颉 渊,孜比布拉·司马义,3*,郑 丽,帕孜丽娅木·木力提江
(1.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2.新疆大学智慧城市与环境建模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3.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文化与经济协同演化发展模式对比分析
——以吐鲁番地区与和田地区为例
颉渊1,2,孜比布拉·司马义1,2,3*,郑丽1,2,帕孜丽娅木·木力提江1,2
(1.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2.新疆大学智慧城市与环境建模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46;3.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运用文化与经济协同演化模型,以协调度、发展度的耦合指标即协调发展度表征协同演化的过程与结果,对吐鲁番与和田地区的协同演化类型进行判定,进而对比分析两个地区在不同的协同演化作用下形成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2004—2013年,吐鲁番地区的协调发展度为0.426 3~0.497 1,增速较缓;和田地区为0.478 9~0.622 0,增速较快,末期值和增速皆高于吐鲁番地区.判定吐鲁番与和田地区主要处于协同演化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尚未进入高级阶段.文化和经济是交互耦合的关系,从协同演化亚型可知,文化与经济在非均衡状态下形成发展张力,并实现互通和联动;区域发展演化是一个多因子、多层次的复杂过程.
文化与经济;协同演化;发展模式;耦合
新制度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认为文化观念、宗教传统等文化要素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相关性[1].协同演化理论来源于协同学[2-4],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5].协同学创始人哈肯认为协同的目的就是系统整体的同一性、结构的稳定性、进化的有序性和功能的最优化[6].在文化与经济协同演化方面,廖重斌将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度分为静态协调发展度和动态协调发展度,分别反映协同演化的过程与方向[7];李建德等认为文化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并与经济协同演化[8];渠爱雪等认为区域发展模式是文化与经济协同演化的结果,通过文化与经济模式的耦合和互动,形成更高层次的区域发展模式[9-11].
立足于新疆南疆地区文化和经济差异性,构建一个区域发展模式对比分析框架,以适应区域的协调发展,这既是了文化发展的要求[12],也是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的需求[13].文中基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分析二者的协同演化现象和过程,并对吐鲁番和和田两个地区的发展模式进行对比,以探索更加有利的地区发展模式和道路.
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的东北部,是中国内地连接新疆、中亚及沟通新疆南北疆地区的交通枢纽,面积约7.004 9万km2,人口64万人,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0%.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处于昆仑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整体不佳,总面积约24.78万km2,人口215万人,其中维吾尔族约占96%.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下,吐鲁番地区与和田地区在文化上和经济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文化相似性上,吐鲁番与和田地区同属我国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相似的地区文化特征[14].在文化差异性上,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不同,吐鲁番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较多,形成较为开放的文化发展特征;而和田地区外来文化因素进入较少,在文化发展上开放程度不够.在经济的相似性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吐鲁番与和田地区都占重要地位,但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待提高[15],近年来南疆内部区域经济差异水平不断扩大,吐鲁番与和田地区均处于经济发展的边缘核心区[16].在经济的差异性上,南疆内部的经济差异较为显著[17],在空间格局上人口、经济重心的转移使和田地区等地逐渐成为贫困人口集聚区[18],而吐鲁番地区受有利的交通等区位条件和开放型经济影响,经济社会的进步相对较快.
文中数据来源于新疆自治区统计局和各地州政府网公布的2005—2014年《新疆统计年鉴》、2004—2013年《吐鲁番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3年《和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整合协同演化相关理论,运用文化经济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测度文化与经济协同演化的状态和过程.演化的状态用协调度来表示,并反映文化与经济各要素的协调状况;演化的结果用发展度来表示,并反映文化与经济各要素的发展状况;协调发展度表示协调度和发展度的耦合情况,表示协同演化的过程与最终结果.最后,从文化与经济协同演化的角度出发,根据地区发展过程和现状,对比分析地区发展模式[11].
2.1数据标准化
选取的各个指标的含义和单位不同,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10]2188:
(1)
正指标是数值越大越好,逆指标则反之.所选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用λmax和λmin表示.
2.2文化与经济发展指数的计算
分别计算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指数f(x),g(y)[10]2189:
(2)
(3)
其中ai,bj分别为反映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指标的权重.权重运用变异系数法求得,且
2.3文化经济协调发展度的计算
协调发展度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协同演化的结果,其意义是f(x)与g(y)的离差越小越好,故计算公式为[10]2189
(4)
(5)
(6)
其中,D为协调发展度;C为协调度;T为发展度;α和β为权数.为同等看待文化与经济发展的
重要性,把α和β设定为0.5.
2.4协同演化类型的确定
依据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在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1],确定协同演化类型的评判标准(表1).
3.1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指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11],考虑到消费对地区经济的重要作用,以人均社会消费额为指标,来评判地区的消费意识.选取文化替代性指标和经济指标时遵循了科学性、代表性、综合性、特殊性等原则,将目标层分为文化发展指标和经济发展指标2大类,准则层分别从效率意识、开放意识、保守意识、工商意识、消费意识来反映地区文化的发展程度,以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增速来反映经济发展程度(表2).
表1 协同演化的类型与评判标准
表2 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2数据处理
考虑到数据的可行性和可获取性,选取2004—2013年10年的数据,根据(1)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2)式和(3)式计算文化发展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根据(5)式和(6)式计算协调度和发展度;最后,根据(4)式计算协调发展度(表3-5).
从表4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文化发展指数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且增长迅速;和田地区文化发展指数也呈现着递增的态势,但2013年吐鲁番地区远高于和田地区.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指数呈现出“V”字形特征,经历了高—低—高的演化过程;和田地区经济发展指数由低到高,逐年增加.2009年,受到7.5暴力恐怖事件的影响,两地的文化、经济发展指数都有所下降,其中,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指数大幅下跌.
表3 吐鲁番地区与和田地区数据标准化及权重
表4 文化发展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计算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的协调度逐年总体降低,降幅较大;和田地区协调度比较平稳,波动不大,且末期值高于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地区的发展度总体逐年增大,增速较快;和田地区的发展度也总体增大,但增速较缓,且末期值和增速小于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地区的协调发展度稳中有进,增速较缓;和田地区的协调发展度基本逐年递增,增速较快,且末期值和增速皆高于吐鲁番地区.同样,受暴力恐怖事件的影响,2009—2010年两地的3个值都出现了波动,吐鲁番地区相对明显.
表5 协调度、发展度、协调发展度计算结果
4.3协同演化类型的判定
根据文化与经济协同演化的分类与判定方法,对照表1和表4,对吐鲁番地区、和田地区文化与经济协同演化进行阶段划分和类型判定(表6).
表6 吐鲁番、和田地区文化与经济协同演化阶段和类型的判定
从表6可以看出,在协同演化阶段方面,吐鲁番地区、和田地区主要处于协同演化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尚未进入高级阶段;吐鲁番地区以初级阶段为主,2012年开始进入中级阶段;和田地区从2008年开始进入中级阶段,且主要处于中级阶段.在协同演化大类上,两地失调缓慢发展类所占年份较多,吐鲁番地区主要是失调缓慢发展类,2012年之后为过渡类;和田地区经历了失调缓慢发展类与过渡类的变化过程,2011年形成过渡类.在协同演化亚类上,吐鲁番地区基本处于中度和轻度失调亚类,2009年是高度失调亚类;和田地区经历了从轻度失调亚类、一般协调亚类、基本协调亚类的演变过程,2013年成为基本协调亚类.在协同演化亚型上,吐鲁番地区先是经济先导型,2008年之后成为文化先导型;和田地区则经历了经济先导型、文化经济同步型、文化先导型的变化过程,2012年之后和田地区则处于文化先导型阶段.
4.1发展模式的分层比较分析
4.1.1基于演化路径的区域发展模式分析文化与经济的发展虽然分别有着各自的独立性和动因,但它们始终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文化会导致价值取向和发展思路、发展取向产生变化,而二者的交互耦合在特定的区域会形成特定的发展模式.
吐鲁番地区自古处于中西交流的交通咽喉,文化交流广泛,既继承和发扬了本地区优秀的文化传统,又引进和吸收了内地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基本上形成了重视发展、开放进取、广泛交流的发展观念.和田地区自古是丝绸之路重镇,但在地区环境的限制下,仍长期保持着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农业经济思维模式,导致两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演化出不同的发展模式,经济及其结构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差异.
对比分析两地近10年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图1),吐鲁番地区GDP总量和人均GDP较高,总体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和田地区GDP总量和人均GDP相对较低,尤其是人均GDP差距较大,但经济社会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如图2所示,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讲,吐鲁番与和田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吐鲁番地区第二产业保持着高水平的发展态势,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第三产业比重比较平稳;和田地区的主导产业发生了由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转变过程,2006年是转折点,但第一产业仍保持着较高水平;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稳中有进,但幅度较小.总体来看,吐鲁番地区以第二产业为主,和田地区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农业仍处于重要地位.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在有利的区位条件下形成开放型文化和工商业发展模式,和田地区在历史、宗教、较为封闭的区位和较差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保守的思想和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图1 吐鲁番与和田地区经济演变过程
图2 吐鲁番与和田地区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4.1.2基于演化类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分析文化与经济的不断互动形成了地区特有的发展模式,文化拉动力或阻滞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反过来会对文化发展形成新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在这种互动作用之下形成了不同的演化大类、亚类和亚型.在协同演化大类上,两地失调缓慢发展类所占年份较多,说明吐鲁番与和田地区文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均不够,二者相互的拉动力也不足.吐鲁番地区主要是失调缓慢发展类,2012年之后为过渡类;和田地区经历了失调缓慢发展类与过渡类的变化过程,2011年形成过渡类.在协同演化亚类上,吐鲁番地区文化和经济发展差异相对较大,二者互相的形成的拉动力也较大,因此基本处于中度和轻度失调亚类,2009年经济下滑明显,而文化是渐变因子,因而二者高度失调;和田地区由于相对封闭的区位条件、宗教和历史因素,形成的保守和农耕思想形成了一定的文化阻滞力,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相对缓慢,二者互相形成的拉动力也较弱,因此二者基本协调,并经历了从轻度失调亚类、一般协调亚类、基本协调亚类的演变过程,2013年成为基本协调亚类.在协同演化亚型上,吐鲁番地区由于经济社会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形成了经济先导型,在演化过程中经济要素的发展速度远快于文化要素的发展,但2008年之后经济指标数据减小,成为文化先导型;和田地区则经历了经济先导型、文化经济同步型、文化先导型的变化过程,2012年之后和田则处于文化先导型阶段,经济的发展慢于文化要素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拉动力不足.
4.1.3基于演化过程的区域发展模式分析在协同演化阶段方面,吐鲁番与和田地区主要处于协同演化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吐鲁番地区以初级阶段为主,2012年开始进入中级阶段;和田地区从2008年进入中级阶段,且主要处于中级阶段.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和和田地区尚未进入高级阶段,但一体化发展程度仍不足,二者的拉动作用亟需调整和增强.除了从文化与经济协同演化过程所处的阶段分析区域发展特征外,还从协调度、发展度、协调发展度来考虑演化过程中的区域发展特征.
根据协调发展度来看(图3),排除2009年7.5暴力恐怖事件造成的波动的干扰,可以看出,吐鲁番与和田地区协调发展度总体较好,呈现出平稳推进的态势,和田地区协调发展度在数值上总体高于吐鲁番地区.这是由于吐鲁番地区近年经济发展较快,使之协调度降低,而发展度增加,因而导致协调发展度总体相对偏低;近10年来,和田地区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对而言,与吐鲁番在经济总量和增速上还有一定差距,因而协调度与发展度起伏不大,协调发展度值总体较高.从协调度来看,吐鲁番地区社会系统中文化与经济要素之间的协调状况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拉动力;和田地区协调状况总体平稳,急需进一步加快经济的发展.从发展度来看,吐鲁番地区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和田地区需要采取措施提升经济实力;从以协调发展度来看,吐鲁番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实力,以促进其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田地区在发展战略上,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应加强.
图3 协调发展度及其演化过程
4.2吐鲁番与和田地区发展模式综合解读
基于数据处理结果和分层对比分析,分别从协同演化环境、协同演化要素特征、协同演化机制、发展现状与路径创造、演化结果来解读2个地区的发展模式(表7).
表7 基于协同演化视角的吐鲁番与和田模式比较
从协同演化环境来看,历史上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新疆段的道路交汇点,现在是内地连接新疆、中亚的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枢纽,加之高铁、航空发展迅速,区位条件表现出较强的优越性.吐鲁番地区是国家战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之一,有湖南省等内地省市的对口支援建设,政策环境优越.从协同演化的要素特征来看,吐鲁番地区文化积淀深厚,曾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兼具中国、印度、伊斯兰、希腊罗马四大文明体系特点,是新疆游牧、农耕文化的交汇区,现在逐步形成开放的地区现代文化.吐鲁番地区经济基础较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与地区外部经济联系紧密.并且距离首府乌鲁木齐市较近,有较大的大城市和城市群带动效应.从协同演化机制来看,在文化作用于经济方面,吐鲁番地区具有传统文化与开放型区位、市场经济契合度高的机制特征,文化转型速度快,文化动能大;从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方面来看,有利的交通等区位条件和开放型经济带来内地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吐鲁番地区本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创新.从发展现状与路径创造来看,吐鲁番地区的区域形象是优秀旅游城市、开放型城市,并主办国际葡萄旅游节.其演化的经济结果是,2013年底地区GDP总产值和人均GDP位于自治区前十,经济增速较大,旅游收入位居自治区第三位,工业总产值位于第八位.
从协同演化环境来看,和田地区是古丝绸之路新疆段南道上的重镇,特定历史时期贸易往来频繁.但其位于新疆西南角,区位相对较为封闭,不利于对外沟通,交通条件有待改善,区位条件相对较差.在政策上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北京、天津、安徽等对口支援,政策环境好.从协同演化的要素特征来看,和田地区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包括遗留的佛教文化和浓郁的伊斯兰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但和田地区农耕文化和以农业为主的思想较为深厚,仍以农业为主体经济,二产所占比重小,地区经济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况且,和田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引用外资的权重较大[20],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较小.从协同演化机制来看,在文化作用于经济方面,传统文化与开放经济、市场经济契合度低,文化转型速度慢,文化动能较小;在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上,开放型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使得外来文化因子的进入和影响相对较少,文化创新力较弱.从发展现状与路径创造来看,和田地区积极主办玉石文化旅游节、手工羊毛地毯博览会,并发展能源矿产开发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特色旅游业、民族传统加工业,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演化结果中的经济结果来看,2013年底,GDP和人均GDP分别处于自治区后二、后一的位置,旅游收入处于自治区后一,而农林牧副渔产值位于第七,粮食产量位于第六,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位置较为靠前(表7).
基于文化与经济协同演化理论、数据处理结果以及区域发展模式的对比研究,结论如下.
1)文化和经济是交互耦合的关系.文化和经济分别不同程度的相互影响着各自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而文化和经济的交互耦合作用影响着区域发展的模式.在理论分析框架上,文化与经济协同演化之下形成的区域发展模式对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地区软实力与硬实力的交互关系的发展程度的体现.
2)从协同演化亚型可知,不论是从经济主导型演变成文化先导型的吐鲁番地区,还是经历了经济先导型、文化经济同步型、文化先导型变化过程的和田,文化与经济并不是均衡发展的,但在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下,两种要素之间形成发展张力,最终促使其协调发展.
3)文化要素的演化过程比较缓慢,是一个渐变过程,相较之下,经济因子在协同演化过程中的变化较为明显.某一时段,地区协调度、发展度或二者的耦合度发生波动,既要考虑经济自身的起落,也要认识到文化是拉动型或是滞后性.因而,区域发展演化是一个多因子、多层次、复杂的耦合过程.
4)文化多元化和创新可以积极推动区域发展模式的发展,经济发展又可以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不断优化.而且,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好坏,即二者的协同发展程度对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5)在吐鲁番与和田地区的实际发展过程中,自然条件、区位、资源、政策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文化与经济协同演化的区域发展模式与区域实际的发展道路可能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2]张佑林.江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3][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4]吴大进,曹力,陈立华.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5]H.哈肯.协同学及其最新应用领域[J].自然杂志,1983,6(6):403.
[6]孙玲.协同学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7]HAKEB H.TheSecretoftheConstructureofNa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8]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
[9]李建德,罗来武.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新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道德理论[J].经济研究,2004(3):107.
[10]渠爱雪,孟召宜.区域文化递进创新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2004,24(2):149.
[11]孟召宜,渠爱雪,李红瑞.基于文化经济共同演化视角的区域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地理研究,2011,30(12):2186.
[12]孟召宜.文化经济协同演化研究——以江苏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09.
[13]吕拉昌,魏也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制度转向与区域发展[J].经济地理,2005,25(4):437.
[14]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5]周泓.新疆多元地缘性与地域性文化演变[J].民族论坛,2014(1):5.
[16]潘伟,杨德刚,杨莉,等.1952—2008年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2,35(1):177.
[17]肖艳秋,杨德刚,唐宏,等.塔里木河流域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2,35(2):309.
[18]韩春鲜,马耀峰,罗辉.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与演变机制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0,33(3):450.
[19]汪菲,杨德刚,张新焕,等.新疆县域经济格局及其内部差异演化和机理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4,37(4):820.
[20]NELSON R R.Recent evolutionary theorizing about economic change[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95(33):48.
[21]陈溯,孜比布拉·司马义,王涛,等.和田地区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预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3):98.
(责任编辑惠松骐)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o-evolution of culture and economic comparison—A case study of Turpan and Hotan area
XIE Yuan1,3,ZIBIBULA Simayi1,2,3,ZHENG Li1,3,PAZILIYAMU Mulitijiang1,3
(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 830046,Xinjiang,China;2.Key Laboratory of Intellectualizing City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 830046,Xinjiang,China;3.Key Laboratory of Oasis Ecology,Ministry of Education,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 830046,Xinjiang,China)
Based on the co-evolution model of culture and economy,use the coupling index between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development degree which is called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degree to express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co-evolution,and to judge the co-evolution type of Turpan and Hotan region,then the developing mode of the two regions is andyzed contras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2004—2013,Turpan reg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is from 0.426 3 to 0.497 1 with a slower pace;Hetian reg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from 0478 9 to 0.622 0 with rapid growth,and at the end of the value and growth are all higher than that of Turpan area.Therefore,Turpan and Hotan region are mainly in the co-evolution of primary and intermediate stag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economic is interaction coupled.From the co-evolution subtypes,a tension of development between culture and economy is established.Evolu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a coupled process of multifactorial,multi-level and complexity.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is a gradual process,and the economic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co-evolution change is more obvious.
culture and economy;co-evolution;development model;coupling
10.16783/j.cnki.nwnuz.2016.04.023
2015-10-12;修改稿收到日期:2016-01-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861006)
颉渊(1990—),男,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利用与城乡规划.
E-mail:xieyuan0217@163.com
F 291.1
A
1001-988Ⅹ(2016)04-0113-08
*通讯联系人,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E-mail:zibibulla3283@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