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保暗流涌动

2016-08-25 18:23刘链
证券市场周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保单寿险人寿

刘链

保监会公布的保险业上半年经营状况统计数据显示,尽管承保端保持快速增长,但投资端承压拖累利润。2016年上半年,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1.88万亿元,同比增长37.29%。产、寿险增速产生分化,其中产险原保费收入4632.01亿元,同比增长8.51%;寿险原保费收入1.42万亿元,同比增长50.32%;人身保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及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合计达8648.46亿元,同比增长143%。

上半年保险行业预计利润总额1056亿元,同比减少1242亿元。其中产险公司利润缩水259亿元;寿险公司利润缩水1033亿元,主要系投资收益承压和经营费用上升。同时,上半年全国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8.4%,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寿险竞争格局重塑,产险排名基本稳定。寿险方面,市场排名出现较大变化。原保费收入方面,相比于2015年年底,和谐健康取代阳光人寿跻身前十位,名列第7位。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公司的排名均有所下滑,太保寿险、人保寿险、富德生命人寿等公司的排名有不同程度上升。规模保费较2015年年底出现较大变化,安邦人寿、华夏人寿、富德生命人寿、和谐健康跻身第2、4、5、6位,尤其是安邦人寿增速惊人。产险公司的市场排名变化较小,前7名保持不变。

此外,资金运用余额稳步增长,非标类投资备受青睐。2016年上半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2.5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37%;其中银行存款2.36万亿元,占比18.79%;债券4.21万亿元,占比33.49%;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69万亿元,占比13.50%;非标类投资4.30万亿元,占比34.22%。非标类投资比例首次超过债券投资成为险资运用占比最高的投资方向。行业资金运用收益率2.47%,同比下降2.69个百分点。

尽管上半年保费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但投资收益率却出现明显下滑,保险公司中报业绩大概率也会出现较大下滑。但对保险公司而言,实际上,现金流比盈利更重要。因为保险公司利润可调整的灵活性比较大,会计准备金涉及的参数也比较多,但只要准备金参数是合理的,评估利润就存在可调整的空间,因此,换个角度来看,保险公司的会计利润除了用于年终核算、税收缴纳和股东分红,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纵观世界保险业发展的百年经验,盈利并不是决定保险公司生存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一般而言,寿险公司设立后的5-7年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但是企业并不会因为亏损而倒闭。相反,如果风险累积在短期集中爆发,再保险安排不合理,资产配置缺乏流动性,保险公司破产的概率会更大,因此,相对于盈利而言,现金流对保险公司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从财务报表的角度来看,现金流是“乖孩子”,因为投资收益、准备金计提、利润核算都有可调整的空间,但是现金流一旦发生,不管计入哪个科目,最终都体现为现金流出或者现金流入,保险公司很难通过操纵现金流改变现金流流入和流出的本质,因此,通过现金流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保险公司经营的本质。

通过上述分析,对于单个保险公司而言,我们更加倾向于采用现金流量分析法。尤其是通过对损益表现金流项目和非现金流项目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分析企业的经营结果,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不过,现金流科目比较繁冗,为了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我们首先对损益表项目进行归类,从而简化损益表,更好地揭示现金流变化对保险公司经营的影响。

简化损益表的主要方法是将现金流入部分拆分为已赚保费和投资收益,将成本项拆分为现金流出成本和非现金流成本。现金流出成本包括退保金、综合赔款(含满期给付和保单红利支出)、费用(含佣金手续费和业务管理费);非现金流成本:保险准备金提转差和其他成本。在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退保率分析在现金流分析方法中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退保率指标需与时俱进

2013年以来,受到高现价保单热销的影响,保险行业退保金规模增长很快,成为影响保险公司现金流支出的主要因素之一,退保率的波动对保险公司现金流、利润、资产配置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保险公司都在采用传统的退保率核算指标,传统退保率计算方法一般以风险保额、准备金、保单件数或者跨期的保费作为计算依据,这些指标虽然能反映保险产品质量的高低,但是很难反映当期退保金额对于当期现金流的冲击。

目前的退保率核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保单件数、风险保额、保费为基础的退保率;二是以准备金为基础的存量退保率。第一种保单退保率=1-保单持续率,保单继续(持续)率,可以反映保单在考察期后仍维持有效的比例,一般考察期为13(14)/25(26)个月,考察月为第13(14)/25(26)个月,计算方式主要有三种:考察月仍有效的保单件数/考察期内生效保单件数、考察月实收保费/考察期内承保保费、考察月实收保额/考察期内承保保额。第二种存量退保率=当期退保金/保险责任准备金平均值,存量退保率即目前保险公司财报中披露的退保率,能够整体上反映退保情况,但不能反映退保与当年现金流的关系以及对盈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平安证券在长期的行业研究中发现,退保相对于保费收取具有滞后性,虽然退保保单的签发年仍可能是当年、去年、前年(以前)或更早时期,但是当年退保金额汇总都会在实质上抵消当年度的保费收入。虽然保费和退保在会计上是单独核算的,但是从现收现付制的原理看,退保金实质上抵消了保费收入。为了更加清晰的反映退保金对保费收入的抵消作用,同时使得不同公司之间的退保率具备可比性,平安证券在研究中独创了一个新的现金流指标——流量退保率,它的计算公式为流量退保率=退保金/已赚保费。

由于目前万能险保费分拆后,非风险保费部分不计入当期已赚保费,因此,我们在计算流量退保率的时候,并未考虑万能险对现金流的影响。研究流量退保率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退保产生的各种原因。退保产生的原因五花八门,从常规因素来看,财务危机和替代效应都会对退保产生较大的影响。

首先来看“财务危机效应”引发退保的情形。当宏观经济下滑时,失业率增长,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少,投保人可能没有能力继续支付保费,从而选择退保。从美国的历史数据来看,寿险公司流量退保率和失业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其次来看“替代效应”引发退保的情况。当利率上行时,其他投资产品的收益随之上升,投保人可能会选择退保,将资金投入储蓄、股票、债权、房地产等。从美国的历史数据来看,寿险公司流量退保率和实际利率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在2013年之前,中国寿险行业退保的主要原因是常规因素,从数据上看,退保率变化不大。从中国上市保险公司的历史数据来看,在2008-2012年的五年时间里,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平安人寿和太保寿险的流量退保率的变化幅度分别为3.0%、6.8%、-5.4%和4.8%,基本保持较为平稳的态势。

从渠道因素来看,银保渠道销售的大量高现价保单是导致退保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银行渠道销售的保单退保率会显著高于个险代理人渠道。虽然个险代理人渠道销售产品的缴费期限和保险期间更长,但是由于个险渠道在保单维护方面好于银行保险,因此,其退保率要显著好于银行渠道。中国银行渠道保险产品过去几年更多体现为理财化特征,导致保险行为短期化特征比较明显。

而产品因素也是导致退保率形成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保障型保险产品的续保情况要好于理财型产品。高现价产品是指第二保单年度末保单现金价值与累计生存保险金之和超过累计所缴保费,且预期该产品60%以上的保单存续时间不满3年的产品。

从2013年起,有些保险公司为了在短期内迅速扩张保费,通过银保渠道销售了大量趸缴高现价保单,这类产品退保率较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一年后现金价值高。相对于传统险种,高现价保单在一年以后的现金价值远高于所缴保费,投保人往往会选择满一年以后即退保,而趸缴产品未到期前的现金价值明显高于期缴产品,退保的概率更大。

二是与个险渠道相比,银保渠道服务难以跟进。一方面,银保销售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工作人员完成,而银行工作人员由于对保险产品认知的差异以及为了短时间内将保险产品销售获得中间业务收入,会存在一定的不规范行为;另一方面,由于个险渠道的代理人佣金率较高,代理人为获取高额佣金会更加注重客户关系的维护。

此外,投资类保险占比提升导致近年来退保上升较快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从2013年起,投资性保险产品如投资性分红保险占比提升,也会对退保率造成较大的影响。因为投资性保险产品的收益率波动大,与市场行情相关度高,因此,投资类保险更多体现为短期化特征。

退保牵一发而动全身

平安证券对2015年国内寿险保险公司的流量退保率进行详细分析后,得出流量退保率的整体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银保渠道占比较高的保险公司退保率普遍较高。这类保险公司主要有银行系保险公司,如中邮人寿、建信人寿、交银康联、民生人寿等;以及非银行系但银保渠道占比较高的公司,如人保寿险、新华人寿等。第二,高现价产品占比较高的保险公司流量退保率较高。这类公司主要有弘康人寿、合众人寿等。第三,以期缴产品为主的保险公司流量退保率较低。这类公司主要有平安人寿、友邦人寿等。第四,由于收入确认的原因导致保险公司流量退保率较低,但其实存在较大的退保压力。由于万能险的保费收入不计入已赚保费中,而是计入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由此导致华夏人寿、天安人寿、生命人寿、安邦人寿、前海人寿、珠江人寿等万能险销量较大的保险公司的流量退保率较低,但我实际上,这些公司的潜在退保压力较大。

对64家寿险公司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流量退保率最高的公司高达80%以上,有10家寿险公司流量退保率超过或者接近50%。这类公司基本都是以银保或者网络销售为主,主打投资性质的保险产品。

由于上市保险公司的相关逐句较为翔实,上市保险公司流量退保率的整体变化情况值得重视。我们对上市保险公司下属的寿险公司的流量退保率进行了汇总分析,上市保险公司所有数据均来自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报数据。

在2013年以前,四家上市寿险公司的流量退保率都处于低位。但2013年后,四家寿险公司的流量退保率开始出现分化,除了平安人寿的流量退保率依旧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外,中国人寿、太保寿险的流量退保率上升较快,新华人寿的流量退保率增速最高。此外,流量退保率的下降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调整才能实现,预计未来四家上市寿险公司的流量退保率将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对上市保险公司流量退保率变化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可知,保险公司业务结构、渠道结构等因素都会对其流量退保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渠道方面来看,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银行渠道保费占比较高,而平安人寿一直以业务员销售为主,因此,渠道的结构不同基本会在保险公司流量退保率中得以体现。从新单保费的渠道结构来看,中国平安的个险渠道占比最高且不断提升,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人寿的银行渠道占比较高,其中,新华人寿的银行渠道占比最高。而且,从趋势上看,中国人寿、太保寿险的个险渠道占比有逐年提升的态势。

从缴费方式来看,趸缴占比越高的公司,其流量退保率也越高。从新单保费的期限结构来看,平安人寿和太保寿险的期缴保费占比较高且不断提升,中国人寿、新华人寿的趸缴保费占比较高,流量退保率也较高。

从四家寿险公司的新单保费的渠道结构、期限结构和保费收入的险种结构的对比来看,2013年后,新华人寿的流量退保率提升较快的主要原因是,通过银行渠道销售了大量的保单所致。

对保险公司而言,流量退保率的影响显而易见。流量退保虽然能产生利润,但不符合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尽管退保能产生退保费,从而形成一部分利润,但是这部分利润并不是保险公司所追求的,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将资金长期的留存在账户中,而退保会导致资金流出。

流量退保对现金流的影响较大,而现金流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规模和资产配置。从2013年起,退保在保险公司的现金流支出中占比提高,并通过改变现金流来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规模和资产配置。保险公司投资规模的增长主要源于流量保费的留存和投资收益,而退保率与流量保费的留存紧密相关,尤其是当投资收益率处于低位时,退保率对投资规模的影响会更为显著。退保率提高会导致现金流支出较大,从而对投资资产的流动性要求增强,需要配置更多的短久期资产,并将流动性差的资产的投资比例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但如果退保率继续提高,将对资产负债管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此外,退保率高会导致保险公司对于第二年保费的增长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综合赔款、退保金和费用支出等因素的影响,保险公司每年都不可避免会有大量的现金流支出,如在2015年,中国人寿三项支出的合计除以已赚保费,已经达到90%以上。保险公司为了应对现金流的大量支出,在下一年会设定更高的保费增长目标,以实现现金流更多的流入,实质上更类似于使用现收现付制来维持当年度的经营运作。

保险公司的主要现金流入包括已赚保费和投资收益,主要现金流出包括综合赔款、退保金和费用,从2013年起,根据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的历史数据,流量退保率对现金流支出的影响作用变大,退保率通过影响保险公司的现金流支出而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规模和资产配置。

2015年,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的原保费收入分别为3641亿元和1119亿元,但是当年度退保+赔款+费用的支出合计分别为3430亿元和1036亿元,当年度结存的现金流只有211亿元和83亿元。由此可见,流量退保对留存保费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保险公司投资规模的增长主要源于流量保费的留存和投资收益。假设在没有现金流支出和投资收益为零的情况下,投资规模增速(剔除投资收益因素)应该与“已赚保费/期初投资规模”的结果相近,但以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为例,从最近5年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出,两者相差甚远,这说明现金流的支出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规模影响很大,而自2013年起,流量退保率对现金流支出的影响作用变大,因此,流量退保率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规模有较大的影响,若投资收益率降低,影响会更为显著。以2015年为例,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退保+赔款+费用在保费中的占比超过90%,据此可以肯定的是,保费增长几乎没有给投资资产带来增量效应,流量退保率影响保险公司投资规模的增长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现金流的变化对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流量退保率上升时,会导致现金流支出较大,从而对配置的资产有更高的流动性要求,在投资资产结构中,表现为配置更多的短久期资产,将流动性差的资产(例如长期股权投资、基础设施和不动产债券计划、私募股权投资等)的投资比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因此,流量退保率影响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也不是空穴来风。

降低退保率乃当务之急

通过对中国寿险公司退保问题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首先,近两年,保费增速较高与退保率高有一定的关系。由于高现价保单第一年现值很高,投保人大多会选择退保后再续保的方式,从而成为新单保费来源的一部分。其次,保险公司对下一年保费设置更高目标不具有可持续性。根据上述分析,退保率高会导致保险公司对于第二年保费增长有较高的要求。但在中国GDP增速放缓、人口红利下降的背景下,保险密度和深度难以大幅提升,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保费规模的扩张是有一定限度的,长期来看,这种高增长难以为继,也不具有可持续性。

2015年以来,保险新规对高现价产品进行不断的打压,未来如果保费增速下滑,那么,退保率极有可能会继续升高,且主要影响销售大量高现价保单的平台类保险公司。

2016年3月,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主要内容如下:1.与原有的高现价产品的定义相比,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实际存续期间由不满3年扩大至不满5年;2.保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的2倍以内;3.对不同存续期限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售提出不同要求,存续期限不满1 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应立即停售,存续期限在1年以上且不满3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售规模在3年内按照总体限额的90%、70%、50%逐年缩减,3年后控制在总体限额的50%以内,对超过规模限制的公司采取严厉的监管措施。

上述监管新规出台后,预计对于万能险销量较大的平台类保险公司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其不能继续通过销售大量高现价保单来维持保费的高增长,从而导致退保率将会继续升高。而对于四家上市保险公司来说,由于资金实力很强,且近年来已纷纷开始调整保费结构,降低银行渠道的占比,减少高现价保单的销售,提高保障性产品的比例,因此,它们应该不会受到太大的负面影响。

退保率高会降低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并对偿付能力造成较大的压力。寿险公司的内含价值等于“调整后净资产+扣除持有要求资本的成本后的有效业务价值”,有效业务价值是有效保单在未来若干年能带来的利润贴现,而退保增加只会降低有效保单数量,进而降低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

在“偿二代”资本监管体系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与业务风险挂钩。偿付能力充足率等于“实际资本/最低资本”,最低资本等于“可量化风险最低资本+控制风险最低资本+附加资本”。在寿险业务保险风险最低资本的计算中,将退保风险纳入其中,当退保率较高时,会对偿付能力造成较大的压力。

当前,值得投资者欣慰的是,不管是保险公司还是监管机构,它们都已经意识到高退保率对于保险公司经营的负面影响,因此,监管层通过监管方式的变化,保险公司则通过经营层面的变化,逐渐调整业务和产品结构,不断降低流量退保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保险行业整体退保情况存在改善的空间。目前来看,尽管一些保险公司的流量退保率上升幅度较快,但总体来看,保险行业退保情况仍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猜你喜欢
保单寿险人寿
10家银行系寿险公司的金融江湖
为什么终身寿险比定期寿险贵这么多
急用钱,试试人身险保单贴现
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哪个好
万峰痛批寿险乱象
保监会将派检查组进驻前海、恒大人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