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1

2016-09-03 05:53胡鞍钢
科学中国人 2016年16期
关键词:国情价值

胡鞍钢

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1

胡鞍钢

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从1985年起,胡鞍钢参加了由周立三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并作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员,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他是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2000年初,胡鞍钢被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联合聘为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旨在建成国内一流的国家决策思想库。2012年1月12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在北京成立,胡鞍钢担任首任院长。经过多年的努力钻研,胡鞍钢教授在中国国情分析和经济发展等领域已经发展出较为系统的理论和观点,并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学术研究特点。他所撰写的报告多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多次应国家部委邀请参与国家长远规划制定和部门咨询。其研究成果不仅为高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而且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社会效益。

2014年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谈到:“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一时间,“时间”成为了全中国的热门话题。那么,我们怎么来理解什么是时间?什么是时间的价值?如何利用宝贵的时间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呢?又如何用一去不返的时间换来那些能够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形象地讲,时间过去了,但是好东西留下来了。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和体会,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里,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和做法谈一点体会,供大家分享和参考。

时间是什么?时间是稀缺的资源。

作为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时间。最稀缺的东西是什么?还是时间。“物以稀为贵”,时间也不例外。正是因为稀缺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说,时间是一种特殊资源,还是一种稀缺资源。诚如斯蒂格利茨所言:即使是最富有的人,他也必须决定每天把时间花费在哪种贵重的玩艺上。因此,如果将时间考虑在内,那么就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事实。2因此人们对时间需求、分配和利用就需要遵循经济学原理,因为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稀缺资源的学问,对时间这个稀缺资源而言也是不例外的,甚至比其他稀缺资源更重要,因为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许多看起来的稀缺资源的稀缺性在下降,只有时间的稀缺性是不变的,每天就是24个小时,每年就是365天,这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们有可能高效地利用稀缺的时间资源,也可能浪费这个稀缺资源。

时间的价值是什么?时间的价值就是生命的价值、人生的价值。

我们的古人早就懂得时间及时间的价值。孔子《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956年6月毛泽东在所写诗词《水调歌头·游泳》里引用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句,也在感叹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怀念。这就是说时间总是“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的时候是感受不到的,到了中年有所感悟,到了老年才深切的感受到“光阴似箭、岁月如梭”。3正如黑格尔对时间的定义:时间只不过是我们人对过去的一种回忆而已。

时间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是一个固定的长度的话,它既是持续不断的,又是“一去不复返”的,失去了就不在了。我且把它称之为“时间资本”,花时间工作或学习,就视为一种投入,当然有投入才有回报。不过它是一种特殊的资本,又是可以交换的资本,即人们总是用时间来换其他资本,如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文化资本。我们常说,时间一去不复返,但是用时间换其他的东西却留下来,最好的是照片相册、文章著作、艺术品等等。对我来说,时间过去六十年了,特别是后来的二十多年,我留下了大量的可记载的知识作品。但是,可记载的记录与回忆还是不同的。现场记录是比较准确的,而回忆常常是不准确的,人们凭记忆来再现自己的历史,也是不准确的。

我自己也是很小就晓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格言,知道了时间的宝贵的意义,养成了珍惜时间,利用时间的习惯;也晓得鲁迅所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也养成了抓紧时间、挤出时间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我不仅相对同年龄的人,而且还相对于比我年长的人,更有目的、更有效率地做我觉得值得去做的事情,这对我后来到北大荒上山下乡、地质勘探队务工长达八年时间的自学起了很大的作用,直接结果就是在首次全国恢复高考考上了大学。

对一个人来讲,时间既是一种投入,也是有机会成本的。4不过对不同的人机会成本则不同。例如一个人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与人力资本水平比较低的人相比,同样的时间,相对的时间机会成本就越高。因为不同的人会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不同的产出。不过对同一个人来说,随着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相对的时间机会成本也就越高。这是因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在相同的时间内也会有不同的产出。因此,我们在分配时间时,不仅要考虑到时间本身的价值,更要考虑到时间机会成本的大小,往往是根据不同的成本作出理性选择。

时间过去了,什么东西能够留下来?

时间总是一去不复返。那么,时间究竟能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所以我们不仅要问:时间都去哪儿了?还要问:时间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或者说,我们用时间换得了什么?所谓“花时间”就是一种“时间投入”,即时间作为“投入品”,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但是并不等于有投入就有产出。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时间投入并不意味着有真正的产出。所谓时间的产出是指那些用时间换来的东西,即不随时间消失而消失的有价值的物化的东西。这不是人们凭记忆想象的东西,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人们的记忆力是会下降的,除非是“组合整理过的信息做永久纪录”,而不是记忆。

什么是“有社会价值的物化的东西”呢?

有社会价值的物化的东西,至少有两个重要条件:

一是物化的被记载的东西。

例如人的说话,说完就完了,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但是录音或录像下来就留下来了,有当场的文字记录也能够留下来,不过不如录音或录像更准确、更完整;哪怕当时没有记录下来,而后通过回忆记录下来也就留下来,当然可能不一定比当场记录要准确。如《毛泽东年谱》、《邓小平年谱》中的许多谈话都是根据档案文字记录材料,大量讲话、谈话记录或他人当场的记录。

二是有社会价值的物化的被记载的东西。

例如有价值的信息、知识、理论、文化等,用经济学的语言就是有正外部性,不仅对自己有价值,主要是对社会有价值,这包括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理论价值、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等。这些价值是可以为社会所分享,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具有正外部性和共享性。诚如马克思所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凡是有幸能够献身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知识为人类服务。

谁是最好的榜样?就是毛泽东。

我以毛泽东为例来说明。因为他是当代中国政治家、思想家中创造知识财富最多、最丰富的。《毛泽东全集》(张迪杰主编,香港润东出版社,2013年10月版)共计52卷,2015万字,从1901年毛泽东(8岁)开始到1976年毛泽东(83岁)去世之前的各种文章等,共计10862篇。整套《毛泽东全集》本身就是现代中国的历史纪录,给后人留下了最丰富的最有价值的知识财富,被视为“雄文瑰宝,永放光芒”(张全景)。毛泽东就成为我们后来人学习的典范。

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

我是在13岁那年(1966年)看过萧三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一书,到至今都一直在读他的书,尤其是他主张“给人民留点文”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我。他在1961年对卫士讲:人们常说:“虎死了留皮,人死了留名”我这个人啊,只要为人民留点文就行了。5现在当我看到《毛泽东全集》时更感到震撼,这就是最有意义、最具社会价值的知识财富。是我们研究中国的必读书、常读书,由此吸取知识、理论、思想和智慧。

我的时间用在哪里了?

对我而言,都把时间用在哪里了?我称之为用在“三书”上,即读书、写书和教书。一是用时间来读书,既要读有字之书,读万卷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行万里路,读书不只是获得知识,是为了写书,创造知识;二是用时间写书,既要写十分专业化的学术之书,还要写通俗易懂的大众之书,写书不只是创造知识,是为了传播知识;三是用时间教书,既要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留学生的专业大学课程,还要面向领导干部培训课程、社会公众公开讲座的社会大学普及课程,即教“两所大学”。这就围绕着“书”(即“有社会价值的物化的被记录的”知识)这个主题,形成了一个教授的时间链、周期链、知识链和价值链,不断地获取知识,不断地创新知识,不断地传播知识,不断地实现价值。我是用极其有限又极其宝贵的时间来履行并实现“知识为民、知识报国”的宗旨,以专业化、知识化、职业化来创造并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由此可知,时间的价值就是生命的价值,而生命的价值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就是创造社会的价值,时间过去了,短暂的人生过去了,社会价值留下来了,人生价值才能够留下来了。

每个人时刻面临选择:如何分配利用时间?

我们每个人总是面临对时间的选择:如何自己的分配时间?按照什么原则来分配时间?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若想得多得到一种东西,就必须放弃另一种东西。时间的稀缺性和机会成本决定了我们对时间分配的选择:孰轻孰重,或孰先孰后,或孰多孰少。这就需要比较使用时间的机会成本和收益大小,尽管绝大多数人并不一定懂得经济学原理,但是还是不自觉地计算时间成本和收益,即所谓“值不值”?相比之下,可能懂得经济学的人们有更多的理性判断,更会自觉地有效分配时间。至少每天我醒来,就在想如何有效分配自己的时间。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机会成本,有不同的目标函数,因而就有不同的时间分配原则。那么,我分配时间的原则是什么呢?首先我是强调学术研究时间、教学时间比例最大化,从而保证我研究和教学尽可能地多,其中教学时间是必须保证的,一般情况下是不占用的。与此相反的是非学术和教学时间最小化,越少越好,即使是在外吃饭,也是为了学术交流和了解情况。在有限的学术研究时间内,我又特别强调写作时间最大化,保证每天上午主要是集中写作。这是因为上午人的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写作效率高,只要有3-4个小时的整体时间,就可以写出几千字。这样的分配时间也比较符合“二八开”的效率定律:80%的成就源于20%的活动,6即把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把最好的精力放在最有价值的、也最为困难的事情上,就会最有效率的成果。此外,我还强调写作时间分散化,最好做到有东西可写就写下来。例如我读报纸、读刊物、读图书,也会随读随写,边读边写,点点滴滴,滴水穿石。这既是我的体会,又是我的方法。我把写作过程视为我的知识银行,即使是几句话、几段话、几页纸,写下来,“攒”下来,“存”到银行里,如同“零存整取”。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作为大学教授,又是知识工作者,以创新知识为使命,就需要花时间(作为最重要的投入)来建立自己个人的知识账户、知识银行(作为最重要的产出)。

谁是时间的主人?当然是自己。

我们都知道时间十分宝贵,时间又十分稀缺。那么,我们的时间到底是由谁来分配?谁是时间的主人?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很奇怪的问题,但确实是一个“真问题”。我们往往发现自己的时间却不是属于自己的,总有“身在江湖上,身不由己”。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由自己来分配时间是最主动的、也是最有效率的,因为你自己比别人更晓得如何来利用时间,更合理地分配时间;由别人来分配自己的时间是比较被动的、也是效率不高的,这往往不一定就是你本人最需要的时间分配表。因此当别人想安排你的时间时,如果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就要学会说“不”字。

如何节约时间?如何提高时间的产出效率?

有了自己的时间又如何充分利用呢?这就涉及到在完成一项研究任务,如何节约时间?我的理解是,节约时间,就是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又如何提高时间的产出效率?如按一年时间来算,撰写了多少篇《国情报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和文章?写作了几本书稿?留下了多少文稿和记录稿等等。这是可以统计的。如按一个时间来算,《胡鞍钢记录》就是比较好的参照物,以至于每天的记录。

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记录自己的时间。我的办法就是天天亲自编辑《胡鞍钢记录》,这也是受《邓小平年谱》的启发,所不同的是“记录”,也不同于“日记”。从2009年底开始,至今已经有至少4年的记录文稿,其中2013年记录稿文字总量178.3万字,平均每个月记录14.6万字,平均每天达到4885个字。所以说,“我的时间到哪去了?”我的回答就是这些物化的被记载的记录。《胡鞍钢记录》的编辑目的是,直接为研究当代中国提供基本素材和资料来源,以“记录”为关键词,有三个方面的记录:首先是现场记录当代中国,中国发生了什么?人们是如何认识的?我又是如何认识和评价的?其次是记录世界,世界是如何影响中国的?中国又是如何影响世界的?外国人是如何观察和评价中国?我又是怎样评论的?再有是记录我自己的学术活动、心得体会、重要观点和创意。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再形成“有社会价值的物化的被记录的东西”,如内部发表的《国情报告》,正式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著作、文章等。

与此同时,《胡鞍钢记录》本身也记录了我是如何分配时间、利用时间,形象地讲是“时间投入”,同样也特别记录了时间产出,诸如读了哪些重要的书?写了哪些文稿?完成了哪些章节?作了哪些文稿的修改?还包括教了哪些课?主题是什么?有哪些学生或听众?这说明只有记录时间,才能管理时间;只有有效管理时间,才能有高效的时间产出。

为什么说合作是提高时间产出效率的重要途径?

常有人问我,你们是怎么进行国情研究的?又是如何保持高效率研究的?我的回答是,因为我们有一支“少而精”的研究团队、创新团队。以2013年为例,我们出版的《国情报告》,其中正刊一共发表了51期(34.1万字);专刊23期(加上1期海外研究,共计34.8万字);全刊共计75期,68.9万字。我称之为是我们作为大学智库的大丰收之年,但又是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人数最少的一年。这表明,不仅我个人的时间产出效率提高了,通过团队合作研究,每个人的时间产出效率也提高了,进而总体效率明显提高。

为什么我们需要合作?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也包括国情研究,仅靠个人已经是相当有限的,是需要一个有效的团队来进行。合作是节约时间、提高时间效率最好的办法,因为一个人不能做所有的事情,最好做自己更擅长的事情,也就是最有效率的事情。所以我的作品就分为两类,一是独立完成的;一类是合作完成的,通过合作我会带出一支高效率的研究团队,培养出高端国情研究人才。既出成果,又出人才。这就需要花时间来具体指导学生。这又构成了作为大学智库的知识账户、知识银行。这是我们的知识资本,很像一个知识矩形,我们的合作如同两个边,它们的乘法就构成了知识矩形的总面积,显然就比一个人个体研究效率高得多。知识是可以分享的,还可以派生新的知识,因此这是共享的知识银行。

利用时间的艺术是什么?

人的时间不止是只有学习和工作,还有其他活动安排,如家庭与生活,休息与健康,不仅必要,而且还必须,没有它们就没有幸福,也就没有一切。对我来说,健康寿命(即健康预期寿命)时间越长,学术生命时间就越长,学术创新成果才能越积越多。事实上,学术之路就是马拉松之路,看谁跑得远,看谁能领先,看谁耐力强。这要做长期打算,利用时间的艺术就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7有劳有逸,劳逸结合。也像“十个指头弹钢琴”,诚如毛泽东所言:要学会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8我们才能在不同的时期奏出一首首人生的乐章。对我而言,就是与我们团队一起谱写并演奏出学术人生的乐章,即国情研究与国策研究。

(本文经作者本人同意刊发,如转载请注明来源)。

备注:

1、此文系作者2014年2月27日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会议上的讲话。

2、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卡尔·E·沃尔什:《经济学》(第三版),中文版,上册,第1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见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三。

4、机会成本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5、张仙朋:《人民》,《当代》杂志,1979年第2期。

6、(美)博恩·崔西著:《吃掉那只青蛙》,中文版,化工出版社,2009。

7、语出《礼记·杂记下》:孔子的学生子贡随孔子去看祭礼,孔子问子贡说:“赐(子贡的名字)也乐乎?”子贡答道:“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孔子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8、《毛泽东选集》,第4卷,1442页,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国情价值
侨眷焦治稼:“古渡诗人”的家国情
悠悠游子心 深深家国情——一个普通海外留学生的成长
家国情?家国梦
家国情 诗词魂
漫画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