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探索中的风光大片

2016-09-01 13:00张焰
大众摄影 2016年9期
关键词:弱光滤镜风光

张焰

我是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一名教授,专业是人工智能。正式拍摄风光,是从2009年开始的。和澳大利亚大多数初涉摄影的人一样,我也是从拍摄悉尼的海开始,因为悉尼有着世界上最美丽的海滩和海岸线。

2011年,我参加了一个由澳洲摄影师组织的新西兰摄影团。那次摄影经历让我大大地开阔了眼界和摄影思路。之后,我开始到更多的地方去拍摄。

在拍摄风光的过程中,有两位摄影师兼探索家对我影响很大。一个是澳大利亚的Peter Dombrovskis(1945 – 1996),他是澳大利亚现代风光摄影的先驱,一生都专注于澳洲塔斯马尼亚州的自然风光摄影和地理探索。他那看似不加修饰却非常震撼真实的风光照片给了我极大的灵感,也从此奠定了我将风光摄影和自然探索相结合的摄影之路。美国摄影师兼探险家Galen Rowell (1940 – 2002) ,是另一个对我摄影有较大影响的人。我现在致力于新西兰高山摄影也多是看了他的书籍和摄影作品后所产生的初始动力。他的探险经历以及一套完整的摄影理念和方法至今让我受益匪浅。

国内外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

近些年,我在国内、国外都拍摄过风光,但无论在哪里拍摄,我所遵从的拍摄理念和方法其实都是一样的。不过由于国内外的地理环境差异比较大,特别是天气的差异,也就造成了国内拍出的风光片和国外拍出的看似差别较大, 比如色彩方面,但是,如果我们比较国内和国外的众多风光摄影师的作品,的确会发现两者在审美方式和拍摄手法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可能追溯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上来。

从审美上讲,国内摄影师非常注重整体画面和气氛,对表现出场景之恢宏壮观尤为重视。在国外方面,比较关注细节,很多时候,即使是在拍摄大场景时,也多有考虑选择适当的前景作为整个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审美差异部分源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我们中国文化中比较讲究天人合一,模糊抽象,而西方文化中则注重个体和细节。

另外,从历史上看,在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艺术中,追求真实和个性,将自然现象的物理原则和艺术家的审美视角相结合,是其重要的创作手段。在这样的方法学指导下,对色彩和光影的作用自然要求极为精细。一幅绘画作品通常有着鲜明的色彩对比和光线透视效果,反映出艺术家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知的美学表达方式。这样的审美原则也直接影响了包括摄影在内的西方现代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所以,国外风光摄影对光影和色彩的注重和追求有着它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与其他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在摄影上,没有对与错的审美观念,多元化只会使摄影变得丰富多彩。在具体的拍摄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拍摄方法和技术。在我个人的摄影历程中,受西方这种强调色彩和光影的审美思维比较大。但是,随着摄影实践的深入,我现在认为只有形成自己的审美视角才能给作品赋予长久的生命力,而这往往是现在众多风光摄影师所忽视的。

滤镜在拍摄中的应用

在拍摄手法上,我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到2010年左右,国外的风光摄影师广泛地用到了各种滤镜技术,如ND镜、渐变镜、偏振镜等,这算是现代风光摄影一个重要的技术进步。在我的印象中,滤镜技术的应用在国内风光摄影师中似乎不是非常普遍。这样从拍摄的效果上看,国外的风光摄影作品一般更细腻地表现了光影的平衡。

不过,现在国内外拍摄手法上的这一差异正在缩小。由于近几年来数码相机在动态宽容度上的大幅度提升,以及以Photoshop为代表的图片后期处理软件的功能增强,很多情形下的光影平衡都可以通过后期来达到,这样使用滤镜来拍摄风光的摄影师近年来渐渐减少。

就我自己来说,目前我依然在风光摄影中经常使用滤镜,一方面是因为个人的拍摄习惯,同时在一些特定情形下,使用滤镜拍摄出的效果仍然是后期处理难以替代的。另一方面,目前国际上主要的专业摄影比赛,对参赛作品的后期都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排斥过度的后期。因此,如果要拍摄出一幅参赛的佳作,滤镜的使用常常成为必须的了。

细腻而复杂的弱光拍摄

在我近期的风光摄影中,我对表现特定场景下的夜空和昼夜交替特别有兴趣,因为夜空下或昼夜交替过程中的色彩光影有着神秘和超现实的气氛。但是由于这些都必须是在弱光条件下拍摄,要把这样的氛围真实而又艺术地表现出来,非常具有挑战性。特别是昼夜交替的过程,远比我们通常理解的日出日落要复杂细腻得多。

为了把弱光下的色彩和光影变化准确地表现出来,除了要掌握通常题材所需要的常规技术外,还要懂得如何利用自然暗光来拍摄天空和地面(前景)。由于天空和前景的巨大光差,两者一般需要以不同的参数分别曝光。不过在特殊情形下,一次曝光也能获得完美的效果。比如,在全月之夜,当月亮从相机的后上方照射过来时,一次曝光可能就行了,“新西兰塔纳瑞卡火山”这幅照片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拍摄的。只有对弱光下的整个画面的所有部分有了较为准确的曝光,才可以充分地将画面的色彩表现出来。

尽量“复原”拍摄现场

目前,不少西方摄影师,也包括一些海外华人和国内摄影师,有一种倾向是通过后期追求作品的超乎自然的色彩和光影效果,以迎合当下大众流行的视觉口味。这和我前面说到的西方摄影艺术中对色彩光影的表现原则不是一回事,不应该混淆二者的本质区别。我个人认为,在现代风光摄影中,虽然摄影师必须通过必要的后期来完成自己对一幅作品的诠释,但是保持最后作品符合当时拍摄现场的基本真实性是摄影与影像绘画的区别。比如,在国家地理等专业摄影竞赛中,要求作品的真实性(authenticity)是一个重要的标准。近年来,我看到不少风光摄影师,为了追求作品的视觉效果,通过后期置换天空、改变场景光线等手段来加强效果,这已经与我理解的自然风光摄影相去甚远了。

我认为一幅彩色风光照片,在色调上必须与拍摄现场的色调保持协调性,这是维系整幅作品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将拍摄现场的冷色调画面通过后期处理成暖色调,就完全违背了作品真实性的原则。

其次,如果有条件,在拍摄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偏振滤镜,通常可以很有效地将不同色彩的差异细腻地捕捉下来。在后期处理中,则可以通用“色彩绘画(color painting)”技术和Tony Kuyper的蒙版技术来局部强化或弱化不同色彩的对比和明暗,从而达到自己对作品最终的色彩表达。

猜你喜欢
弱光滤镜风光
“绿瓤西瓜”横空出世 是滤镜合成还是“确有其瓜”
材料作文“滤镜与生活”导写
风光新580
风光如画
风光ix5:当轿跑邂逅SUV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太阳能联栋温室耐弱光蔬菜养心菜栽培初探
渐变ND滤镜套装
各国首都风光
拔节期弱光胁迫对扬麦15麦秸营养成分和体外发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