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静
文本再构:现有效英语课堂教学
文/张 静
〉〉图1
〉〉图2
近年来,文本再构已越来越受到一线老师们的关注,由于不同语言基础、不同语言环境的学生对同一文本,存在着不同的认知,因此如何适应学生的差异,对同一教学内容从目标、过程、方法的不同维度进行优化、整合、取舍,从而更好地拓展语言应用能力,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这已成为广大教师在新课改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认读词汇,应该把英语单词同实物或情境直接联系,增强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感,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教学实例是PEP 2013年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5 Part B Let’s learn & Let’s find out。教学内容是coat, shirt, socks,shorts, sweater, jacket。教学情境是Sarah在寻找袜子,妈妈询问袜子的颜色。(见图1)如果继续在复习颜色的情境中来引出并学习新单词、讨论衣物的颜色,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势必没有兴趣。鉴于此,笔者进行了文本再构,将课题定为更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Different clothes for different weather。再构的文本是既基于本部分教材,又整合了Unit3 Weather的内容(见图2)。
下面笔者试以文本再构为中心点,谈一谈这节课的一些设计思考。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教英语是为教会学生用英语,而不是教有关英语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上海英语教研专家朱浦指出:“英语教师要学会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重新整理教材,进行文本再构,使再构的文本达到完整性、真实性和情景性的要求。”
笔者认为,文本再构是教师依照一定的内容主题和教学需要,对原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和编排体系。这种新的教学内容又必须源于教材、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文本再构既能让学生在新的语境当中学习单词、句型,又能够满足不同教育对象对知识的不同需求,适应学生的差异性,达到语言与运用的综合发展。它符合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规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为什么放着现成的教材不用,而要自己再构文本呢?教学本课主要有如下五方面的思考。
一是再构的文本,可以创设真实的语境。首先,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识记单词coat、 shirt、 socks、shorts、 sweater、 jacket。虽然都是衣物类的词汇,但文本所给语境仍然让这几个词十分零散。若按照常规教学方式,简单机械地一遍一遍通过重复单词的读音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势必会十分枯燥无味。那么如何让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印象深刻呢?笔者想到了在再构文本时通过创设一个旅行的情境(从重庆到拉萨)将所有的词汇融入进来。学生到达不同的城市(重庆-成都-西宁-拉萨),遇到不同的天气,在不同的天气下选择不同的衣物,由此引出新词汇的学习。这样的文本再构是基于教材的,同时又践行了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再构的文本加强了单元之间的横向联系,在真实的语境中将新旧知识进行自然而有效地衔接。在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本书六个单元教完,学生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如何帮助学生“鱼”和“熊掌”兼得,成了老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再构文本时,考虑到在Unit3 Weather学习了关于天气的话题,那么就可以将天气变化与本单元关于衣物的话题结合起来,这样既对旧知进行了复习,同时又自然引出新知,加强了单元之间的横向联系,把新旧知识做了有效地衔接。
三是再构文本以复现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和突破重难点。教学在立足文本的同时也不能固守文本。在再构文本中,学生除了要听说认读这6个词汇,笔者适度地加入了I want to wear…这个新句型,并且采用了以知识点复现的方式即复现同样的句型结构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感知,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整体学习的效果。
四是再构文本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用表达能力。文本再构是创设新的语境来帮助学生体验语用,通过文本的呈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用表达能力。在本课再构的文本中,通过大量的输入、规律的语段的复现、文本的示范,使学生能够感知到如何表达在不同的天气下选择不同的衣物,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学生有了这样的表达需要和表达的能力,书面知识就真正与实际生活衔接了。
五是再构文本让学生得到语言知识之外的东西。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往往不是语言知识本身,而是学生获得的情感价值。再构文本涉及中国的四个主要城市,通过对当地特色小吃、典型天气、风土人情的介绍,学生了解到这几个城市的大概地理位置以及特色风俗文化。在这样的
氛围中,达到语言训练、语境感知与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同时,学生开始思考在怎样的天气下穿什么合适的衣物,这也是对学生自理生活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还涉及做旅行攻略以及最后制作tip card,这些都是对学生生活常识以及生活体验的训练。
首先,再构的文本,从形式上来说句型结构整齐,文本内容反复出现,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其次,在课堂处理文本时通过为学生搭建听与说的“脚手架”,渐进地学习文本内容,分解了文本的难度,实现了各个击破,达到学生能够自主输出的效果。比如听的“脚手架”:在重庆,学生边看文本边听内容;在成都,学生听本课时的目标关键词;在西宁,学生在无文本的情况下盲听;在西藏,学生大胆猜测。一步一步来加大学生听的难度,培养学生听的习惯。(见图3-图6)
说的“脚手架”:在重庆,学生学习新句,用旧词来练新句;在成都,由句过渡到段;在西宁,学生感受英语升降调,体会英语语音的抑扬顿挫之美;最后,学生的输出更升一层次,落实到写关键词。(见图7-图10)
通过听和说的“脚手架”的搭建,为学生最后的输出做了铺垫,降低了词汇学习的难度。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由于文本的再构侧重于情境的实效性,也就是说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实际水平,还要针对学生最近发展的现状,既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要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在原有的学习实际上获得发展。而这一点,恰恰是这个文本再构做得稍显薄弱的地方。整齐划一的句型结构,反复出现的文本内容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在真实的旅行中,旅行之前,除了会查天气、带衣物之外,应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要携带的东西也有很多。如果在文本再构时能够考虑到What else do you need to do?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take? 就真正体现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关注和与现实生活的接轨。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O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白马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