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原馆长。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天文科普专家、中国天文馆事业的奠基人、北京天文馆的创建者李元(1925.6-2016.7.6),山西朔州人,1925年生于太原,2016年在北京逝世,是一位既极其普通而又富含鲜明特色的科学老人。
李元的父亲李尚仁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李元在小学时期就对他们家的书橱中那一套世界科普名著《汉译科学大纲》非常喜爱,特别是书中精美的插图更使他着迷。他父亲还把在日本留学时带回的一幅活动星图挂在客厅里,这也引起了李元的好奇与关注。在他10岁的时候,父亲就教他用一架蔡斯望远镜观看月亮,望远镜中天体的美景也为年少的李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抗战时期,李元一家住在四川乡村,每逢晴夜,父亲常常教他认识夜空中一些明亮的星座。这些都成为了李元后来热爱天文并走上科普道路的萌芽。
1941年,李元在重庆附近的“国立二中”读书,当时他在图书馆借到一部天文学家陈遵妫先生编译的天文科普巨著《宇宙壮观》,李元夜以继日地翻阋这部著作,他说自己“简直是被那些引人入胜的天文知识迷住了”。当时李元就按照书中的一张星图认星,在几个月中认识了大部分的星座。他不但自己看星,还教周围的人一起看星,并同时讲述一些天文知识,这也成为他最早期的科普活动,并逐渐使他形成了一种“科普性格”。此后,李元翻阅了更多的天文图书,对天文知识及美丽的天体图片越来越感到着迷。
1942年,在李元年仅17岁的时候,他就先后和中国天文界的前辈高鲁、陈遵妫、张钰哲、李珩、戴文赛等著名天文学家通信请教,并于1943年成为中国天文学会的永久会员。
1945年5月1日,李元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科普文章《介绍夏时制》后,开始了他70多年的科普写作生涯。
1948年,李元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从事天文观测、天文普及和台务工作。1949年被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大众天文》月刊总编辑、大众天文社总干事,并积极推动中国的天文馆事业。1954年被中国科学院由紫金山天文台调来北京开始筹建北京天文馆,成为该馆创始人之一。1957年9月,北京天文馆建成开幕,李元担当第一个讲解员,演讲了他自己编写的星空节目《到宇宙去旅行》,成为北京天文馆50多年中屡演不衰的保留节目,观众累计超过1000万人次。有多少青少年参观了北京天文馆之后,走上了科学的道路!李元说,我所做的一切的着眼点就是把宇宙和人联系起来。我觉得天文馆建起来以后,它的作用和影响很大,让千千万万的人接受宇宙的知识,让一般人都能理解,都能学习探索宇宙的精神,用到自己工作上去。1987年,李元被授予中国唯一的“天文馆事业的先驱者”称号。
1982年,李元调至中国科普研究所工作,主要进行我国科普事业的调查研究,并积极推广科普美术,特别是太空美术的介绍宣传。他主张科普要和美术结合才更有实效,更有魅力。绘制和编译星图、介绍星座知识是李元的重要工作领域。他曾发起和组织大众天文社等天文爱好者社团,主编天文科普杂志。1990年荣获“建国以来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
1999年,李元荣获全国科普先进个人和北京市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他的科普著作《E时代N个为什么·天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他荣获科学传播人终身成就奖。2015年,他主编的《彩图科学史话》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2014年11月,李元还被中组部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中国科协为此发出《关于开展学习李元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通知》。
李元编著译校了《天文园集》、《到宇宙去旅行》、《北京天文馆》、《简明星图》、《星图手册》、《全天星图》、《飞上太空看星星》、《访美见闻》等50多种科学图书,撰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其作品在知识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李元的一生是献身科普、献身天文学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
吾生也晚,30多年前认识李元先生时,我正值不惑之龄,他已花甲之年了,一听我操川腔普通话,他索性用四川话同我聊了起来。到那时我才知道,在抗战期间他是在四川长大,在四川读中学的。我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和中国科技馆工作时,经常同他一起开会,听他饶有兴趣地讲话,特别是对中国科技馆新馆建设,其真知灼见,令我获益良多,遂成忘年之交。这些年来,我到他家看望他时,见他一间十分朴素的小小的卧室兼书房,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李元兴趣爱好广泛,以音乐、美术见长。他曾在不同场合用美声唱法引吭高歌《教我如何不想她》,有一次在一位老科学家的告别仪式上,他也满怀深情地唱了这首歌,真是令人动容。前几年在西汉四川阆中天文学家落下闳小行星命名仪式上,李元用四川腔调的美声唱法高歌一曲《川江号子》,中西合璧,穿越时空,极富感染力。
1998年,由日本科普家发现的国际编号6741号小行星,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命名为“李元星”,这是中国科普界的荣誉,也是对李元从事科普工作的表彰和鼓励。我曾经开玩笑问他:“您那颗李元星值多少钱?”他说:“不好估价,恐怕价值连城。”我又笑问:“您估计可以拍卖多少钱?”他说:“恐怕谁买去也没有用。因为那么远的小行星,你看又看不见,上又上不去,名又不能改,谁买去还是叫李元星,所以不划算!还是以后我死了,就上那里去住。”李老先生请一路走好走好,走到您的李元星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