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唤醒”为使命
——访华容县马鞍山实验学校校长周艳

2016-09-05 07:43黄赖斯捷
湖南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唤醒和煦实验学校

本刊记者 黄赖斯捷

以“唤醒”为使命
——访华容县马鞍山实验学校校长周艳

周艳:省级骨干教师,岳阳市华容县马鞍山实验学校校长。曾获岳阳市十佳教师、岳阳市优秀教育科研工作者、岳阳市“最美女性”、华容县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教育是什么?

和很多教育人一样,周艳首先想到的,便是雅思贝尔斯那句深入人心的箴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很美的语句,但是,我们真的理解它的意思吗?”她提出了疑惑。

多年前,作为校长的父亲让童年里的周艳深刻体会到教育人的使命感;多年后,已为校长的周艳更是在此正能量的基础上进行着理论的探索——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什么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人为什么需要唤醒?

学校教育在其中又该履行怎样的职责?

……

种种问题萦绕在周艳脑海,从隐隐约约到逐渐明确。这是一个于实践中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师生的纯真让周艳坚定了人性的美好,实践中的种种困难则在告诉她:很多美丽的东西都在沉睡,因此,需要有人去唤醒。

这里的“有人”,周艳称之为教育者。

“是的,美好被遮盖了。而唤醒,不是生硬地揭开那块遮盖的布,而是不留痕迹的、和煦的、慢的……”

【把“人”找回来】

记者:不得不说,中师教育,培养了中国较早一批最广泛的基层教育人。中师教育的成果——中师生,已成为当下基础教育界的中流砥柱。如今,走上小学校长岗位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师生。您也是如此。但是,追溯到童年,追溯到对于教育最初的感悟和情怀,您还是不一样的。

周艳:我是1996年从岳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的。的确,在我们那个时代,似乎是成绩优异的孩子才会去读中师。所以,我一直坚信,当年那一批优秀的学生,无论怎样,都对中国最基层的基础教育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如今,他们经过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年的打磨,已然成为当下基础教育界的中流砥柱。

若说我的不一样之处,可能就是因为我的父亲也是教育人,且曾任了18年的校长。我的母亲也是老师,因此,我从小的志愿也是当一名教师。回到我们那个时代,可能很多人并非童年就定下了当教师的理想。

从小就明确地想当教师,并非是一位当校长的父亲所带来的优越感,而是父亲带给我的真真切切的正能量和使命感。犹记那时,父亲作为校长,经常需要一个一个地劝说做农活的老师们回去上课——老师工资低,很多人更愿意在家务农。父亲几乎承包了全校学生的音乐课。村里的贫困孩子多,交不起学费的也多,垫付学费也成为了他的日常。学校里的建设项目都是父亲亲自动手。我仍记得,有一次,父亲带着全校师生种杉树,我也被带上。十几亩地,小小的我一边干活一边哭。那时的生活基本都是这样,但是,父亲从未抱怨。有人问他何以如此坚持,父亲的话影响了我一生:“能让一个孩子走出去,便是我们的无量功德。”“教育并非是一部分人的牺牲,成全孩子,其实也是成全自己……”

教育是一种正能量,是一种使命感,是一种“舍得”的情怀。这是我从小便有的真实感受。在后来的教育生涯中,我更对此深信不疑。

记者:使命感和“舍得”,很多人都懂,但是,要真正去做到却很难。它首先需要的,便是教育者认清教育的本质,认清自己在教育中真正所处的位置。

周艳:使命感和“舍得”,其实都是一种正能量。我非常不赞同的一点,便是把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什么教育者就一定是牺牲的呢?我们这里所说的“舍得”,更不是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自我牺牲,而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成全他人,也就是成全自己。扪心自问,我们每一个教育人是不是都因为自己的付出而成长?是否自己也收获满满?因此,我们首先要弄清教育的本质,即对教育者而言,教育其实是向己的、利己的。而有了这样的定位,你就会真正体会到作为教育人的一种使命感,你的整个教育人生也会充满着正能量。我相信,一位内心充盈的教师自会给孩子带来阳光,带来有爱的学习体验和生命引导。

记者:教育始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我们现在越来越强调培养“完整的人”,这是从教育本质出发所做的对教育的诠释。您如何理解?

周艳:我曾经在农村学校工作多年。彼时彼地,我所感觉的,是学校开课几乎完全来自于国家的指令,很少想过这个地方特有的、孩子特别需要的东西,很少去思考孩子的真实需要。其实,这也就是没有完全把“人”放在中央。当然,这是受时代和当时条件的多重限制的。把“人”放在中央,其实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完整的人”。如今,很多父母倾向于培养“精英”,却很少去想自己的孩子首先是否是“完整的人”,这也是让人悲哀的。“完整的人”其实就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状态和要求。它包括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灵、有能帮助自己和他人的技能等。因此,培养“完整的人”其实就是要把真正的“人”给找回来。把“人”找回来,就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

记者:当下,我们国家提出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其实是对新时代“完整的人”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您怎么看?

周艳:教育与时代密不可分,却又是人类社会的一脉相承。毋庸置疑,“核心素养体系”是在新时代下对于培养“完整的人”所做的科学的诠释。而如何将其具体落实到小学教育,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我们认为,小学教育的理想应该是立足生命存在,为生命成长点燃活力、积攒力量、养成习惯、铸造品质。对此,在马鞍山实验学校,我们提出要培养具有“马鞍”气质的人,即知感恩、懂礼仪、爱阅读、敢进取、能创新、会生活的人。这是一种呼应,也是一种深度思考。现在,学校作为岳阳市首个启动“国际生态学校”的创建单位,更是把生态育人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管理、校园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收集一张废纸、回收一个废弃牛奶瓶罐、节约一度电、爱惜一滴水、拒绝一次性碗筷也许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可孩子们每天都在坚持着,并且把这些点滴环保行动延伸到家庭,感染着乡邻,影响着社区,并改变着教育的明天。

【唤醒那“一罐子”美】

记者:您多次提到“唤醒”,并将其贯穿于您的整个教育人生。这样的理念从何而来?人为什么需要“唤醒”?

周艳:我一直在思考雅思贝尔斯的那句话:教育为何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2009年,我去到一所乡镇中学当校长,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位老师的转变。因为家庭变故,这位老师的性格突变,在工作和生活中,十分敏感。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过年过节时,我会带着自己的女儿、爱人去那位老师家拜节;我奔波于整个县城为这对家庭变故的夫妇募捐……直到某一天,那位老师和她的爱人站在雪地里、手中端着为我亲手煲的汤、放声大哭时,我深深感受到了每个人心中的美好。这样的美好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只是因为后天的各种原因被遮蔽了。美好是需要有人去唤醒的。那便是我的“唤醒”思想的起点。因此,在当时的乡镇中学,我提出了“快乐校园”的理念,以爱育爱、以乐育乐。我希望那里的每位师生都是快乐的,用快乐来唤醒每个人心中的美好。

记者:其实,把“人”找回来的过程,就是“唤醒”的过程。我们要让孩子成为美好的样子,作为教育者,就该致力于让这样的美苏醒。而落实到学校教育,便是要以课程与活动来落地。

周艳:是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珍藏的“一罐子”美,教育就是让美苏醒的过程。只要我们愿意付出细致与真心,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奇迹。正如你突然发现街头的垂柳如烟、灯火如流,而不知身在何处般惊讶时,请你始终相信孩子能给予我们惊喜。唤醒,毋庸置疑,应是慢的、不留痕迹的。落实到学校教育,便是要通过课程与活动来慢慢浸润孩子的心田。

在马鞍山实验学校,我们为孩子开设了“校园文化十节”。这些“节”,与培养铸就学生的品德、素养、技能相对应,分别是元月艺术节、二月感恩节、三月风筝节、四月礼仪节、五月孔子节、六月科技节、九月体育节、十月读书节、十一月民俗节、十二月安全节。我们将文化节的每项活动有计划地贯穿于学校全年的教育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将教学常规与行为习惯、学生兴趣与学生素养、活动体验与能力发展、学生品德与家校联动等有机融合,让全体师生浸润在“净、美、雅”的校园文化气息中。如,三月风筝节,我们设置了追根溯源话风筝、心灵手巧做风筝、天高云淡放风筝和兴高采烈忆风筝四个环节。“追根溯源话风筝”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收集关于风筝的诗句、故事、名言等,然后在班级中分享;“心灵手巧做风筝”就是大家亲自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风筝,评出的精品风筝在文化节展示厅布展;“天高云淡放风筝”就是学校组织的放风筝比赛,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风筝漫天飞舞、生机无限,呈现出一片“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快乐景象;“兴高采烈忆风筝”就是每位同学把亲身经历风筝节的体验和感受用自己优美的文字描绘下来,留作美好的回忆。

我们希望,通过设置孩子们真正喜欢、需要的课程和活动,来唤醒孩子本能的东西,让他们成为会跳、会叫、会新奇的孩子;来唤醒一个人本应有的对美和优雅的追求,让他们成为温暖的、充满爱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一罐子”美,教育之美在于唤醒人心之美,在于长成自己固有的美,在于成全他人的精神美。

记者:唤醒的过程,就是让孩子自我反思、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过程。而真正的教育,就应该激励和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发展的道路。

周艳:郭思乐教授曾经这样描述:教育原本似乎是课堂之事,但我们却从中体会到了天地之和煦,人情之至美。在此咫尺之地,孩子们真正地创造,敲击未来之窗,从而豁然开朗。要坚持让学生自己开窗,因为每个飞蛾都要自己化茧成蝶,这是对教育最朴实的要求。

曾经,在推行一项新事物,如学生小组合作或者翻转课堂的过程中,我听到有学生说:“我才不需要呢!”对此,我进行了反思:人的成长在于主动发展,如果内心不需要、不主动,这样还算是成长吗?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珍视他们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如此,孩子们才能真正地创造。因此,在马鞍山实验学校,我们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真正是课堂的主人,注重从张扬“人”的“个性”角度去重构课堂教学的组织。譬如,在课堂上,我们充分保护学生说话的权利和欲望。教师讲课时,学生可随时发问,因为等老师课讲完,可能学生提问的激情没了,兴趣也跑了。三五班的刘卓老师曾经告诉孩子,“以后我的数学课上,你们可以坐着回答问题,可以随时打断我的讲课向我提问”。一次,杨有胜同学做对了一道应用题,他十分高兴,对老师说:“我真骄傲,我要唱一支歌。”就这样,数学课上,歌声飞扬。彼情彼景,让我看到了最美的教育。

记者:马鞍山实验学校倡导“阳光生命,和煦慢养”的育人宗旨,为什么?从字面意思理解,“和煦慢养”是过程,“阳光生命”应该就是培养目标。

周艳:“阳光生命,和煦慢养”是我在2012年提出的理念。当时,我带着学校的孩子们与聋哑学校的孩子进行手拉手活动。在路上,孩子们开始抱怨了:“我们为什么要和残疾人做朋友?”我陷入了沉思。稚嫩的孩子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必定不是来源于他们自己。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死角的。我理想中的教育,是无死角的、包容的、温暖的,是一种轻柔的唤醒。于是,我想到了阳光。我希望,教育如阳光,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教师如阳光,去温暖每一个纯朴的心灵;孩子如阳光,学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唤醒更多的人。我呼唤把“人”找回来,这样的人其实就是“阳光生命”。而如何把“人”找回来,就是以“唤醒”为方式的“和煦慢养”。“和煦慢养”其实是对生命的尊重。它体现着对教育规律的遵循——无论何时何地,了解童心,尊重天性,蹲下身子,真诚温馨地与孩子对话交流,这才是教师对教育规律的生动诠释。

猜你喜欢
唤醒和煦实验学校
张云龙作品
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招生简章
宽甸满族自治县第二实验学校
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新乐市实验学校书画作品
“唤醒”泉城
天天正能量:当公益以“唤醒”为目标
把你宠坏(四)
把你宠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