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艳滕文静.新疆大学人事处;.新疆大学科研处
“一带一路”格局下的新疆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现状
吕 艳1滕文静2
1.新疆大学人事处;2.新疆大学科研处
link
科技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也是科技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高校是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基地,也是科技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而新疆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重要的作用。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五大中心”建设和新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实现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适应满足新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新一轮对口援疆过程中,新疆科学研究水平及科研人员规模及素质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新疆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推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推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行动计划(2014-2020年)》通过审议,新疆将迎来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机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新疆从原来中亚合作版图中的末端变成起点,从原来的战略后方变成了战略前沿,对于处在这条经济合作走廊的战略通道和经济腹地的广大西部地区尤其是新疆来说,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发展一方面促使生产技术不断更新,使经济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发展,另一方面提高管理技术及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科研人员的规模及素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高校具有的天独厚的人才优势,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是促使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和创新发展,关系到新疆高等教育发展大计和创新创业发展全局。
新疆23所普通本专科院校,以及高校的8所附属医院列入高校科技统计范围。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度共有科技人员13249人,其中高校6731人,附属医院4729人。本文选取三个方面反映新疆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
(一)地域分布情况
新疆现有的23所本专科院校,其中包括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财经学院、新疆艺术学院、昌吉学院、伊犁师范学院等18所分布在北疆地区,共有科技人员11883人,占全疆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总数的89.7%;塔里木大学和喀什师范学院、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等5所分布在南疆地区,共有科技人员1366人,占全疆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总数的10.3%。
(二)学科分布情况
从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新疆高校学科布局基本齐全,科技人力资源储备基本能够满足科技发展需要。据2014年新疆高校科技统计年报显示,科技人力资源按学科类别分,自然科学类2405人,工程与技术类3100人,农业科学类1395人,医药科学类592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7:2.2:1:4.2。
(三)职称和学历层次情况
新疆高校科技人员的职称、学历充分显示高校在整个社会的科技活动中所具有的科技资源的人力、知识和技术优势。本文选取2010-2014年这五年新疆高校科技人员的职称及学历层次进行统计如下。(见表1)
表1 科技人员职称及学历情况表 单位:人
从表1可以计算出每年高级职称占总人数比例分别为2010年 为27.6%、2011年30.3%、2012年31.6%,2013年31.9%,2014年35.29%,人数呈逐年递增态势,2011年至2014年分别比上一年度的增长率为2.7%、1.34%、0.24%、3.44%,其中以2014年度人数增长率最高;2010年至2014年博士学历占总人数比例分别为4.1%、5.4%、7.3%、7.4%、9.5%,2011年至2014年较上一年度的增长率为1.3%、1.9%、0.1%、2.1%,其中以2014年度博士学历人数增加幅度最大,增长率最高。
(一)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不足及地域分布不均衡
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释放出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巨大能量;新疆情况十分复杂特殊,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找到破解各种矛盾难题的方法。新疆高校的地域分布使得南、北疆高校的科技人力资源分布极度不均,科技力量差异非常明显。解决南北疆区域人才的严重失衡局面,迫在眉睫。在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就是建设喀什大学,在喀什师范学院基础上建成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大学。随后陆续实施了以下举措,如在伊犁、和田在原有学校基础上分别筹建和田学院和伊犁大学;将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和新疆财经大学商学院两个二级学院分别迁至南疆的阿克苏、库尔勒;在中国煤炭储量第一大县新疆奇台县筹备组建新疆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等等。国家及新疆政府开展的这一系列新的举措为人才极度匮乏的新疆南疆及其他偏远地区带来了希望,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而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科技人才战略方面迈出的“蹄疾而步稳”中的一步。
新疆高校为吸引各类科技人才而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同时通过以上举措,新疆高校科技人力资源储备和结构将逐步得到改善。但短期内人才流失现象仍较为严重。例如高校教师从南疆流向北疆,从周边城市流向首府,从首府流失内地,流失内地高校教师基本上都是科技人力资源中的骨干。虽然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在不断增长,但真正从事科技活动的高水平的科技人员的数量提高的并不多,无法满足新疆高校开展高水平科技活动的需要。
(二)核心人才稀缺
高校核心人才是指在学科领域中具有较深造诣、较强创新能力,不可替代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在教学、科研及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该校的竞争地位,决定着该校的生死存亡,他们也是内地高校在人才引进时首选挖掘的对象,譬如高校的领军人物,学科、学术带头人,骨干人才、中青年后备人才等。正因为新疆高校自身核心人才极度稀缺,再加上现有的人才流失现状较为严重,从而导致高校某学科发展水平上不去,无法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从而制约着整个高校教学及科研水平发展。
(二)R&D人员数量不足
R&D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和创新之源,R&D人员是衡量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反映科研人员投入的强度。新疆高校当年投入R&D人员1839人年,科技人员(总人数):全时人年=10:1,表明了R&D人员与科技人力的总量相比,所占比例非常小,R&D人员数量明显不足,造成新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最终影响了“R&D成果应用”,导致大多数科技成果无法有效应用和转化。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科技人力资源的活力
围绕国家、自治区的科研发展方针战略,在制定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完善留住人才、吸引人次和培养人才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层面的调整对高校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促进作用。稳步推进“2011”建设,以“提高质量,服务发展”为主线,探索科技人力资源的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和调动高校科技人员的活力和积极性,促进高校科技整体竞争力和水平的提升,逐步缩小与内地高校之间的差距,实现后发赶超。
(二)注重培养质量,提高科技人员的科技活动能力
高校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培养高水平及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首先提高科技人员的活动能力。科技人员需要不停的在科研活动中进行自身知识水平以及科研活动能力的提升。如通过报考研究生达到自身学历及科研活动能力提升、也可国家及自治区资助的公派访学及公派进修,或者项目资助赴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等诸多方式。当然对于科研骨干,学校要从培养机制和手段上下狠工夫,以提高质量为最终目的,特别是对重点学科的骨干分子进行重点培养,同时建立一个培训考核机制,将实际从事科技活动能力的水平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对培养质量进行量化考评,以此促进科技人员综合提升。
(三)加大高校科技人才引进力度
在稳住现有科技人才的基础上,高校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加大跨地区尤其是国际优秀人才及国内名校优秀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注重新鲜血液的补充。以及加大结合高校现有学科方向出现的新方向,新论点的人才引进力度,当然不一定是在编人员,也可以通过“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天山学者”等灵活引人机制,与其签订合同、在规定期限内达到合同规定的科研成果要求。高校从事科研活动人员除专任教师外,还应根据学科需要及发展,需要扩大引进专门从事科研活动的研究人员数量,为其创造良好的科技活动环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带动高校科技人力资源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提高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水平及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与科研的最佳结合点,也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研究生通过参加科学研究从而获得选题、查找文献、方案制定、撰写论文等能力。研究的特点就是创新,不创新不是研究而是学习,可以说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关系到高校的科研创新程度。2014年度全疆在读研究生17246人,其中硕士生16294人。而2014年新疆高校科研统计年报显示实际参与科研的硕士研究生只有2544人,占总人数的15.6%,研究生参与科研的人数明显不足。因此,对于研究生这个数量巨大的团体,应积极鼓励他们从事科研活动,以弥补新疆高校科研人员不足的状况,满足科学研究事业发展需要。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不仅使新疆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提高了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更有利于科技创新。
在“一带一路”新的格局下,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对新疆高校而言当务之急是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为新疆高校科技人员提供宽松的科研氛围,并营造和谐的科技活动空间,充分发挥其潜能,使新疆高校的科技活动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高水平、高质量、高智能成果转化,从而走向科技强校、强区之路。为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为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战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0.3969/j.issn.101- 8972.2016.1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