别的幽怨;以及对暮春花落、韶华易逝的伤感。
中杜鹃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写这首诗的时候,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已是迟暮之年。他被朝廷流放,后遇赦而流落江南,寄人篱下。耳边传来杜鹃的啼鸣,不禁使他忧伤满怀,乡愁难遣。特别是后两句,回环往复,婉转缠绵,完美地表达了诗人那强烈的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唐·白居易《琵琶行》);“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唐·元稹《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这些都是诗人通过对杜鹃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愁绪满怀,难以成眠的独特感受,借以表达人们恋乡恋家的情结。
诗人笔下更多的是把这只痴情啼叫的杜鹃,化作自己心中那颗多愁善感的心。或许是仕途、情感的不顺, 暮色里闻听到杜鹃那声声啼叫,涌上来的则是落花流水般的伤感景致。“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未归心。却知夜夜愁相似,尔正啼时我正吟。”(唐·杜牧《杜鹃》);“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宋·杨万里《杜鹃花》);“年年春恨化冤魂,血染枝红压叠繁。正是西风花落尽,不知何处认啼痕。” (唐·吴融《秋闻子规》)都表现出一种凄苦、惆怅的感情。
而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抗元兵败,由广州押往元大都时所写的《金陵驿》诗中,以杜鹃啼血自励,展现给读者面前的,却是另外一种情怀。“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四声杜鹃
诗人选取眼前的“ 荒草” “ 离宫”“夕晖”“孤云”,描绘出一幅荒凉暗淡的画面。从那“风景原无异”,到“人民半已非”,道出了南宋国土被元兵践踏、人民生灵涂炭的情景,不由发出“燕子傍谁飞”的慨叹。特别是末尾两句,巧借典故,表达诗人化鹃啼归的心愿,以及坚贞不屈的精神——即使是死了,也要变成啼血的杜鹃,飞回江南,飞回家乡。诗中生动表达了因国破家亡而生发的忧伤沉痛,充分体现出他那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 凄苦而不颓废,哀婉而不沮丧,激励了后世无数的爱国志士。
从杜鹃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它的两面性:一面令人称道,而另一面却是它的美中不足。这就如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样, 让人叹惋无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更何况是一只鸟儿呢?所以,对待杜鹃,也要从整体上去看,切不可求全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