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手更聪明?人的智慧更重要

2016-08-30 08:20李蓉慧
第一财经 2016年32期
关键词:日程表助手聊天

李蓉慧

这周我和一个投资人约见面,她的助手帮我们安排时间,要不是这位助手的邮件签名暴露了她的身份,我几乎都感觉不到,她其实是个机器人,chatbot。

现在人工智能助手早已经不稀奇了。各种通讯软件都想用不同的小机器人来接管你的生活,硅谷的大公司们,Google、Facebook、苹果都在自己的聊天软件里加入了chatbot,微软和亚马逊的人工智能助手也想更懂你的生活;小的初创公司则从其他角度切入,例如做一个独立的个人助手。我碰到的这个机器人Amy就是如此,还有从硅谷孵化器Y Combinator毕业的公司做的Clara 等。

但是即便大家都在做,你也先别太乐观。先不说大公司的几个软件目前能做的是订餐、打电话等操作,即便只是根据用户的日程表来安排会议的助手,也尚在完善阶段,比如Amy就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安排了两个会议;一个科技记者在体验Clara时,没有告诉朋友他用了一个机器人助手,他的朋友们也确实没有分辨出来,但是Clara也会犯一些奇怪的错误。

对此Clara的创始人Maran Nelson的解释是他们还在继续训练这个机器人,并且道出了其中的难度:要让它更好用,必须先有更多的数据,并让机器人更好地理解这些数据。

理想情况下,当你需要和别人见面时,人工智能助手不仅能帮你完成和对方的邮件往来,在日程表中安排好会面的时间。它还能把地点选在你喜欢的地方,比如你最常去的公司楼下的那间咖啡馆。更进一步,它能理解你今天已经十分忙碌,并不想多增加一个不算太重要的见面。

知道你的喜好,意味着人工智能助手要理解人的情感。除了通过数据积累来判断,正如Nelson所说的,人工智能助手,首先应该更通人性。

或者换句话说,在技术可以标准化之后,能否理解人的情感,是人工智能助手体现差异之处。

已经有人开始尝试了。8月初,一个叫做Koko的软件宣布完成A轮融资。Koko看上去像是个吐槽软件,用户可以把自己的烦心事写出来,Koko会以卡片的方式陈列,邀请其他用户来帮忙分析,如果围观群众认为他说得好,可以“顶一下”分析的内容。

看上去,这是个结合了Whisper的匿名性、Tinder的滑动操作和Reddit的“顶”等功能的软件,但它其实来自创始人Robert Morris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心理学博士时的课题。Morris说他从一开始就引导用户采用认知分析疗法(cognitive therapy techniques)剖析问题,也就是在用户描述的基础上,帮他们重新认识这个问题。

变成正式的创业项目后,Morris说,Koko现在的参考坐标是Waze—2013年被Google以11亿美元收购,它最有价值之处是通过众包的模式让用户实时汇报路况信息—Morris希望通过这种众包的方式积累人的情感数据,当Koko和聊天软件结合,可以让聊天机器人理解人的情感,这样至少当你在跟聊天机器人说话时,它能模仿着以认知分析疗法来帮你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听不懂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比如你现在对Siri说,“I am not happy.”(我不开心), 它的回复是,“I dont know what that means. If you like, I can search the web.”(我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你在网页上搜索)。

根据公开信息,Koko已经开始和Kik合作,并且打算和Facebook Messenger合作,后者上个月月活跃用户数刚刚突破10亿。它究竟能让人工智能助手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人类的情感,目前还无法判断,但是从Amy、Clara所需要的来看,Koko至少已开始尝试通过众包的方式来为冷冰冰的技术增加更多的温度。

它的意义是什么呢?以打车软件为例,理想情况下,打车软件通过地图给司机指路,看上去,机器可以完全替代司机。但是很多时候,用户仍然会选择搭乘出租车,原因正是在于有些经验丰富的出租车司机即便没有地图,也知道走哪条路更快,这是人的经验和智慧的价值。对人工智能来说,这可能是最有价值、也最不容易学会的。

猜你喜欢
日程表助手聊天
敞开门聊天
小助手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二)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一)
日程表
日程表
日程表
日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