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及其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2016-08-31 05:53孙崇勇
应用心理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维度

孙崇勇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吉林 四平 136099)



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及其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孙崇勇**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吉林 四平 136099)

为探讨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现状及其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关系,采用创造性4C认知量表和大五人格中文简化版量表调查了2272名大学生。结果发现:(1)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得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是大C、微C、专C/小C、无C,大学生能区分各种类型的创造性。(2)专业对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有一定影响。(3)创造性4C认知与大五人格各维度之间有一定程度相关,其中开放性能正向预测大C与微C,责任心能正向预测专C/小C与微C。

创造性创造性4C认知大五人格大学生

1 引 言

关于创造性(creativity)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Guilford教授在就职演讲时作了过去被长期忽视的研究主题——创造性的报告,呼吁心理学家们关注学生创造性的发现与培养。在此之后,心理学家们逐渐关注并开始创造性相关的研究,直至现在,创造性一直成为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由于创造性的表现方式极为广泛,人们很难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也称为创造力。

Kaufman和Beghetto(2013)认为,创造性的研究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通过研究者提出的关于创造性的外显理论,包括Guilford的智力结构理论,Sternberg等人的创造性投资理论等;另一个途径是探讨非专业人士对于创造性的认知。所谓创造性认知,就是个体对创造性的含义与本质的认识,包括对创造性人物、创造性产品、创造性过程等所体现出的创造性程度的评价。这种认知既包括对创造性直接的认知,也包括间接的认知;既包括外显的认知,也包括内隐的认知。岳晓东(2001)曾调查了我国四地(北京、广州、香港、台北)大学生对创造性人才的认知,结果发现,四地的大学生皆首推政治名人,次推科技界名人,最不看重的创造性人才是艺术界和音乐界名人。这表明,四地的大学生主要从政治、科技上的成就角度看待创造性表现,而很少从学科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蔡华俭等人(2001)曾调查了公众对创造性的认知,发现了高创造性者的特征主要涉及认知和人格;公众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对创造性认知有显著影响。该研究的被试主要来自上海市居民,与大学生相比,被试内部具有异质性,对创造性的认识与评价在广度、深度和具体项目的重要性上存在不少差异。关于创造性认知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们对于创造性的理解受文化差异的影响较小。如Niu和Sternberg(2002)的研究发现,东方人与西方人对于创造性内隐的理解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有很大的相似性;何少颖等人(2015)认为,根据创造性的内隐理论,人们对创造性的认知有共同之处,存在共同的内在评价标准与基本的要素。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创造性的理解具有较大差异。如Rudowicz和Yue(2001)认为,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对创造性的认知强调美德、社会贡献等因素;杨伟刚等人(2014)的研究发现,中国教师基于集体主义文化背景,更倾向于将符合道德成分的合作性看作是创造性学生的特征,而德国教师基于个人主义文化背景,更倾向于将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性看作是创造性学生的特征。总的来说,以往研究对创造性认知的研究主要关注创造性人物的认知,如高创造性者或创造性人才。要形成对创造性全面的认知,我们还需要关注创造性产品与创造性过程的认知,这是因为创造性要素中的“三个P”即创造性个体(person)、创造性过程(process)与创造性产品(product)是缺一不可的(Runco,2010)。

传统的经典二分法把创造性分为日常创造性与杰出创造性。日常创造性即“小C”创造性(Little-C)几乎人人都具有,包含的是普通人平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们把易拉罐做成洗澡的喷头就属于这种创造性。杰出创造性即“大C”创造性(Big-C)只有伟人才具备,一般解决特别难的问题,或者创造出天才的作品,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达·芬奇的艺术创作等都能体现出该创造性。创造性二分法实际上反映了个体主义和社会文化两种研究取向,前者关注人们日常生活方面表现出来的各种创造性,其创造性主体是普通的个体;后者关注伟人或有巨大、特殊成就之人表现出的创造性,其创造性主体是伟人或天才(陈斌斌,王婉婷,2014)。二分法的共同之处在于比较关注创造性主体与结果,对创造性过程则比较忽略,但创造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慢慢积累,所以,我们还应关注创造性的过程与创造性潜力等。Kaufman和Beghetto(2009)在二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性4C模型。他们认为,除了以上两种创造性外,还存在“微C”创造性(Mini-C)与“专C”创造性(Pro-C)。微C包含了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创造性,也就是对经验、行为和事件所作的新颖、个别化和有意义的解释,如写诗、作画、创作儿童短故事等就属于微C。微C涉及个体内部创造性的心智过程,它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创造潜力的挖掘与培养,而不至于被忽略与丢失。专C主要指任何创造性领域里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准,它代表了超越于小C而又没有达到大C水平的发展性进步,如美术设计师通过一定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把某种构想视觉化、形象化的创作过程就属于专C。根据创造性4C模型,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微C是创造性的起源,一般情况下微C可以转变为小C,再经历一个长期的过渡期才能进入到专C;而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专C才有可能转变为大C。创造性4C模型除了关注创造性个体、创造性产品之外,还关注创造性过程,基本上代表了个体创造性一生的发展轨迹。因此,对创造性4C的认知代表了对创造性各个要素、各种类型的认知,是相对比较全面的。已有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很容易重视大C而忽略小C的重要性(Sternberg & Lubart,1999);或重视大C,而不太重视专C(岳晓东,2001)。总而言之,创造性4C模型扩展了创造性概念的内涵,鉴于其重要性,我们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创造性4C理论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的适用性,从而为创造性四分法提供较为基础的证据,最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培养与创造潜力的开发。

根据心理学理论,认知是情感、意志产生与行为改变的基础,可见创造性认知对于创造性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Beghetto(2009)认为,教师如果对创造性持有消极或片面看法,就可能错失挖掘学生创造性潜力的机会,甚至会长期压抑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表达。巴格托与考夫曼(2013)提出,通过提高对创造性的动态认识也可以达到培养创造性的目的。创造性认知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关系密切。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Cognitive-Affective Personality System,CAPS)为探讨创造性认知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该理论主张把人格和认知整合起来解释个体行为,既考虑了影响个体行为表现差异的稳定特征与行为倾向,也考虑了处于这些稳定特征与行为倾向背后的内部动力与心理过程(Mischel & Shoda,1998)。所以,要培养与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有必要考察其人格特质与创造性认知之间的关系。另外,关于人格特质与创造性认知的关系目前还存在争议,其原因很多,如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与样本来研究人格,或对人格的理解不同等(李西营,刘小先,申继亮,2014);也有可能是不同的研究者对创造性认知有差异。为了提高创造性培养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澄清人格特质与创造性认知之间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前,各种类型的人格特质理论与测量量表在概念上呈现多元化且未能统一,这样就导致利用人格特质来预测某种心理变量所得到的结果难以统一,甚至出现矛盾、对立的观点,使得变量之间的关系难以确定。随着统计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者们在对人格进行因素分析时,有了惊人的并且相当一致的发现,即通过对一些不同群体的人格特质研究,都发现有五个人格维度存在的证据(McCrae & Terracciano,2005)。可以说,大五人格理论模型及其量表的出现,为我们研究人格特质与其他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带来了重大转机。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即大学生对各种类型的创造性重要性程度的认知差异,以及大学生的创造性4C认知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假设:大学生能区分出各种类型的创造性,对其重视程度有一定差异;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与大五人格存在一定程度相关,大五人格能显著预测创造性4C认知。

2 对象与方法

2.1被试

从某省6所省属高校中(师范类、理工类、医学类各2所)随机整群抽取2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2400份,回收2325份,回收率为96.88%;经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272分,有效回收率为97.72%。其中男生916人,女生1356人;年龄跨度从18~2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20.24±1.17岁;大一706人,大二640人,大三584人,大四342人;中文226人,数学474人,物理412人,美术248人,地理304人,医学608人;师范类高校856人,理工类高校808人,医学类高校608人。

2.2测量工具

采用Kaufman和Beghetto(2013)编制的创造性4C认知量表(Perceptions of Creativity 4C Scale,简称PC4CS)调查大学生创造性认知现状。该量表共18个题项,分为四个分量表,其中大C、微C、无C分量表各4个题项,专C/小C分量表6个题项。验证性因素的结果表明,4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标比较理想,2(129)=378.96,p﹤0.001,RMSEA=0.053(90%CI=0.047~0.060);CFI=0.93,TLI=0.91(Kaufman & Beghetto,2013)。每个题项都是描述有关产品、人物或过程的语句,如“创造性天才”、“具有传奇色彩的创造性作品”等,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评价每个语句所表现出的创造性程度,采用Likert五级评分(1=完全没有创造性,2=不太有创造性,3=不确定,4=比较有创造性,5=非常具有创造性)。为了探讨公众对低水平创造性与无创造性在认知上有无差异,该量表还增加了代表无创造性(简称无C)维度的4个题项。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5,重测信度为0.82,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2~0.81之间。以Rudowicz-Hui的创造力概念调查量表为效标,效标效度为0.77。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工具进行调查。

大学生人格调查采用NEO-FFI(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Openness Five-Factor Inventory)即大五人格中文简化版量表(罗艳红,2013),共有60个项目,采取Likert五级评分,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心五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有12个项目。NEO-FFI量表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Costa和McCrae编制,后国内学者杨坚、戴晓阳等人与他们合作在中国进行研究而形成中文版条目,该量表在中国大陆的样本中也具有良好的信度,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均在0.75~0.91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均在0.65~0.82之间(Costa & McCrae,1989)。

2.3施测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或任课教师担任主试。每次调查时主试均宣读指导语,以消除被试顾虑,避免社会赞许性效应等消极因素的影响。被试当场作答,答完后统一回收。施测时间为20分钟左右。

2.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输入和描述统计、方差检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3 结 果

3.1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与大五人格总体现状

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与大五人格各维度描述性结果见表1。因为创造性4C认知量表中微C维度题项与其他维度题项不相等,为便于比较,维度使用均分。从各维度得分来看,大C得分(3.83±0.89)最高,其次是微C(3.50±0.81)、专C/小C(3.02±0.71),无C得分最低(2.39±0.93)。这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大C比微C更具有创造性,微C比专C或小C更具有创造性,最不具有创造性的是无C。

3.2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创造性4C认知上的差异

表1 大学生在创造性4C认知与大五人格各维度得分的描述统计(M & SD)

注:n=2272。

为了探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创造性4C认知上的差异,以专业为自变量,以创造性4C四个维度为因变量作多变量变异数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体上,专业差异达到显著水平(Wilk’s Lambda=0.85,F=18.69,p<0.001)。具体来说,专业在大C(F(5,2266)=31.92,η2=0.24,p<0.001)、专C/小C(F(5,2266)=8.59,η2=0.14,p<0.001)、微C(F(5,2266)=11.22,η2=0.15,p<0.001)的认知得分上差异显著,在无C上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事后比较的结果显示,对于创造性4C的认知,各专业从高到低的排名是:大C——美术、物理、医学、数学、中文、地理;专C/小C——物理、地理、美术、医学、数学、中文;微C——美术、地理、医学、物理、中文、数学。

注:***表示p<0.001;n=2272。

3.3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鉴于专业对大学生的创造性4C认知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周浩和龙立荣(2004)所介绍的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以专业类别为协变量,作大学生创造性4C与大五人格各维度之间的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相关(p<0.05,p<0.01)(见表3)。

为了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与大五人格的关系,以大五人格各维度为自变量,分别以创造性4C四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开放性正向预测大C(β=0.15,p<0.01)、微C(β=0.27,p<0.01);外向性负向预测大C(β=-0.08,p<0.01),正向预测微C(β=0.12,p<0.01);责任心能正向预测专C/小C(β=0.10,p<0.05)、微C(β=0.16,p<0.01),负向预测无C(β=-0.09,p<0.01);神经质负向预测专C/小C(β=-1.11,p<0.01);宜人性负向预测无C(β=-0.15,p<0.01)(见表4)。

表3 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与大五人格各维度的偏相关系数(r)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表4 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对大五人格的回归分析表

4 讨 论

4.1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现状分析

从创造性4C各维度的均分来看,从高到低依次是大C、微C、专C/小C、无C,这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大C比微C更具有创造性,微C比专C或小C更具有创造性,最不具有创造性的是无C。一般来说,一谈到创造性,人们总是把它与古往今来的重大科学技术发明的成就联系在一起,在对学生进行的创造教育或超长教育而举办的报告或出版的书籍中,也多以中外科学、技术、文学上的重大突破为示范。所以,大学生对大C较为重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大学生微C的得分并不低,仅次于大C,表明大学生对微C也比较重视,没有像人们所设想的那样被忽略。当然,许多研究也发现,专家与新手在评估创造性时也存在差异性(Kaufman & Baer,2012)。这也许是因为21世纪的大学生比较有个性,能积极思考、积极学习,对外界新鲜事物接受比较快,能欣赏到自己与他人带有个性化、有创见的言论与解释。另外,从结果来看,大学生虽然对大C比较重视,但对专C或小C则相对忽略,其得分仅比无C高,这印证了以前的研究(Sternberg & Lubart,1999;岳晓东,2001)。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看创造性重实用性而轻艺术性,所以大都从政治与科技的角度看待个人的创造性表现,而很少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加以判断。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高学历者代表了专业创作者。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些手持博士、硕士证书的高学历者在就业市场上也遭遇挫折,无法在社会上表现出与学历相称的高素质,于是高学历在一些人心目中贬值,自然对高学历者所制作的创造性作品的评价打折,从而影响大学生对专C的判断。这提醒教育工作者,在未来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中,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的大创造性观,以更加平常化、生活化的方式理解与对待创造性的各种类型与深刻内涵,以期加以开发和利用,把学生的创造潜能变为现实。可见,对创造性的认知教育不能采取单一的或片面的认知模式,否则就会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专业在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上的差异显著,总的来说,美术专业排名靠前,理科、医学专业好于中文,数学专业排名比较靠后。这表明,专业对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受篇幅等其他因素的限制,本研究中笔者没有做其他更多变量的分析,但还是可以作进一步的推论,大学生对创造性4C的认知是可以改变的,随着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到人口统计学变量带来的影响。

4.2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差异与大五人格的关系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与大C、微C呈显著正相关,并能正向预测,这也印证了以往的相关研究(Carson,Peterson,& Higgins,2005;Silvia et al.,2012)。有研究认为,开放性是创造性强有力的预测者,它能预测创造性的很多领域,如艺术、科学与人类学,还能预测各种水平的创造性,包括创造思维风格、目标、业余爱好和成就(Silvia,et al.,2008)。在日常生活中,开放性得分高的人往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好奇心强,兴趣颇广,善于欣赏艺术,对美的事物比较敏感,情感体验深刻,能够迎接挑战,具有开放的价值观等,这些特质对于创造发明、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往的研究中,开放性能预测创造性得分中10%(Furnham,et al.,2010)到50%(Silvia,et al.,2012)的变异,大部分的研究则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30左右(Sawyer,2012)。Silvia等人(2008)的研究发现,那些对外部世界或新的体验趋于开放的人更具有创造性,更有可能对创造性感兴趣。姚若松等人(2013)的研究也发现,开放性得分高的员工对于新生事物和观念乐于接受,在工作中能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因此工作绩效较高。可见,大五人格中与创造性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开放性,不管是对于大C,还是对于微C而言,想象力、好奇、兴趣、敏感性等个性品质都是必不可少的,开放性对于创造潜能的开发与创造性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过,虽然创造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密切,但也只是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开放性能独立地解释创造性成就的一些变异,不能因此就把创造性等同于开放性,它们之间似乎存在某些区别效度。

虽然对于微C的实际重要性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研究结果显示,外向性、开放性、责任心均能正向预测微C,也就是说,那些越认为微C有创造性的大学生在人格上越倾向于外向、开放,有责任心。外向者乐于与人相处,充满活力,常常怀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责任心得分高的人行为规范,可靠,有能力,有责任心。所以,在人格上外向、开放、有责任心的大学生可能已经经历过或表现出微C创造性,获得过微C创造性的体验,所以他们也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到微C创造性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责任心除了正向预测微C以外,还能正向预测专C/小C。这表明责任心与创造性的关系也是比较密切的,该特质对于创造性培养也是比较重要的,与懒散、马虎、自控能力弱的个体相比,严谨、讲究、自控能力强的个体更能对某行动或事件给出个性化色彩的诠释,也更能获得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这些条件都是创造性发展必备的。在创造性所有的维度当中,神经质只负向预测专C/小C,这可能是因为专C/小C比较高的个体一般神经质得分较低,即表现为情绪稳定,较少情绪化,比较平静,较少烦恼。至于本研究发现的外向性负向预测大C,即外向性得分低的大学生认为大C更有创造性,可能是因为安静、沉稳、谨慎、抑制性强的人更能取得显著的创造性成就。“孤独的天才”是许多高创造性者的刻板印象。毕竟,为了写作、绘画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创作者通常必须独自一人。不能忍受独处的个体不太可能发展他们的技能,因为练习音乐或学习数学等活动都需要忍受孤独寂寞,只有那些能忍受独处的个体才能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最终发展成为大C创造者(希斯赞特米哈伊,2015)。当然,人格特质对创造性认知的影响可能并非单向度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人格特质往往比较复杂,有些个体的人格类型并不是某种典型的单一特质型,而是多种特质混合型。这期待将来的进一步研究中给予完善。

5 结 论

(1)在专C与小C合为一个因素的条件下,大学生能区分出各种类型的创造性。在认知上,大学生比较重视大C,其次是微C,对专C/小C则相对较为忽视。专业对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有一定的影响。

(2)大学生创造性4C认知与大五人格各维度之间有一定程度相关,其中开放性能正向预测大C与微C,责任心能正向预测专C/小C与微C,表明大学生人格中的开放性、责任心与创造性认知的关系密切,对于大学生创造性培养与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较为重要。

[美]巴格托,考夫曼.(201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pp.199-211).陈菲,周晔晗,李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蔡华俭,符起俊,桑标,许静.(2001).创造性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关于高创造性的特征.心理科学,24(1):46-49.

陈斌斌,王婉婷.(2014).进化心理学视野下的创造力研究.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4):14-23.

何少颖,方沛,李洋,汪怀,任志洪.(2015).大学生创造力量表编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3(1):122-125.

李西营,刘小先,申继亮.(2014).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的关系:来自中美比较的证据.心理学探新,34(2):186-192.

罗艳红.(2013).犯罪群体的人格特征及其行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

[美]希斯赞特米哈伊.(2015).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pp.55-72).黄珏萍(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杨伟刚,王有智,宋宝萍,申继亮.(2014).中德中学教师创造力内隐观跨文化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12(2):156-160.

姚若松,陈怀锦,苗群鹰.(2013).企业员工大五人格与关系绩效的相关研究.心理学探新,33(4):374-379.

岳晓东.(2001).两岸四地大学生对创造力特征及创造力人才的认知调查.心理学报,33(2):148-154.

周浩,龙立荣.(2004).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心理科学进展,12(6):942-950.

Beghetto,R.A.(2009).In search of the unexpected:Finding creativity in the micromoments of the classroom.PsychologyofAesthetics,Creativity,andtheArts,3(1),2-5.

Carson,S.,Peterson,J.B.,& Higgins,D.H.(2005).Reliability,validity,and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creative achievement questionnaire.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17(1),37-50.

Costa,P.T.,& McCrae,R.R.(1989).TheNEO-PI/NEO-FFLmanualsupplement.Odessa,F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Inc.

Kaufman,J.C.,& Baer,J.(2012).Beyond new and appropriate:Who decides what is creative?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24(1),83-91.

Kaufman,J.C.,& Beghetto,R.A.(2009).Beyond big and little:The Four C Model of Creativity.ReviewofGeneralPsychology,13(1),1-12.

Kaufman,J.C.,& Beghetto,R.A.(2013).Do People Recognize the Four Cs? Examining Layperson Conceptions of Creativity.PsychologyofAesthetics,Creativity,andtheArts,7(3),229-236.

McCrae,R.R.,& Terracciano,A.(2005).Universal features of personality traits from the observer’s perspective:Data from 50 cultur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8(3),547-561.

Mischel,W.,& Shoda,Y.(1998).Reconciling processing dynamics and personality disposition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49(1),229-258.

Niu,W.H.,& Sternberg,R.J.(2002).Contemporary studies on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The east and the west.JournalofCreativeBehavior,36(4),269-288.

Rudowicz,E.,& Yue,X.(2001).Concepts of creativity: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mainland,Hong Kong and Taiwanese Chinese.TheJournalofCreativeBehavior,34(3),175-192.

Runco,M.A.(2010) .Education based on a parsimonious theory of creativity.In R.A.Beghetto & J.C.Kaufman (Eds.),NurturingCreativityintheclassroom(pp.235-251).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wyer,R.K.(2012).ExplainingCreativity:TheScienceofHumanInnov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lvia,P.J.,Nusbaum,E.C.,Berg,C.,Martin,C.,& O’Connor,A.(2012).Openness to experience,plasticity,and creativity:Exploring lower order,higher-order,and interactive effects.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43(6),1087-1090.

Silvia,P.J.,Winterstein,B.P.,Willse,J.T.,Barona,C.M.,Cram,J.T.,Hess,K.I.,Martinez,J.L.,& Richard,C.A.(2008).Assessing creativity with divergent thinking tasks:Exploring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new subjective scoring methods.PsychologyofAesthetics,Creativity,andtheArts,2(2),68-85.

Sternberg,R.J.,& Lubart,T.I.(1999).The concepts of creativity:Prospects and paradigms.In R.J.Sternberg (Eds.),Handbookofcreativity(pp.3-15).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 creativity four C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Big-Five Personality,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2272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Perceptions of Creativity 4C Scale (PC4CS) and 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Openness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Results indicated that:(1) The successive score order of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 four C creativity was Big-C,Mini-C,Pro-C /Little-c and Not-C,which indicated that college students could differentiate all kinds of creativity.(2) The major had some influence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 creativity four C.(3) There was,in some extent,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dimensions of creativity 4C and the Big-Five Persona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openness of the Big Five factors was highly predictive of Big-C and Mini-C,and conscientiousness was also highly predictive of Mini-C and Pro-C /Little- C.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 Creativity Four C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Big-Five Personality

SUN Chong-yo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Jilin Normal University;Institute of Psychology,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Jilin 136099,China)

creativity,perception of the creativity 4 Cs,the Big Five Personality,college students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师范生创造性培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15JD4)阶段成果。

B842

A

1006-6020(2016)-01-0067-09

**通信作者:孙崇勇(1971-),男,江西九江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创造性人格维度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