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林 孙金彦 钱海明(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合肥 230088)
科技论坛
低分辨率遥感影像在湖泊蓝藻监测中的应用
王春林孙金彦钱海明
(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合肥230088)
本文以合肥市巢湖为例,分析了低分辨率遥感影像(Terra/modis、Aqua/modis等)在湖泊水环境监测中应用情况特点。针对低分辨率遥感影像监测结果精度较低的问题,研究了如何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颜色、形状、平滑度等特征,结合多尺度分割方法以提高监测结果精度,为实时监控水质、预警蓝藻水华爆发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低分辨率湖泊遥感影像蓝藻监测
河湖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水资源,不仅是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同时还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地表径流等功能。常规蓝藻水华监测以人工检测和自动检测相结合,数据精度较高,但是无法同步获取整个水域的信息,并且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因此对于突发多变的水华,常规监测方法的效果有限。卫星遥感技术改善了这一不足,具有快速、大尺度和动态监测等特点,能够获取研究区域的瞬时同步数据,是监测水华的有效手段。在现有的业务化蓝藻监测中,常以250m空间分辨率的MODIS遥感数据为主。但是由于MODIS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较低,其像元多为水体和蓝藻水华的混合像元,常规方法仅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阈值法进行分割提取,势必会严重影响蓝藻水华监测的精度和实际应用效果。针对上述问题,以巢湖为例,本文研究了如何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颜色、形状、平滑度等特征,结合多尺度分割方法以提高监测结果精度,为实时监控水质、预警蓝藻水华爆发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该研究采用的数据是由安徽省河湖监测遥感中心提供的MODIS1B卫星资料,空间分辨率为250m。在辐射定标将图像DN值转化为辐亮度及反射率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地理定位文件(MODIS03)对定标后数据进行地理定位,坐标系为常用的UTM坐标系,WGS-84椭球体,巢湖时区为50。
多尺度分割是通过对影像中目标设立一个特定的阈值尺度,根据影像中目标地物的光谱、形状等特征,建立相应的分割准则,基于对象内部异质性最小原则,从单像素的对象开始进行一个自下至上的区域合并技术(见图1)。多尺度分割方法将光谱信息类似的相邻像元合并,使得对象间的异质性最大。
图1 多尺度分割原理图
异质性的度量准则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w为权值;x为光谱异质性;y为形状异质性;σi为i影像层光谱值的标准差;pi第i影像层的权;u为影像区域整体紧密度;v为影像区域边界平滑度;E为影像区域实际的边界长度;N为影像区域的像元总数;L为包含影像区域范围的矩形边界总长度。
蓝藻,即蓝细菌、蓝绿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单个蓝藻是无法可见的,只有到蓝藻聚集、以细胞群形式出现时才可到,这种现象称之为“水华”。利用低分辨率遥感数据可监测大面积的蓝藻水华情况。
常规方法只采用NDVI阈值法进行监测,其监测结果严重受阈值大小影响,要求监测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以设置合理的阈值,且常规方法也易受混合像元(由水体和水华混合组成)的影响,严重影响蓝藻水华监测的精度和实际应用效果。本文对常规方法进行了改进,综合利用光谱特征、形状特征,在利用多尺度分割的基础上,利用NDVI特征进行最邻近方法分类以获取最终监测结果。图2为湖泊蓝藻监测实验流程图。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
图2 监测流程图
图3 对比实验图
图3(a)为处理后的低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图3(c)为常规方法监测结果(人工去除了水岸边水草、树木等植被),图3(d)为改进后的方法的结果。常规方法是采用阈值、基于像元的提取技术,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从视觉效果看,分类输出的影像均存在所谓的“椒盐现象”,即存在部分分类噪声,这种噪声主要是由于分类是像素间缺乏空间联系造成的。这种噪声效果不符合自然界地物的客观特性,难以形成符合人类思维特点的语义输出。本文方法完全克服了这种噪声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这是因为这种信息提取的方法针对同质多边形对象,即分割后的同质影像对象。
本文以同时相的环境小卫星(HJ-1 CCD)监测结果(图3(b))作为标准,对低分辨率遥感影像检查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相同条件下,改进后的方法比常规NDVI阈值法的误提取面积降低了3.25km2。
表1 监测结果评价
以巢湖为例,研究了利用低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蓝藻水华信息的遥感监测应用。通过对不同方法蓝藻水华监测结果的比较证明,本文改进后的方法可以提高基于低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如MODIS)的蓝藻水华监测结果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