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郑文庆
特别看台
网络新词的碰撞
策划/郑文庆
地球村时代,网络词语层出不穷,不少同学除了把它们挂在嘴边,还用在了写作、考试上。这样做合适吗?对待网络新词这个新事物,我们要辩证地看。这一次,让我们走进崇尚思辨精神的福建省德化县尚思小学,听听该校的师生们对此有何高见。
危圻鑫 “我”叫“偶”,“热烈支持”叫“狂顶”,这类网友恶搞出来的词语你都能理解吗?说出来的话别人不一定理解,无法交流沟通,网络新词制造出来有什么用呢?我认为不应该使用网络新词。
郑婉芳 你要是在网上一本正经地和别人聊天,肯定会被认为没意思的。网络新词活泼、幽默、时尚,能够活跃气氛,用一用也无妨。比如说人傻得可爱,说成“你好萌”,是不是别有一番味道呢?
叶雅婷 没错,在交流中使用网络新词是必要的,如果同学们都在用而你不用的话,便显得格格不入。很多网络新词,像“给力、点赞”等,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影视节目和报刊上了呢,值得提倡使用。
颜若飞 随着网络新词的高频出现,使用网络新词不可避免,比如“雷人、点赞”就常被用到。我觉得,网络新词用起来让人倍感亲切而时尚,容易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能让谈话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李旻鸿 我觉得未必。如果你和爷爷奶奶说“你好萌”之类的话,他们肯定是云里雾里的吧。可见,这类词语还是会影响正常沟通,甚至还可能产生误解。让我们一起拒绝网络新词吧!
曾丽烽 我可不这么看!虽然网络新词确实有趣,也为人们日常所使用,但我不主张在学习中使用它们。这些词,大部分是故意将错就错的,如“蒜你狠、苹什么、姜你军”等,使用它们不利于我们学好民族的语言文字。
曾庆炜 我也反对使用网络新词。我的理由很简单,如果你在考试时使用网络新词,老师肯定会扣你分。由此可见,至少在学习中我们不能使用那些词语。
林璟弘 网络新词大都非常离谱,如将“我”写成“偶”,将“同学”写成“童鞋”,照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我们的汉语不是会变得面目全非了吗?
涂欣欣 我同意璟弘的观点。除此之外,我觉得一些网络新词还会散布负面情绪,缺乏责任意识,无论是对发布者自己还是他人的心理健康,都会造成损害。
林芳如 网络新词如雨后春笋,已经数不胜数,根本无法拒绝。要不要使用它们,我觉得可以参考这样一个判断标准:若使用它们能够促进交流,就用;若使用它们会妨碍交流,就不用。
林金树老师 客观地讲,网络新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用处有好也有坏。受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的限制,同学们对好坏的鉴别和判断能力较弱,如果经常使用集正邪于一身的网络新词,会对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造成不好的影响。作为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先学好规范的语言文字,少用或不用网络新词。
陈彩乾老师 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词语也不例外。网络新词诞生之初,会存在一些争论,但一段时间后,能接纳则被接纳,该淘汰也会被淘汰。有生命力的网络新词,最终会被大家接受并规范下来,如“给力”就被写进了词典。同学们在作文或考试中,可以使用那些被规范了的网络新词。
郑文庆老师 对于网络新词,我们无须视之为“洪水猛兽”,不必有“狼来了”的恐慌,“雷人、宅男”等网络热词就被《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使用场合,网络新词就像休闲服,规范语言就像西服,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不能随意搭配。
张金侨老师 网络新词可能有不少坏处,如:不利于培养规范的语言习惯,不利于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但网络新词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它们同音替换、音近替换、字母缩写、数字谐音等造词方法,便是不错的创新思维导向。
苏志强校长
网络新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车轮前进的印记。网络新词虽给传统语言带来某些负面影响,但也给传统语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需要我们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对于网络新词的使用,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而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把它们交给时间去检验。
作为学生,我们要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在应试中慎用网络新词,避免不必要的失分。同时,我希望同学们能充分学习网络新词体现的创造性思维,激发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