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教学模式在理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2016-09-01 09:01贾会敏张贝贝
广州化工 2016年3期
关键词:理工科学时创新型

贾会敏,张贝贝

(许昌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创新型教学模式在理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贾会敏,张贝贝

(许昌学院, 河南许昌461000)

根据理工科专业特点及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的中心思想提出循序渐进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并讨论了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及课程的量化评价体系。在理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开创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希望此论文能为理工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的部分大学生们还存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及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使得学生在应用知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这主要是因为和目前还存在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理工科类的具体教学中,虽然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但是实际教学中,并没有真正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1]。要使大学生们在实践创新上有所突破,必须在现代高校的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中安排创新实践部分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的重要场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知识与实践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是提高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课堂[2-3]。

知为先、行为重,物为末、人为本。高校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4]。但数十年来,在理工科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其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多以验证型、演示型实验为主,这种过于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们懒于思考,而是简单的比照葫芦画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5]。而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的高校实验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不稳定性和创新型[6]。因此如何在理工科专业中确立以创新和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如何安排、建立怎样的一个对学生和教师的量化评价体系?

1 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对大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规范或样式,是对培养过程中目标、途径、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7]。随着现代社会市场化程度的增高,如何培养能够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应用型人才是当代大学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根据理工科专业特点及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的中心思想提出循序渐进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1 三阶段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1.1基本技能培养

积极引导新生, 新生入学后,使大学生尽快对本专业的学科领域、 未来发展以及职业前景有初步的认识。等到了第二至四学年时,他们已经学习了通识类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及专业平台课程之后,让学生参与到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中来,和学生一起制定一些和专业课程相关的创新实践课题,同时给学生讲解他们所从事的课题的发展前沿、产业背景及相关的理论知识[7]。这些旨在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方法、人文修养、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论基础;再加上工业见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工厂实习等课程的训练。以上这些都是材理工科专业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课题入门的培训。

1.2专项技能培养

可利用高校的实验室开设一些开放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通过建立校企联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实验实施的过程是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它使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品质,而且增强了自信心[8]。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和了解到所从事的课题都是和本专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有些又是当前企业技术研发的难点。从而有了一技之长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机遇和保障。

1.3综合能力培养

整个实验过程乃至实验结束,可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研究报告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内容包括:文献准备与背景知识,思路与技术手段的实践情况,操作环节与实验结果等。讨论后,指导教师应对每一个创新实验进行点评,主要是肯定其长处,高度地赞扬同学们的设计热情和创造能力。这些作法能唤起学生们的科研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9]。参与科研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 “潜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求知欲。将专业学习与个人的兴趣爱好、 发展结合起来,用新知识武装自己,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2 课堂理论教学

理工科院系可以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开放平台创新与实践课程,上课时间相同但每个老师将自己指导的学生为作为一个小班进行理论教学,按每年级指导3~4名学生来计算,每个老师应该每年指导12~15人左右。理论课教学安排在每学年第一学期1~8周,主要讲述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所用仪器的基本原理知识。每周2个学时,每学年16学时。每个指导老师一学年可以获得16学时。教学结束可以开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3 评价体系

教务处可根据指导老师的理论课的教学大纲、教案及听课情况对教师的作出评价,也可定期抽查学生的实验研究报告情况。对学生的评价可根据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出勤率、实验结果及研究报告进行,合格的同学每学年可拿到2个学分,三个学年总共是6个学分。如果学生能发表学术论文(学生署名在前两名),则每发表一篇CN期刊论文给指导老师按每学期5学时计算工作量、核心期刊论文按每学期10学时计算工作量、SCI期刊论文按每学期18学时计算工作量,学生分别得到0.5、1.0、2.0分创新学分;如果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前两发明人),则每一项按每学期18学时计算工作量,学生得到2.0分创新学分。

4 结 语

在现代大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理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开创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普及创新型教学模式,才能够让高校真正成为孕育创新人才的土壤和摇篮。

[1]宋娟. 寓学于行的创新实践课程设计 [J].中国高校科技, 2012, (01-02):105-106.

[2]吴金星, 王晓, 王保东, 等. 教师科研项目是强化实践教学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 [J]. 大学教育, 2014 (1): 97-100.

[3]张锐波. 基于创新开放平台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32(7): 198-201.

[4]朱媛媛, 陈智慧, 曲婕. 新能源材料专业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2(2): 157.

[5]史忠丰, 李家明, 尹艳镇等. 高分子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 钦州学院学报, 2012, 27(7): 45-47.

[6]肖晓萍, 余涛, 廖青, 等. 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10(2): 64-67.

[7]董社英.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5(2): 91-93.

[8]高远浩, 郑直, 贾晓红, 等. 大学生化学创新实验实施程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8): 30.

[9]何伟伟, 桑君, 贾会敏. 浅谈《创新与实践》课程开设的必要性[J], 广州化工, 2011, 39(24): 170-171.

The Innovation Teaching Mode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Hui-min,ZHANGBei-bei

(Xuchang University, Henan Xuchang 461000, China)

Base on the feature of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the main idea of innovation practice oriented, the gradual three-stag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was proposed. In addition,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innovation practice oriented teaching model and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curriculum were discussed. I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students, the use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is imperative. This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teaching, but also can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nd ability theory.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innovation; practice; teaching mode; evaluation system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No: 2014SJGLXD64);许昌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No:02013004 和02015064)。

贾会敏(1982-),女,讲师,主要从事异质结光电薄膜材料的制备及器件研究。

G642.0

G

1001-9677(2016)03-0150-02

猜你喜欢
理工科学时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