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期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6-08-30 01:35杨春勇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技术人员队伍实验室

杨春勇, 马 楠

(中南民族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湖北 武汉 430074)

高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地。每所高校都有相当多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实验室,学校需要有一个部门进行统一归口管理,才能提高实验室的整体使用效益。但是,多年来高校实验室管理机构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为了加强高校实验室工作,本期《特约专栏》刊登了中南民族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杨春勇教授的文章,该文论述了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路和相应措施,认为加强新时期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实验室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文章理念先进,思路新颖,措施有力,可读性良好,有借鉴、参考价值。



加强新时期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

杨春勇, 马楠

(中南民族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湖北 武汉430074)

分析目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提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发展思路,即 “343” 组织构架、“点线面”培训提升机制、 “发展奖励”激励机制,以期能够为建立一支综合业务素质突出、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实验技术队伍提供架构,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发展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实验技术队伍; 队伍结构; 培训机制

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新时期我国高水平高等学府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导向和举措,已在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双一流”发展涉及高等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从教学发展理念、人才培养体系到师资队伍配备、硬件环境搭建等[1-3]。其中,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4-6]。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水平与“双一流”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已成为制约高校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短板”,亟待加强与提高[7]。本文以分析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基础,从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可持续发展3个层面提出队伍建设思路。

1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实验教学环节投入不断加大,高校实验技术队伍也随之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同时,在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8-9],主要体现为队伍结构不合理、定位存在分歧、待遇相对较低且发展空间受限。

1.1队伍结构问题突出

目前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水平参差不齐,实验支撑能力差异性明显。从学历上看,目前在高校任职的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大多为本科,具有硕士学历的实验技术人员较少,拥有博士学历者则更加稀缺,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已难以适应新时期高校实验课程建设需求,自主创新性受到严重制约。从职称上看,在职从事实验技术岗位的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偏少,而且现有这一批实验技术人员中大部分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各高校一般对教师队伍建设较为重视,人事政策也相对向教师倾斜。因此,在学校职称数设定的情况下,导致新引进的具备硕士学位的实验技术人员大多长期停滞在初、中级职称阶段。学历与职称不对称现象明显,“倒挂”情况突出。这些长期累积下来的问题成为实验技术人员发挥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障碍。

1.2人员定位存在分歧

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可以理解为与实验指导教师一起共同开展实验所需要的相关工作,如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实验(含预实验)所需材料的准备、实验过程中的辅助工作等。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实验课的开出效果。据调查,目前国内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定位主要体现为“三系”。

(1) “干系”。即实验技术人员需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必须具备实验课支撑能力,其与任课教师或实验指导教师共同组成实验人员队伍,是实验教学的主干力量之一。

(2) “旁系”。即实验技术人员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辅助能力,对实验指导教师仅需做到从旁协助实验进行即可,不需对实验内容进行过多的准备和创新,其对实验课程的开出质量无明显的贡献和责任要求。

(3) “辅系”。目前是过分的强调“辅助”二字,认为实验技术人员不需要任何与专业实验相关的知识体系支撑,只要做到“按时开关门”做“教辅”者即可。

1.3待遇发展空间受限

我国目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人员组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在编人员,另一类是合同制学校非在编人员。

1.3.1在编人员

进入实验技术队伍初期,由于入职定级起点相同,因此与教学队伍其他岗位人员的工资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别;但随着后期职称评聘的进行,大多数高校实验技术岗位高级岗位数稀少,而且副高级几乎已是发展的“天花板”,这导致实验技术岗位与教学队伍其他岗位的待遇差距逐渐扩大,同时伴随其他岗位津贴的发放,又进一步加大了收入差距。

1.3.2合同制非在编人员

基本工资较低,甚至低于人力资源市场一般务工人员,这极大地影响到其工作积极性,几乎从其入职之始即带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这种情绪在实验技术队伍中会逐渐形成波及效应,从而导致了实验技术队伍整体工作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的停滞或下滑。

1.4人员技能培训不足

实验技术人员属于专业技术岗,其本质属于技术型岗位,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随着教学改革逐渐深入,实验方法不断创新,实验内容不断更新,实验难度不断加大,而且近年来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及时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学校内部对于实验技术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项目十分缺乏,难以满足实验教学的现实需求,导致实验技术方法落后,而且实验技术人员与实验指导教师对一些实验项目的开出方法和形式上存在一定分歧,造成有效保障实验开出质量难度较大。

2 队伍建设与发展思路

针对目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建设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部门的引导作用,根据学校办学特点,进行顶层设计,实行制度化管理,拓展创新发展方式,力求能够较为全面地提升实验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和实验教学能力[10-11]。

2.1构建“343”架构支撑队伍

从学历层面理解,“343”橄榄型的实验技术队伍结构体现为:本科学历占总人数的30%,硕士学历占总人数的40%,博士占总人数的30%。从职称层面理解,“343”型的结构体现为初级职称占总人数的30%,中级职称占总人数的40%,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总人数的30%。学历结构、能力水平与职称结构相匹配,将有限的实验技术系列的职称资源合理地进行配置。“343”型的实验技术队伍结构,将中级及硕士技术人员作为实验教学队伍的主力军,高级及博士技术人员作为实验课程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初级及本科技术人员作为储备培养人才,这样不仅从知识及素质层面弥补了现有队伍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也给该系列人才预留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激发了队伍的内生动力。

2.2“点线面”结合的队伍培训机制

2.2.1“点”的培训机制

以职称评定、竞赛认证、技术成果认定、实验室开放与技术改造项目等形式为牵引,激发实验技术人员自我提升动能,结合自身实验工作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技术人员“点”的个性化提升。这样既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也不需过多的资源投入。

2.2.2“线”的培训机制

以高校自身实验课程设置特点为基础,结合实验课程具体开出方式,由实验室教龄相对较长的实验技术人员,与新进人员进行“精准对接”并“建档立卡”,形成稳定的“传帮带”经验传承“师徒”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传授实验开出经验。这样可以十分有效、快速地引导新进技术人员快速参与实验室工作。

2.2.3“面”的培训机制

虽然“点”、“线”培训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验技术队伍培训存在的问题,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实验技术盲点始终无法得到覆盖、实验方法无法得到有效创新、实验中的不良习惯可能会被“近亲遗传”发展等。因此需要在“点”、“线”培训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面”的培训机制。借助高校之间学科互补优势,利用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等平台组织各高校实验指导教师或者实验技术骨干人员组成教学团队,对同类或者相似实验项目进行高校间的抱团教学交流与经验传授。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针对规模以上的实验课程,定期组织实验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班,以提升规模化的实验教学能力与水平,获得大覆盖效果[12]。

2.3逐步完善“发展奖励”机制

将能力与奖励相结合,打破“大锅饭”,实施绩效制度,完善队伍“发展奖励”机制。所谓“发展奖励”机制绝不是指简单的工资额度的提升或者收入渠道的扩大,而是对实验技术人员自身能力提升和业务工作效益的一种激励与认可。主要形式可以分为4种。

2.3.1合同制非在编人员

对于合同制非在编人员进行岗位进阶细分的设置(如A、B、C、D…),以年终效益考核为依据,动态调整人员岗位级别,差别化效益收入。

2.3.2在编人员

对于在编人员,进一步畅通高级职称级别的评定渠道,根据实验技术岗位工作特点与内容,以能力与效益为导向,制定科学的量化评聘标准。

2.3.3制定效益评估体系

“以评促建”要根据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效益评估体系,并使这种管理制度化。

2.3.4提供外部发展空间

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创新积极性,设立“实验室开放与技术改造项目”,“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和“实验技术成果认定”等,为该系列人员的晋职晋级提供外部项目支撑,拓宽其发展空间。

3 结语

实验教学改革是高校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工作是提高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拔尖人才创新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工作中,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宽,问题盘根错节,因此改革工作还必须结合各高校自身实际逐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探讨并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能够为建立一支综合业务素质突出,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性思维的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References)

[1] 张彩红,许宏山,虞春生,等.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路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88-192.

[2] 左铁镛. 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5.

[3] 陈名红.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的探索和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5):209-210.

[4] 贾贤龙,许正荣.谈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5):171-174.

[5] 李振键,张继霞.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3):112-115.

[6] 钟杰,仇念文.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134-13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w.gov.cn.

[8] 李勇,李蕾.实验技术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602-1604.

[9] 刘莉.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科学,2007(4):6-7.

[10] 马楠.构建高校创新实验体系 全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科技创业月刊,2014 (3):3-5.

[11] 杨安定,丁伟雄,曾凡智.当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学装备,2006(4):27-28.

[12] 吕卫君,徐小平.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科技信息,2012(16):180.

Consideration of 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new era

Yang Chunyong,Ma Nan

(Laboratory and Equipment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s common problem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It proposes the developing ideas including “343” team structure,“point-line-plane” training and promotion mechanis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and reward. Hope to be abl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onstruction of an excellent laboratory team and conduct some meaningful explora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 team structure; training mechanism

DOI:10.16791/j.cnki.sjg.2016.06.001

高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地。每所高校都有相当多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实验室,学校需要有一个部门进行统一归口管理,才能提高实验室的整体使用效益。但是,多年来高校实验室管理机构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为了加强高校实验室工作,本期《特约专栏》刊登了中南民族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杨春勇教授的文章,该文论述了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路和相应措施,认为加强新时期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实验室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文章理念先进,思路新颖,措施有力,可读性良好,有借鉴、参考价值。

2016-03-30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QSY15031)

杨春勇(1975—),男,重庆,博士,教授,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E-mail:cyyang@mail.scuec.edu.cn

马楠(1985-),男,博士,助理研究员,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科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E-mail:manan@mail.scuec.edu.cn

G451

A

1002-4956(2016)6-0001-03

特约专栏——加强实验室管理机构的建设(Ⅶ)

编者按:

猜你喜欢
技术人员队伍实验室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