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社强 杨 涛 刘喜东 曹双成
(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榆林 719000)
毛乌素沙地班克松引种育苗及造林技术研究*
史社强杨涛刘喜东曹双成
(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榆林719000)
以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为试验区,应用营养袋育苗和抗旱造林配套技术进行斑克松不同造林密度、不同苗龄、不同整地方式造林试验的结果表明:营养袋平均出苗率达82.5%,造林密度对斑克松造林成活率几乎没有影响;机械带状整地成活率较高,适用于斑克松造林;4年生营养袋的造林成活率比3年生的高。
毛乌素沙地;斑克松;引种;育苗;造林技术
班克松(Pinus banksiana),又称北美短叶松,常绿乔木,是美洲松树中分布最北的一种,其自然分布范围为(41°41′~64°40′N,60°06′~127°30′E)。该树种具有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瘠薄、早期速生等特性,适用于防沙治沙及荒山绿化。成熟林一般高度为18~24 m,树干稍弯曲,树冠呈不规则展开。为了丰富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造林、用材树种资源,改善人工造林的树种结构组成,提高木材蓄积量,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所从辽宁省章古台引进班克松优良种源,于2009年在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红石峡实验林场进行育苗试验和班克松造林技术研究,以期为斑克松在同类地区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引种试验区位于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红石峡实验林场,该区域属明显的半干旱草原气候,光热条件较好,年平均气温7.9~8.6℃,≥10℃积温为3 217.6℃。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32.7℃,无霜期134~169天,年平均降雨量400 mm左右,多集中于7、8、9月,冬春季多风,年平均风速4.5 m/s,年大风日数15~30天,对春季播种及幼苗生长危害较大。土壤为风沙土,肥力差,土壤表层腐植质含量低于1%,结构疏松,渗透力强,地下水位低,土壤pH值6.5~7.0,养分极易流失。
2.1试验材料
采用斑克松种子(引自辽宁省章古台)育苗和3年生、4年生营养袋苗进行造林试验。
2.2斑克松种子育苗技术
2.2.1种子处理
种子消毒将沙藏处理的种子取出,置于0.3~0.5%高锰酸钾溶液中浸种2~3 h,取出后用清水洗净,同时去除漂浮在水表面的不饱满种子,捞出种子后准备催芽。
种子催芽将消毒好的种子,按种子与湿沙(手握沙团不滴水,手松沙即散最佳)体积比1∶2的比例混拌均匀,保持含水量为饱和持水量的60%,放在催芽池内催芽,每天翻动 1~2次,种子裂嘴率达30%~40%时,即可播种。
2.2.2作床及营养土配置
为了保证育苗苗木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班克松一般采用营养袋育苗,具体分以下步骤:
作床先对所选圃地进行彻底清理,清除前茬作物遗留下的秸秆、根茬以及杂草杂物,清理后将苗圃地整平。采用低苗床育苗,苗床长一般为15 m左右,床宽1.2 m,苗床深18~20 cm,做到床面平整,床间留50~60 cm的步道。
配置营养土用新黄绵土作为基质,按1 m3的黄绵土加硫酸亚铁5 kg、磷肥(过磷酸钙)10 kg、锌硫磷0.5 kg、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1 kg的比例配制成营养土,充分搅拌均匀过筛后集中堆放,待装袋。
装袋将营养土装入规格为9 cm×18 cm的营养袋后紧实平整地摆在已做好的苗床上。当摆满一床时,用细沙土将营养袋之间的空隙填平。播种前3天采用小水漫灌灌足底水,并在灌溉水中均匀施入剂量为0.65 kg/亩的广谱杀菌剂,如代森锰锌粉剂、甲基托布津等进行土壤消毒。
2.2.3播种时间及播种量
播种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用点播。播种量视种子发芽率而定,一般为5~6 kg/亩,每亩15万袋,每袋播种3~4粒,种子品质较差的可播5~6粒。播种时将种子连同细沙一起均匀地撒入畦面,播种深度0.5 cm左右,播后用干净细沙覆盖(一般选沙地深层的沙)床面打平,播后及时洒水或小水漫灌,7~10天后种子即可发芽。
2.2.4苗期管理
出苗期间,随时注意观察,做好田间管护工作。
注意及时洒水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播种后每天用细眼喷壶喷水1~2次,以保持床面湿润,6~8天开始陆续出苗,25~30天出苗整齐。出苗后除草2~3次,喷洒波尔多液防治病害。
防止鸟害班克松子叶带种壳出土,出土8~9天种壳才开始脱落,这期间鸟类最爱啄食,现多采用遮阳网或纱布覆盖防治鸟鼠的危害,待种壳脱落后及时撤除遮阳网或纱布。
防止立枯病的发生苗出齐后,及时喷洒1~3%硫酸亚铁溶液进行幼苗的床面消毒,喷后半小时用清水洗苗。防止长期用一种药,使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故可采用敌克松、多菌灵、菌毒清、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农药,根据病情及使用说明每隔5~7天交替喷洒一次,直到无苗木发病为止。为了更好对土壤进行消毒和改善土壤酸碱度,每20~25天结合灌溉根灌1%硫酸亚铁溶液1次。虫害主要有地老虎和金龟子,可用麸皮拌锌硫磷撒施防治。
2.3班克松造林技术
2.3.1造林地选择及整地
造林地选择本试验造林地选择在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红石峡实验林场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裸露部位搭设障蔽,防止风蚀,随整随栽。
造林整地采取带状或小块状整地,也可在种植穴局部整地。带状整地宽 2.5 m,带间距6 m,走向与沙丘链尽量平行。小块状整地规格2.0m×2.0m,穴状整地规格50cm×50m×40cm。
2.3.2苗木调集
造林所需苗木以当地培育的营养袋苗为主。在当地苗木缺少的情况下,按照先近后远的原则调集所需苗木。所调集苗木都要进行严格的苗木检验检疫,防止将有害病虫和检疫对象带入造林区。
2.3.3造林时间选择
本试验选择在春季(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造林。
2.3.4班克松促活实用技术
套笼防护技术小苗(3年生)栽后应及时采取套笼措施,以减少蒸发,并防止鼠兔危害。采用柳条编笼,笼型呈上小下大喇叭形,上下口径分别为30 cm和50 cm,高60 cm。
促活技术在坑内撒入5~10 g保水剂,并浇足底水。
客土造林沙地造林时,采用客土栽植,在栽植穴适量换入黄绵土,以提高蓄水保墒能力,改善栽植穴土壤理化性状,达到提高造林成效的目的。
促进生枝容器苗栽植时,切记去掉根部的容器袋,去袋时尽量不要弄散根部土块,防止根部受伤和失水。
2.4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成活率调查在苗木栽植后第2年,成活稳定后进行。调查保存率在栽植3年后进行。
成活率调查随机抽取不同立地类型的班克松造林地块,进行成活株数调查,重复3次。
保存率调查随机选取不同立地类型的班克松造林地块,调查保存完好的苗木。
生长量调查主要调查因子有:苗木高生长和粗生长。在班克松造林地块,按立地类型分别随机选取30~50株样株,固定观察,连续3年观察并记录年生长量,进行统计分析。
3.1使用斑克松育苗技术的出苗率调查
对抽取的100个营养袋出苗样本的调查得知,营养袋出苗率最低达到60%,平均出苗率为82.5%,其结果符合试验预期,故斑克松完全适应在榆林沙区大田繁育。
3.2不同栽植密度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由班克松不同造林密度成活率(表1)可以看出:株行距5 m×6 m与株行距4 m×5 m栽植的班克松,其成活率分别为88.3%和91.1%,由于苗木均为3年生营养袋班克松,而且造林地立地类型相同,其成活率相差无几,说明栽植密度对斑克松造林成活率几乎没有影响。
表1 班克松不同造林密度成活率
3.3不同整地方式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从采用不同整地方式造林成活率(表2)可以看出:采用不同整地方式,班克松造林成活率有所差异。机械带状整地清除原有植被面积较大,增加了造林苗木吸收营养面积,减少了周边杂草与其对水分的竞争,但此种方法造林成本较大,适宜在劳力资源紧缺的地方实施。人工局部整地范围一般在苗木周边1 m2内,在造林初期便于操作,但在后期杂草与苗木水分竞争强烈,对苗木生长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表2 采用不同整地方式造林成活率
3.4不同苗龄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由班克松不同苗龄造林成活率(表3)可以看出:4年生营养袋班克松苗比3年生的造林成活率高,而且其生长量也优于3年生苗,4年生营养袋苗高生长18.6 cm明显高于3年生的。其主要原因是4年生营养袋班克松苗大根壮,抗逆性强。
表3 班克松不同苗龄造林成活率
4.1斑克松在榆林沙区红石峡实验林场进行苗木繁育,通过对抽取的100个营养袋出苗样本调查得知,平均出苗率为82.5%,完全符合苗木繁育试验预期,故斑克松完全适应在榆林沙区大田繁育。
4.2两种不同种植密度(株行距5 m×6 m、4 m× 5 m)的班克松造林成活率分别为88.3%和91.1%,说明栽植密度对斑克松造林成活率几乎没有影响,而且均符合榆林沙区针叶树造林的实际。
4.3机械带状整地斑克松造林成活率优于人工局部整地,因此,机械带状整地更适合于斑克松造林。
4.44年生营养袋苗造林成活率明显由于3年生营养袋苗。因此,斑克松适宜采用4年生营养袋苗。
4.5研究结果表明,斑克松是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又一优良造林针叶树种,适宜大面积推广。
[1]郭元涛,董健,季长龙,等.班克松生长量与气候因素的关联分析[J].辽宁林业科技,2005(3):29,59.
[2]王桂霞,李景涛,郭建军,等.班克松播种育苗试验[J].育苗技术,2003(3):23-24.
[3]龚月桦,周永学,樊军锋,等.美国黄松、班克松和油松的抗寒性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8):1389-1392.
[4]王继志,陈晓波,刘喜仁,等.吉林省班克松种源选择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153-161.
[5]王继志.班克松地理种源试验初报[J].吉林林业科技,1994 (4):27~30.
[6]张立功.班克松种源试验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7,25(1):19~21.
[7]尤文忠,董健,陆爱君,等.辽宁省引种班克松的种源选择[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34(1):9-11.
[8]林国英,兴成彬,金春香,等.北美班克松的引种与选优,林业科科技,2006,31(5):6-7.
第1作者简介:史社强(1964-),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以及沙区针叶树培育技术研究。
(责任编辑:李丹)
S791.242,S723.1+32,S725.7
C
1001-9499(2016)04-0017-03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K01-19);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2015]03)
201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