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云州鼓吹

2016-08-28 20:51:12尹家梅云南省文化馆
民族音乐 2016年5期
关键词:马思聪云县云州

■尹家梅(云南省文化馆)

浅说云州鼓吹

■尹家梅(云南省文化馆)

云州鼓吹是云县民族民间历史悠久的民间艺人乐班,以“小号”(唢呐)为主奏,辅以大筒、长号等吹奏乐器形成合奏形式,每逢节庆歌舞、婚丧嫁娶吹吹打打,即成礼乐、祭乐、歌舞乐等鼓吹乐。

云州鼓吹的历史渊源

作为军礼之乐的鼓吹何时流入云州,民间艺人各有说法:有的艺人认为是大理国时期传入,有的艺人认为是从祖籍“来于江西吉安府,经过高桥柳树湾”传入,在小河边王氏家谱、涌宝吴氏家谱、大寨杨氏家谱等记录中,推测在明代就已经迁入,至今已经来20多代。

婚娶之日女方为什么要请一班鼓吹送亲,男方迎亲为什么要有一个伴郎,云县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后箐忙令石峰寺的石崖顶上有一棵桃树变成了忙令村陶大友家美丽的女儿桃花,和忙令村20里相隔的澜沧江遍有个菠罗村,村里有个能算卦会做法事的年轻人叫周公,嫉妒桃花通晓过去未来之事,想要除掉她。周公用计灌醉陶大友,逼陶大友把桃花许配给他。桃花无奈,只好假装答应这门亲事,并且订在正月初九过门。桃花测算,周公将在接亲时作法使坏,于是让陶大友用葫芦、竹筒、桃树枝、刺桐树等制作了一些能吹能打的鼓号,以破周公之法。周公知道桃花是桃树精,怕斗不过,就约了他的表弟蚂蚱二伴随左右,协助作法。接亲队伍行至石峰寺时,周公让蚂蚱二作法,一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送亲的人眼看就要被风卷走,突然,送亲队伍鼓号齐鸣,桃枝柳枝漫天飞舞,周公也被打下马来。

周公之法被破。蚂蚱二就按周公事先安排,飞身跳到石崖上把桃树拦腰砍断,桃花因精灵之身被砍,昏死在花轿内。陪伴桃花的闺蜜叫李花,是李子树精,见状飞身上崖,扶起被砍断的桃树,用牛屎糊住,再用李子树枝撑起来,桃树还有树皮系着,马上成活,并且和李子树枝长到了一起。轿内桃花顿时红光如旧。

桃花知道周公娶亲是假,想要除掉自己是真,就让送亲队伍吹吹打打声不要停,一直吹打到周家,花轿一落,只见周家门槛顿时高了许多,让人难以进去,桃花叫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锯子,把门槛锯断,周公从白马上栽了下来,死了。原来周公是门槛精。

直到现在,这些地方讨亲送亲都有鼓吹班吹吹打打习俗,不仅是贺喜,还可以驱邪。新郎官要有个伴郎,手拿一根桃棍在前面扫路,确保一路平安。石峰寺上的桃树第二年结出的桃子既有桃子味又有李子味,十分好吃,据说是桃树李树长在一起共同结的果。后来人们学着把李子树和桃子树嫁接在一起,用牛屎糊起来,接成今天美味好吃的桃李。直到现在,石峰寺每年正月初九要朝山拜神,因为这一天是桃花和周公冤家聚头的日子,这一天必须请鼓吹驱邪。

这个传说有许多版本,每个版本都归结为“大筒治虎,长号治豹,小号治鬼”,讨媳妇必须有三天三夜的“鼓吹”,才能够退喜神,退鬼神,保平安。

旧《云县志》记述:“云县人口,多来自南京、楚、赣、川、黔,故习俗多有江南之风”,其婚礼“行迎亲礼毕,以花轿舁新妇归,其他仪从,为旌旗鼓吹”。100多年前,云州文人卢光华有一首诗这样描写鼓吹乐:“街鼓吹打喧万家,杏花红绽柳枝斜。一天暖气三竿日,开到堂前多少花”……

云县历史文人沈文安也有一副祝寿对联:“柳仲郢能文章慈母教授;王敬则鸣鼓角军府称觞。”写的是一个叫王敬则的军人在军营为母亲祝寿鼓角齐鸣的场面。

战争动乱时期,云县文人谢百惠也有一副对联描写动乱之苦:“地方闹得乌烟瘴气;婚典不奏鼓乐箫声。”从另一个侧面可以佐证云州鼓吹大多是大环境限制的喜庆礼乐。

云州鼓吹的基本内容

云州鼓吹班虽不是每个村寨都有,但大多数山区都有婚娶丧葬请鼓吹班的习俗,有的地方在祝寿、竖柱、立生基、做法事、庙会、进新房等场合也偶有使用。云州鼓吹所用乐器,曾有民间艺人可以自制。

1.自制乐器

大筒:过去一些祖传打铁匠可以制作。1950年至1970年间,大朝山纸山箐铁匠李金才,大寨户乃村铁匠张履仁等制作过一些大筒。用黄铜皮做成蜡台、镗口、抽芯、马庄、铜叶等部件,用焊锡和蜂蜡连接组成。无固定音高,吹奏起来十分费力。民间形容,吹大筒的人死时连眼睛都不会闭拢。

长号:过去能制作长号的民间艺人很多,和大筒的制作方法相似,李金才和张履仁带过一些徒弟,可以制作。

小号:小号就是现在所说的唢呐,能制作的民间艺人就很多,大朝山的民间艺人王宗文,祖传制作小号芦笙好几代,直到1985年去世失传。后箐布氏家族、大寨新民李氏家族、茂兰哨街字氏家族就有多个制作小号芦笙的传承谱系。小号由哨子(芦苇或者虫窝、草管制成)、号身(用松树或者拐枣树、细白花树等树干制成,开八个音孔)、气牌(铁皮或铜皮做成)、哨管(铁皮或铜皮做成)、号口(铁皮或铜皮做成)等组成。音准不是很好,现在很少有人做,基本到乐器店买唢呐使用。

(二)云州鼓吹队伍组成

鼓吹班4人以上就可以组成,一般由大筒、长号、小号吹奏者组成,大筒1~2只,长号2~6只,小号多多益善。过去偶有鼓、箫、笙、镲等打击乐合之,且不常见。人少时,大筒、长号可以由小号吹奏者同时兼任。一般情况下以8人组合的较多。

彝族土里人鼓吹:彝族土里人鼓吹分布在茂兰哨街、后山、岭磨、安乐、拔还河等10多个村寨,可分可合、可大可小,平时分散活动,需要时集中活动。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澜沧江啤酒狂欢节,茂兰哨街的土里人都要组成80人以上鼓吹班参加开幕式。这支鼓号队还到过保山参加端阳花街庆典演出,到过楚雄南华参加火把节演出。2005年澜沧江原生茶投产,组织了128人的鼓吹队伍,与80人布朗族蜂桶鼓队、80人傣族象脚鼓队、60人佤族木鼓队一起吹吹打打,规模空前,是云州鼓吹到目前为止最为壮观的一次礼乐庆典活动。

彝族香堂人鼓吹:彝族香堂人人鼓吹分布在茂兰丙令、多依、牛圈箐、温平、旧村等村寨;大寨新民、官房、中山等几十个村寨;大朝山昔元、下邦东、背阴寨、纸山箐等几十个村寨;爱华河中、安河等10多个村寨;后箐勤山、玉碗水、忙亚、良子、山头街、营盘等几十个村寨以及栗树、漫湾、忙怀等乡镇香堂人村寨。其中以后箐香堂人鼓吹规模较大,可以一次性集中上百人的鼓吹班。

彝族俐侎人鼓吹:俐侎人鼓吹集中在幸福镇野猪塘、大木厂一带俐侎村寨,规模不大,需要时可以和邻近的凤庆县郭大寨、永德县乌木龙俐侎寨鼓吹结合,组成规模较大的鼓吹班。

布朗族鼓吹:集中在忙怀拉弄、忙贵、温速、慢卡等村寨,和当地汉族、彝族鼓吹班有聚有散。

拉祜族鼓吹:茶房黄沙河拉祜族鼓吹有较完整班底,且比较活跃。

汉族鼓吹:汉族鼓吹一度比较活跃,山区村寨普遍都有,许多地方的鼓吹班是汉族和其他民族共同组成。所谓“高桥柳树湾”的后裔即为汉族,所以不少汉族民间艺人认为鼓吹是自己的祖先从南京或者江西、四川等地带进来的。

3.云州鼓吹演奏形式

大筒演奏

滚筒:号召、欢迎亲朋好友到家里来。

忧筒:用于白事,传达忧伤的信号。

顶筒:用于鼓吹班之间互相不服或者邀请对方比试鼓吹演奏水平高低,用得较少。

小号(又称碗口)的演奏

【喜事调】:婚庆常用鼓吹调。这类鼓吹乐十分丰富,婚娶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对的曲调,有几百种调式。这类曲调粗犷嘹亮、热情洋溢,喜庆之情怀尽在其中。

【打歌调】:多为散曲,以小号独奏齐奏为多,是节庆婚嫁打歌场上的伴奏曲,用唢呐伴奏打歌不常见,后箐香堂人打歌调最具特色,这类曲调节奏感强,豪放欢乐。

【白事调】:白事调为哀调,常常有鼓、镲、木鱼之类打击乐辅助,这类调子历史上比较盛行,现在不常用。这类曲调悲凉凄惨,节奏缓慢。

【闲调】:又称为杂调,顾名思义没有具体的调名,即吹奏者在闲暇时凭感觉吹奏的调子。

云州鼓吹主要曲目

据1987年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联合调查,云州鼓吹有上百个民间乐班,能吹奏上千首曲调

【庆贺调】:节庆礼乐专用曲调。诸如:《迎宾调》 《开财门》 《吉利调》《丰收调》 《进新房调》 《喜寿调》 《抓周调》等。这类曲调以套曲为多,吹奏起来欢乐、震撼、激情,如《翻山姊妹》《感谢调》等。

【喜事调】:婚庆常用鼓吹调,这类鼓吹乐十分丰富,婚娶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对的曲调。诸如:《大开门》 《小开门》《开喜调》 《火拢酒》 《迎亲调》 《隔娘调》 《哭嫁调》 《发嫁调》 《拜堂调》《过山调》 《蜜蜂过江》 《小请坐》 《大挂红》 《感谢调》 《大闹棚》 《细嚼慢咽》 《梳妆调》 《三杯酒》 《上马调》《龙摆尾》 《慢叙客》《退喜神》等几百种调式。这类曲调粗犷嘹亮、热情洋溢,喜庆之情怀尽在其中,如《新式结婚》 《做媳妇调》 《压棚调》 《大开门调》等。

【打歌调】:多为散曲,以小号独奏齐奏为多,是节庆婚嫁打歌场上的伴奏曲,用唢呐伴奏打歌不常见,以后箐香堂人打歌调最具特色,如:《一翻一转》《小半翻》 《直歌》 《送晌午》 《箐鸡摆尾》 《小黄牛蹽风》 《攒攒歌》 《闪闪歌》 《蹩脚歌》 《三翻三转》 《背合歌》《穿花》 《滴豆芽》 《风摆柳》 《小狗吃米汤》 《天亮啰》等,这类曲调节奏感强,豪放欢乐,如《三番三转》 《摇歌》《直歌》等。

【白事调】:白事调为哀调,常常有鼓、镲、木鱼之类打击乐辅助,这类调子历史上比较盛行,现在不常用,主要曲目有:《送丧调》、《开阴侯》、《小哭皇》、《绕棺调》、《起材调》、《阴阳大南山》、《隔魂安山》、《跌断桥》、《叫魂调》等。

马思聪的《山林之歌》与云州鼓吹乐:著名音乐家马思聪以云县民间音乐为素材,1953~195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交响组曲《山林之歌》,有5个乐章。中央音乐学院田联韬教授是专门研究作曲家马思聪的学者,在田教授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的文章《一位医生和马思聪的<山林之歌>》中比较详细地讲述了云县籍医生徐经采提供给音乐家马思聪的云县民间音乐素材的经过。文章说:“笔者(田联韬)将徐经采寄来的简谱曲谱与马思聪的《山林之歌》总谱两相对照,发现徐经采为马思聪提供的音乐素材,对于《山林之歌》的创作的确十分重要。马思聪不但在作品中采用了徐医生提供的大部分曲调素材,连乐曲各乐章的总体结构和一些乐章的名称取自徐的原作《孔雀舞曲》。乐曲排列的顺序也与徐医生在报纸上发表的《孔雀舞曲》所分列的段落基本相同。”所以可以这样说,没有丰富多彩的云县民族民间音乐,就没有马思聪的《山林之歌》。

云州鼓吹乐调式较多,且根据各地鼓吹班和各村各寨习俗变化无穷,一山与一山的吹奏方法不尽相同,一人和一人的吹奏风格也不尽相同,基本以村以寨大致统一,很少有民族风格之分。

云州鼓吹的主要特征和重要价值

(一)主要特征

形式——吹打结合:云州鼓吹是以小号为主奏旋律乐器、大筒和长号为主要辅助乐器的民间乐班,演奏时偶有鼓、锣、钹、镲等打击乐器合奏,又吹又打,吹打结合是主要的演奏形式。其中,茂兰镇哨街村、后山村和茶房乡黄沙河村一带的演奏形式为:双人演奏,一雄一雌,音高为一高一低,有时有和声出现。另外,后箐彝族乡一带的演奏中遇长音时喜欢用气息控制的颤音演奏法,以此来强调音乐意境和情绪。

曲调——喜悲分明:喜事调、庆贺调、打歌调以“喜”为重,乐音甜亮,节奏分明、生机盎然,山间韵味,尽在其中。而丧失曲调、作法的曲调节奏缓慢,强弱衔接鲜明,悲悲戚戚。

特色——打歌伴奏:后箐彝族香堂人用小号伴奏打歌,与其他地方其他民族习惯上用芦笙竹笛伴奏有所区别。演奏上反复使用活泼、跳跃的倚音和轻快粗犷的下滑音,音量强弱对比鲜明,加上四分音符节奏的频繁运用,显得动感强烈,节奏分明。

功能——民俗礼乐:云州鼓吹乐有一定司仪功能,从喜事和丧事两大类鼓吹乐曲上看,它是以不说话胜过人说话的“司仪”。据老艺人们讲,小号就是用来“吹话”的。如《过山调》,模仿民间唱调:“新郎哥哥等等我,阿妹脚小懒上坡,阿妹脚小跟不着……”惟妙惟肖。再如《蜜蜂过江》,模仿蜜蜂飞过江面的奋激,壮阔情景,就像成百上千蜜蜂群的大合唱,其飞情动态和迎亲队伍过江时的喜悦十分吻合。鼓吹乐的在人们的各类活动中交流感情、渲染喜庆气氛、烘托悲喜情绪等功能显而易见。

规模——可大可小:云州鼓吹班习惯上有4人组成、6人组成、8人组成、10人组成。人多时,大筒、长号、小号个个所执,人少时以小号为主,大筒长号在每一曲的开头、结尾由小号吹奏者兼职。倘若加鼓、镲、钹之类打击乐,再根据需要加人,一般情况下要双数不要单数。如果是祭祖、朝山等类大中型庆典活动,可以组合成数十人几百人。部分人家进行规模较小的喜丧法事,也偶尔会有只要两个吹奏者的,仍然可以大筒、长号、小号交替使用。

(二)重要价值

(1) 承传价值:传统吹打乐的承传价值。云县各族人民中传承着鼓吹乐这种传统艺术,将其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风俗礼仪融合在一起,对于各民族增进民族情感、深化各民族的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体现着民族的性格,凝聚着民族精神,深刻了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其承传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2)研究价值:民间器乐曲源流的研究价值。“笛箫引仙来,唢呐催鬼去”。生活中充满喜与乐、悲与苦,让一种音乐形式伴随着自己的生活酿出足够畅快的滋味来,莫过于鼓吹乐。作为我国民间与乐器文化中流传最为广泛、历史传承最为悠久、结合礼俗传统最为密切、人文价值和音乐艺术价值最为丰厚的传统文化,在云州这块土地上历史久远,丰富多彩,融入人民群众生活当中,成为节俗喜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民间艺术,从何传来,怎样传承,有哪些特点,有哪些文化内涵,其源流研究,势在必行。

(3)文化价值:古为今用的文化价值。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古为今用,辩证发展”,既包含了过去存在的文化的一种延续,也包含着文化在现实中的一种创新。著名音乐家马思聪于1953~1954年以云县大寨山区民歌为素材创作的交响组曲《山林之歌》,就是古为今用,辩证发展”的典范。

猜你喜欢
马思聪云县云州
大同云州区 喜收“致富花”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云州区唐家堡村 致富黄花分外香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06
大同市云州区:开展农资市场监管检查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11-28 05:07:50
Work as a team,win as a team
大同市云州区峰峪湿地菊花节开幕
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1-03 12:11:33
马思聪的出走
中外文摘(2017年1期)2017-01-17 12:41:33
云南云县花灯简述
民族音乐(2016年4期)2016-12-06 02:50:32
云县村级兽医防疫体系建设与思考
马思聪和他的钢琴奏鸣曲
音乐探索(2012年3期)2012-04-29 00:44:03
马思聪为什么没有回来?
世纪(2011年1期)2011-01-17 10: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