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长征及其胜利的伟大意义

2016-08-26 05:41郭文慧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长征意义

郭文慧

[摘要]至今,中国共产党成立已95周年。期间,它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依托于党的一步步成长壮大,在党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铭记的实践经历,其中长征就是一次伟大壮举。到今天,长征取得胜利已80周年,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梳理长征胜利的意义,对未来发展将大有裨益。因此,简要总结长征对于中共历史的意义,并从三个角度加以阐释。

[关键词]长征;中共党史;意义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岁月,可以发现它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以及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践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这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华民族从此开启了新纪元,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第二件大事,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践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使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从而改变了原有的世界格局。并在之后的建设中,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从而为后面的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三件大事,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的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飞速发展。

然而,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正是在应对一次次挑战的过程中实现的,在应对各种挑战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成熟壮大起来。在众多的挑战和困境中,长征无疑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其行程之远、历时之长、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力量之悬殊等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这些也就决定了其历史作用是深远而重大的。毛泽东曾说过:“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时至今日再来审视长征的意义,会赋予其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一、红军长征的理论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建党之初,党就注意到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但并没有将这一设想系统化、理论化。直至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而这一命题的提出过程与红军的长征历程是密不可分的。长征局面的形成说明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从而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众所周知,上世纪3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严峻境地,但国民党反动派却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这一政策指导下他们以消灭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为目的,不断向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活动。从1933年9月25日到10月期间,蒋介石集团调集大约100万兵力,第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活动。与此同时,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但这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主张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这种错误的战略战术使红军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也没有取得反“围剿”的胜利。这次失败给党和红军带来很大危害: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于1934年10月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进行长征。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长征的开始就意味着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这就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历史课题提上了日程,从此党便开始了对这一课题的不断推动和完善。

二、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挽救中国革命

第一,红军长征及其胜利使得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党内占有了话语权,进而为中国革命走向最后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会议上反省了“左”倾教条主义带来的教训,并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长征途中的这次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组织问题,历经后来的延安整风,为中国革命打开了新局面,从而为实现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征的胜利,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的最重要的保证。”[1]

第二,长征及其胜利对中国革命的战略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历经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使红军主力集结在西北地区,由此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江西瑞金转至陕北延安。这一点对中国革命的战略格局意义非凡。众所周知,1927年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队伍走上井冈山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新的道路——先农村后城市。那么可以说1935年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则为中国革命进一步探索出了新的格局——先北方后南方。这两点为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规划了总体布局:先农村后城市,先北方后南方。

第三,长征及其胜利强化了“党指挥枪”的政治原则。1935年6月,张国焘反对中央关于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决定,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这扰乱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关系。面临这一问题,党中央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原则性的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但这一事件也让党中央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指挥枪”原则的重要性。

第四,长征的进行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长征使得红军在力量分布上更为集中。长征之前,红军部队分散在各个根据地,容易被各个击破,从而合力作用难以突显;长征之后,红军主力在西北会师,首次实现了自南昌起义以来中国红色武装力量的大集中,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军和红二十五军、陕甘红军犹如五指并拢形成一个攥紧的拳头,合力倍增。此外,长征使得红军在意志上更加坚定。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江河、爬过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这些经过长征磨砺的红军战士战斗力倍增。

对于进行一场革命的成功来说,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科学的战略战术、正确的军队原则、坚定的革命斗志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这几方面在长征途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红军长征的现实意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将长征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称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即: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在长征精神的砥砺下,革命事业取得了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今后是不是就可以抛弃长征精神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距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的基本国情仍然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说明仍然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仍然需要坚持长征精神。当然在坚持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赋予其时代特色。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诸如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三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但这一系列精神的源头无不来自长征精神。同时代主题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一定能够激励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综上所述,长征及其胜利不仅使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而且使中国的革命事业转危为安、重现生机;在当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是一种精神财富,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因此,长征及其胜利在党史上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独具意义。

[注释]

[1]黄玉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石仲泉.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和红军长征史研究的若干问题[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5).

[2]汪勇.长征精神与中国梦[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3(8).

[3]张海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原因及意义新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

[4]李季.延安精神代代传承——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J].改革与开放,2016(04).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长征意义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
二○一○年中共党史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