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尔街日报》8月31日文章,原题:个人隐私问题困扰中国日前,一起电话诈骗案引发的全国怒火正烧向对隐私的松散保护。警方已抓获嫌犯,但尚未透露嫌犯如何获得受骗女孩的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号码甚至知道她需要助学金。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民众对该悲剧持续关注,是因为许多人都曾遭遇过类似骗局。
科技已使窃贼们获得新作案工具。安全专家和律师表示,在历来不重视隐私的中国社会,海量个人数据遭窃案如今正令个人信息保护成为一项严峻挑战。中国互联网协会的全国调查发现,去年76%的用户曾收到过“中奖”诈骗信息。55%的人接到过冒充公安或其他政府部门的诈骗电话,约1/3去年接到类似电话、短信或电邮后钱财受损。
对此类骗局为何如此猖獗的问题,最新调查发现,55%的人说这是因为收集个人信息的机构没采取保护措施,36%的人埋怨警方未能有效打击诈骗。专家表示,在中国,有关隐私保护的意识正逐渐提高。人们对隐私被侵犯的后果也越来越愤慨。
过去一年来,中国政府已加强打击互联网诈骗并在全国开展针对盗窃个人数据的专项行动。中伦律师事务所上海办事处合伙人舒扬(音)说,与美国一样,中国亦无统一的国家隐私法,但中国已制定与保护个人数据有关的40项法规。不过,安全和法律专家认为,关键问题在于缺乏执行。大多数商家和机构不会多花钱保护个人信息。早在2013年,中国的公检法机关就将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称为“庞大地下产业”。但遭到起诉并被宣判有罪的比例微不足道。舒扬认为,短暂刑期和小额罚款很难起到威慑作用。▲
(作者LiYu⁃an,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