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福生 朱许强
(宁夏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宁夏 固原 756000)
教师专业发展
城乡初中教师教学能力差异性研究
郝福生朱许强
(宁夏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宁夏 固原 756000)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依据中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基本理论,编制初中教师教学能力测试卷,应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县城和乡镇初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在理论应用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反思和研究能力七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师资配置的对策和建议,为在城乡学校间均衡配置师资,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提供参考。
城乡;教师;初级中学;教学能力;差异性
美国学者马里斯·特雷莎·西尼斯卡尔科在《世界教师队伍统计概览》中讲到:“教师是促进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硬件资源都不能替代的。”[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也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这些观点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因此,在县域内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在县城和乡村学校均衡配置师资。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因城乡间政治、经济和文化存在的巨大差距,致使县城和乡村教师在生活待遇、专业发展和职称评定等职业内在吸引力存在着区别,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单向流入县城,导致城乡间师资配置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师资资源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力上。因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教师专业综合素质组成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教育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城乡教师教学能力的差距是影响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真正因素。对城乡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可探索城乡师资配置质量失衡的根本原因,是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一体化配置师资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1.研究工具
本文主要的测量工具是调查问卷,问卷第一部分是初中教师的背景变量,包括职称、学历、教龄、年龄等4个基本变量。第二部分是教师教学行为自我测试题项,根据林崇德、申继亮和王沛等学者的研究成果[2-4],本文将普通初级中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分为7个维度:理论应用能力(维度1)、教学认知能力(维度2)、教学设计能力(维度3)、教学操作能力(维度4)、教学监控能力(维度5)、教学评价能力(维度6)以及教学反思和研究能力(维度7)等。每个维度设置5个测试指标,共设计35个测试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量表编制问卷,对初级中学教师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以自我评价的方式来反映教师教学能力状况。第三部分是开放题目,以期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更全面地调查。
调查问卷编制完成后,在某样本学校中进行了预调查,根据克朗巴赫公式计算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得到各维度的信度在0.80左右(详见表1);
表1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折半信度用斯皮尔曼-布朗公式计算得到0.894>0.85,表明问卷可用于测量初级中学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本文采用的调查问卷在编制中、预调查后的修改过程中,邀请了国内两所高校富有研究经验的5名教师予以指导,并提出了修改意见,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2.研究对象
首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在宁夏5个地级市、23个县(区)中,每个地级市随机抽取1个县(区),每个县(区)分别抽取1个县城、1个交通便利乡镇、1个偏远乡镇,共15所初中。在每所初级中学里,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抽签方法,共抽取300名教师作为研究样本。发放测试卷300份,回收283份,回收率为94.3%,其中有效问卷272份,有效率为90.7%。有效样本中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1人、本科学历教师256人、专科学历教师15人;县城初中教师抽取118人,占有效样本比例的43.4%;乡镇学校抽取教师154人,占56.6%。研究样本的年龄、教龄和职称分布详细状况见表2。从表2中看出,样本在年龄、教龄和职称等变量上分布恰当,选取的样本能够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
表2 研究样本分布状况
1.城乡初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总体分布状况
把每位研究对象教学能力测试卷中35个指标的总得分计算平均值换算成5分制,并把研究对象的教学能力按得分划分为四个等级:0.00~3.00 分为“不足”,3.01~3.50 分为“一般”,3.51~4.25为“良好”, 4.26~5.00分为“优秀”,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
根据统计结果,县城初中教师教学能力平均得分M=3.78,标准差为SD=0.36;乡镇初中教师教学能力平均得分M= 3.45,标准差SD=0.52。由此可知,县城初中教师教学能力平均得分高于乡镇教师的平均得分,县城教师的教学能力平均达到良好水平,乡镇教师的教学能力平均达到一般水平,乡镇教师教学能力得分的离散程度高于县城教师。研究样本教学能力四个等级的分布状况见表3。从表3中看出,县城初中教师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师比例高于乡镇6.3个百分点、良好高21.0个百分点;教学能力一般的比例乡镇高于县城17.45个百分点、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比例乡镇高于县城20.0个百分点。
表3 教学能力总体分布状况
图1 城乡教师教学能力分维度得分对比
把教学能力分维度的得分情况做统计分析得到表4,用Excel做统计图得图1。从图1中知道,县城初中教师在教学能力七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乡镇初中教师的得分,而乡镇初中教师在教学能力各维度上得分的离散程度又均高于县城初中的教师。从折线图中看出,城乡初中教师教学能力各维度得分的分布形态图线基本相同。
从表4的统计结果知道:县城初中教师教学能力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教学认知能力(M=3.90)、教学监控能力(M=3.89)、教学操作能力(M=3.88)、教学设计能力(M=3.81)、教学评价能力(M=3.78)、理论应用能力(M=3.75)、教学反思和研究能力(M=3.34);而乡镇初中教师各维度的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为:教学操作能力(M=3.59)、教学设计能力(M=3.55)、教学认知能力(M=3.52)、教学监控能力(M=3.46)、理论应用能力(M=3.42)、教学评价能力(M=3.37)、教学反思和研究能力(M=3.05)。
表4 教学能力分维度得分的分布状况
2.城乡初中教师教学能力差异状况
把县城与乡镇初中的教师作为两个独立样本,做出教学能力平均值的T检验,检验结果为:T=4.454,P=0.00<0.01,说明城乡初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根据县城和乡镇教师教学能力各维度得分的平均值,做各维度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5。
表5 教学能力分维度差异显著性检验
根据两个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知道,城乡初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各维度上的差异状况为:理论应用能力(维度1)P=0.000<0.01,两者差异非常显著;教学认知能力(维度2)P=0.000<0.01,两者差异非常显著;教学设计能力(维度3)P=0.002<0.01,两者差异非常显著;教学操作能力(维度4)P=0.001<0.01,两者差异非常显著;教学监控能力(维度5)P=0.001<0.01,两者差异非常显著;教学评价能力(维度6)P=0.000<0.01,两者差异非常显著;教学反思和研究能力(维度7)P=0.017<0.05,两者之间差异显著。
3.城乡初中教师教学能力差异显著的成因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可以知道,使城乡初级中学教师教学能力产生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1) 教师单向无序向上流动造成教学能力差异显著。在实地调研中课题组了解到,因城乡教师在职业内部存在着层级结构,导致教师流动大多是由乡镇初级中学流向县城初级中学,鲜有从县城初级中学向乡镇初级中学流动的现象。乡镇优秀的教师“单向向上”流入县城,增大了城乡教师教学能力的差距。
(2) 教师补充渠道不合理造成教学能力差异显著。在样本学校,县城初中教师补充是通过选拔乡镇优秀教师得以实现,而乡镇初中是通过“特岗”考试,招收新毕业的大学生来补充的。因此就造成统计表2中的结果:乡镇学校30岁以下教师比例为35.0%、县城学校为23.7%;教龄5年以下乡镇学校为31.2%、县城学校为15.3%。并且乡镇学校补充的“特岗”教师来源复杂。例如,课题组在某乡初中调查到,2014年该校补充“特岗”教师4名,其中2名是非师范专业的“三本”毕业生,在当教师前,没有经过任何教学技能的培训。这些数据都显示出,在乡镇初级中学,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教师分布居多,使得城乡教师之间教学能力形成显著差距。
(3) 城乡教师在职培训之间的差别造成教学能力差异显著。从调查问卷中反映出,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国培”项目,区、市和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也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并强化乡镇教师的培训。但因县城初级中学参加外出培训的机会多,培训层级高,并有良好的教学文化氛围,配合以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使教师的在职培训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乡镇学校的教师没有上述优势,参加的多是国家级网络培训,培训效果差,使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城乡教师的教学能力差距增大。
(4) 城乡学校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不同造成教学能力差异显著。从表2的统计数据中看到,在县城初级中学,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占13.6%,而乡镇学校仅为6.5%,说明县城学校教师职称晋升的空间要大于乡镇学校。再加之乡镇学校的优质生源被层层选拔,进了县城等重点学校,使乡镇学校的教师不能做到“教”“学”相促共进,教学成就感减弱,职业倦怠感强烈,教师仅凭多年形成的行为“惯性”教学。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乡镇教师不思专业发展,增大了城乡教师教学能力的差距。
(5) 城乡学校教师评价体系不同造成教学能力差异显著。县城因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学生家长、社会各阶层都广泛关注学校教育,家长和社群形成了无形的社会评价和舆论监督氛围,学校完善了以教学质量为主的教师评价体系,教师的评优评先、晋职晋级都与个人的教学质量紧密相连,迫使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能力。但在乡镇,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乡村教育出现“颓废”的态势。留在乡镇学校上学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庭,是社会最弱势的群体,对待学校教育,他们不能像县城一样,构成有力的评价和监督力量,乡镇初中的教师没有像县城初中教师那样的专业发展“催化剂”,这也是他们与城乡教师教学能力有差距的主要因素。
1.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得到:第一,县城初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明显高于乡镇初中的教师,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教学能力各维度上,县城初中教师的得分均高于乡镇教师的得分,各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第二,在教学能力各维度上,城乡教师的得分分布都比较均衡,但在教学反思和研究能力维度上,城乡教师的得分都比较低。第三,县城和乡镇初中教师教学能力各维度得分的分布形态曲线基本相同,表明城乡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也是相同的,没有显著的差异性。
2.对策建议
(1) 加快推进城乡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建设。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县城和乡镇初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形成显著性差异,是因为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城乡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距,使县城和乡镇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没有享受到相同的硬件和软件、物质和文化资源。因此,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必须同城乡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同步进行,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基础上,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够为县城和乡镇教师提供相同的职业待遇、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这是缩小城乡教师教学能力差距的基本物质保障。
(2)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师资配置体制。“我国当前出现的种种教育不平等是由制度的不平等造成的,而这种制度性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公。”[5]为消除县城和乡镇教师教学能力间的差距,在城乡间均衡配置师资,实现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首先,依据“科师比、班师比、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等指标,考虑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制定统一的师资配置标准,为城乡学校均衡配置师资;其次,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流动机制,使义务教育系统内的全体教师以及优质师资在城乡间合理流动,通过流动激发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再次,依法治理师资配置机制和过程,消除“非制度”因素的影响,以公平的师资配置制度,让教师能舒心、安心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是缩小城乡教师教学能力差距的政策保障。
(3) 构建多元开放的一体化师资培训体系。“教学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是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协同发展的结果,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形成的后天能力。”[6]面对教师职后培训低效的现状,特别是乡镇学校中的问题,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教师培训体制和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和坚实的政策保证。县级政府应指导师资培训机构,改革现有的师资培训方式和方法,积极与师范院校、教育科研机构、教研室和初级中学联合,构建多元开放的一体化师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和不同能力层次的教师,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设置培训课程体系,采取理论培训、观摩教学、案例研讨和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指导初级中学完善校本研修制度,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研讨和反思等活动,深入一定的教学情景进行体验、学习、交流、反思和感悟,是提高初级中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途径。
(4)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和监控评价体系。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缩小城乡师资质量差距的应然路径,因教师是义务教育事业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需要投资才能形成”,因此,充足的资金和完善的制度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保障。从政府层面上讲,要加大教师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师的社会待遇,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待遇,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使乡村教师能够安于从教、善于钻研、乐于提高。通过激励措施,引导优秀教师进入乡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城乡教师良性流动,是缩小城乡教师教学能力差距的必然途径。从学校层面,应建立积极的教学组织文化,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教师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将教育教学研究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体系,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和研究,使教师能够持有积极主动发展专业的意愿和态度,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反思者,在学习交流、经验总结和反思研究过程中发展教学能力。
[1] 马里斯· 特雷莎· 西尼斯卡尔科.世界教师队伍统计概览 [M].丰继平,郝丽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2] 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64-71.
[3] 王沛,关文军,王阳.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 .课程·教材·教法,2010(6):92-96.
[4] 任训学.中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报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9-103.
[5]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91-92.
[6] 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21-22.
[责任编辑:陈学涛]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8.027
2016-03-08
宁夏回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规划项目(14NXJB02);宁夏回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规划项目(15NXJB02)。
郝福生(1965-),男,山东潍坊人,硕士,教授;朱许强(1979-),男,甘肃陇西人,硕士,副教授。
G465
A
1002-1477(2016)08-0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