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诗人与《人民日报》文艺部的创建

2016-08-30 06:16
传记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亚平人民日报副刊

文 钱 江

开国诗人与《人民日报》文艺部的创建

文钱 江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新诗创作也走进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尽管硝烟还未散尽,一个诗的年代就开始了。在诗歌改变了内容、改变了样式、改变了节奏的开国岁月,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副刊大量刊登的诗歌,既是这类新诗歌集中刊发的园地,又是引领诗歌创作的标杆,而且是源源不断推出新诗人的集结场。

注意到这个历史现象,探寻这片新诗园地耕耘者,不难发现,原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不仅 《人民日报》的总编辑邓拓是诗人, 《人民日报》文艺组(部)的创始人都是出色的诗人。开天辟地的革命意志,浓郁奔放的诗歌情结将他们聚拢到一起,他们的浓郁诗情也深深影响了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中国文坛。这彼此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人民日报》进城开设文艺副刊

1949年1月31日,《中国的西南角》的作者范长江率领《人民日报》先遣队登车离开北平西郊驻地——程砚秋别墅,驶入北平古城的王府井大街。当日下午接管国民党《华北日报》,随即利用该报设备,于2月2日创办《人民日报·北平版》,使这时的《人民日报》出现了“一报两版”的格局,即在河北获鹿县东焦村出版的华北《人民日报》(中共华北局机关报),和作为中共北平市委机关报的《人民日报》。

两个《人民日报》是平行的,都是地方中央局级机关报。相对来说,驻地靠近平山西柏坡的华北《人民日报》已在履行中央机关报职能,在领导层面上要稍高一些,报纸的发行地域也较为广阔。而“北平版”的编辑记者大都是从华北《人民日报》派出的,在组织人事方面,同时接受华北《人民日报》的领导。但从发行量来说,在当时是差不多的。“北平版”虽然刚刚创刊,因为是在大城市办报,读者集中,所以两个《人民日报》每日发行量都在4万份左右。

从读者群来看,华北《人民日报》的读者,主要是地方和军队干部;“北平版”的读者,则主要是城市干部和居民。

由于读者不同,两报内容有所区分。新闻大家范长江对此早有考虑,“北平版”创刊甫始,编辑部内设4个组:城市组、时事组、副刊组和美术组。这是《人民日报》由农村编辑部时期的内勤、外勤两大部制度向城市编辑部的转化,也是首次设置刊登文艺性内容的副刊编辑组。

进城之际,范长江提出要求,请北平市委和中央相关部门支援编辑和记者。最先奉调而来的,是中央城工部派来的原重庆《新华日报》编辑李亚群,和曾在清华大学国文系就读的大学生邢潜。

1949-1950年时期的诗人李亚群

调两位诗人当副刊组长

《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号

李亚群(1906-1979),时年43岁,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青年时代起就是活跃诗人,长于古典诗词。他于1930年参加革命,次年入党,长期在四川从事地下工作,曾任四川泸县中心县县委书记,川东特委宣传部部长,南方局直辖桂林统战工委书记,后来到重庆《新华日报》任副刊组长。抗战胜利后不久,内战爆发,国民党封了《新华日报》,报社成员撤回延安,周恩来亲自到机场迎接。李亚群转入中共中央城工部,中央机关撤出延安后前往山西临县中央后委驻地机关。

范长江在重庆就知道李亚群,但两人的交往情况不详。据已知情况,《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次日,他即将李亚群调来编辑副刊。李亚群进城后在北京饭店遇到周恩来。周恩来向他询问说,你还在《人民日报》吗?如果离开了会不会影响工作?抗战时长期工作于重庆的周恩来熟悉李亚群,对他的任用另有考虑。

李亚群笑答:“偌大的北京城还找不到一个编报屁股的?”周恩来闻言亦大笑。1950 年5月,李亚群南下任中共西昌省委宣传部部长。

在李亚群编辑“北平版”副刊时,担任冀鲁豫边区文联主席的诗人王亚平接调令进京,也担任《人民日报》副刊组组长。可见当时实行的是双组长制。

王亚平(1905—1983)是知名诗人,河北邢台人,少年时代开始写诗,上中学后参加进步学生运动。高中毕业后到青岛教书,和袁勃、劫夫等创办大型诗歌刊物《诗歌季刊》,王亚平任主编。

抗战全面爆发后,王亚平参加战地服务队,转战苏、浙、湘、鄂,与中共党组织建立了密切联系。1946年在南京,经周恩来亲自批准入党,随即到冀鲁豫解放区任边区文联主任,主编《平原文艺》和综合性通俗刊物《新地》月刊以及《平原画刊》等。

协助李亚群编辑版面的邢潜,于1949年3月中旬随袁勃转入《北平解放报》编辑部,另选贺笠接替邢潜成为文艺副刊责任编辑。

贺笠(1911—1998),四川广安人,也是一位老共产党员,1939年为国新社特约通讯员,1941年在太行山根据地参加《新华日报·华北版》工作。从1942年起先后为《晋豫日报》《太岳日报》编辑,后任《新华日报·太岳版》编委。他于1949年1月来到河北获鹿县东焦村驻地,调入《人民日报》编辑部,1949年3月进入北平当副刊编辑,直到1957年调至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任农业经济研究组组长。

20世纪50年代初的诗人王亚平

增添袁水拍,诗坛生力军

《人民日报·北平版》是1949年2月2日创刊的,每日4个版。2月4日的第4版就是“人民副刊”,刊登了3首诗歌。过了两天,2月6日的副刊上登出了“稿约”,希望读者投稿。2月9日的“稿约”中又言及稿件刊出后将付以稿酬。这是进城后的《人民日报》第一次表明报社已经建立了稿酬制度。

“北平版”的“人民副刊”基本上隔天一次,至3月14日,在43天的刊期中共刊出24次“人民副刊”,主要刊登文艺性通讯、散文,还有诗歌与歌谱,总计刊登了17首诗,4个歌谱。如果把歌谱也视为诗歌类作品,则基本上做到了每期副刊上都有诗作,可见当时诗歌在文艺副刊上的重要地位。

在“北平版”的24个副刊中,前半个月的副刊多为一整版,后一个月的副刊中下半版多有广告,这使得诗歌的篇幅显得更多。

随着华北《人民日报》编辑部进城,从1949年3月15日起,《人民日报》重新归复为一地一版格局,“北平版”出版43天后转为《北平解放报》。两个编辑部分拆时,华北《人民日报》将“北平版”负责副刊的主要编辑李亚群和王亚平留下来,继续主持副刊。

4月,《人民日报》副刊组正式成立,李亚群任组长,新调来的王亚平也担任组长,副刊组实行双组长制。两位诗人合作编辑副刊,力量已经相当强了。《人民日报》负责人觉得还是不够,因为他们知道李亚群很快就会调走。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全国文艺界代表大会。以诗名“马凡陀”著称、亦是老资格地下党员的袁水拍到北平参加会议,在会场上和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邓拓相遇。邓拓即将担任升格为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总编辑,他盛情邀请袁水拍北上,接替李亚群。

袁水拍(1916-1982)是在上海成长的青年诗人,早年就业于中国银行,抗战爆发后参加救亡活动,后撤到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进入中共领导的东江根据地,再辗转到桂林,于1942年经夏衍介绍入党。

抗战胜利后,袁水拍随中国银行回到上海,业余时间为《新民报》编辑副刊“夜光杯”。这段时间,他以笔名“马凡陀”发表的诗歌有很大社会影响。来到北平以后,袁水拍和王亚平一样,也担任副刊编辑组组长。

李亚群、王亚平、袁水拍3位诗人主持了开国年代的《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与之相应,副刊刊登了大量诗歌。由于中央机关报已经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舆论引导作用,《人民日报》就将一大批诗歌作者团结到了一起。

王亚平和袁水拍的搭档时间也不长,王亚平于1950年初调任北京市文教局文艺处处长兼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袁水拍主持副刊事务。就在王亚平调离之时,1949年12月,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从沈阳调来北京,到《人民日报》接替调离的美术家蔡若虹任美术组组长。后来副刊组和美术组合并成为文艺部,也实行双主任制,由袁水拍、华君武负责,两人分工明确,袁水拍负责文艺,华君武主管美术。

为了加强文艺编辑力量,1952年从上海解放日报社调来诗人袁鹰,作为袁水拍的副手,任文艺组副组长。

1951年,袁水拍与聂鲁达在北京(袁怀雨/提供)

开国时期《人民日报》与中国诗坛

1949年3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在北平恢复出版,是中央机关报副刊史上的重要节点。以张磐石为总编辑的《人民日报》编辑部进城后,接手范长江创建的《人民日报·北平版》的格局,保留了副刊组,继续编辑“人民园地”副刊。不久后该副刊转为党群专版,《人民日报》从5月8日起在第4版开辟“星期文艺”(半个版)作为文艺副刊,当年秋改成“人民文艺”专版。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的指导性日益显著,对诗歌创作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时事性诗歌”的创作上,发表了大量应时而发、因事而作的诗歌,并以新诗占绝大部分。

从1949年10月 到1959 年12月,在10年多时间里,《人民日报》副刊共发表诗歌2176首。其中1949年10月到12月的3个月间发表了61首,比第二年1950年全年发表59首诗歌的总量还多,这些诗歌的主要部分,是“开国颂歌”性诗作。

1949年10月1日前后,《人民日报》发表的诗歌主要有:

《为庆祝新中国诞生而写》,田间,1949年9月30日。

《新华颂》,郭沫若,1949 年10月1日。

《新中国颂歌》,徐放,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田间,1949年10月2日。

《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王亚平,1949年10月2日。

《英雄碑》,吕剑,1949年10月4日。

《高举着我们的五星红旗》,柯仲平,1949年10月5日。

《我看到了毛主席》,魏巍,1949年10月9日。

《看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郭兴,1949年10月11日。

《自从第一面红旗升起》,严辰,1949年11月6日。

……

这些诗歌抒发了新中国创立之时的社会情感,常被史书引证为人们对新中国的欢呼和期望。

《时间开始了》是胡风的长篇诗作,刊登于1949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文艺版上,占半个版篇幅。这首诗长达4600行。《人民日报》仅发表了第一篇章。发表这首诗时遇到了一些问题。首篇《欢乐颂》发表后,后几个篇章没有连续发表,是因为各方面有不同意见。1949年12月4日,胡风接到袁水拍电话,通知说全诗太长,本报不打算再登。谁知道李亚群紧接着打来电话对胡风说,对你的长诗,编辑部还在争取。第二天,《人民日报》文艺编辑、诗人徐放又打电话给胡风,说如对长诗作些修改,还想争取发表。但到了15日,胡乔木和胡风通电话,表示不赞成《时间开始了》的后续篇《光荣歌》的一些见解,续诗就不能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胡风改寄《天津日报》,于1950年1月6日和1月27日先后发表。

这样一首诗,两位文艺部主任连同胡乔木都看了,可见高层领导关注着《人民日报》副刊版,将送审稿件都认真审阅了。

开国年代的《人民日报》读者中有很多诗歌爱好者。王亚平在发表于1949年5月18日《人民日报》的《再跨进一步——关于诗、快板歌词的写作》一文中说,当时每天的社外投稿中十分之六七是快板,诗和歌曲,投稿者多半是工人、学生、农村知识分子和城市的文艺工作者。《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起到了团结和引导文艺青年的作用。

有鉴于此,《人民日报》于1950年1月成立“人民文艺组”,主编袁水拍,成员有徐放、颜颖、朱宝珍。

文艺副刊上经常刊登漫画和图画(包括木刻),主要由华君武任组长的美术组编辑。后来,以这两个组为基础,1955 年3月成立《人民日报》“文学艺术部”(简称文艺部)。

文艺副刊(包括文艺组)和美术组的设置,说明《人民日报》自进城之日起,对文艺性副刊的高度重视。以《人民日报》的机构设置为导向,从那时起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里,各地党报普遍设置“文艺部(组)”,可以从《人民日报》副刊到文艺部的创办中看到滥觞之源流。

20世纪50年代初,到《人民日报》负责美术编辑事务的华君武

责任编辑/胡仰曦

猜你喜欢
亚平人民日报副刊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平抛运动潜能知识测试题
机械能潜能知识训练试题
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作用
王亚平的“天路”
报纸副刊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