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兹美风义天下知重师
——李根源与朱德的师生情谊

2016-08-24 05:39陈云香
云南档案 2016年1期
关键词:讲武堂朱德

■陈云香

如兹美风义天下知重师
——李根源与朱德的师生情谊

■陈云香

1909年,李根源从日本学成回到云南,被任命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兼步兵教官,后升为总办(校长)。李根源和朱德的师生情谊是从1909年朱德进陆军讲武堂开始的,1909年夏季,讲武堂开始招生,其中有一名考生朱代珍,成绩优良,因其为四川岳池县(今四川仪陇县)人氏,不符合当时讲武堂限招滇黔学员的规定,最终未被录取。当年11月,讲武堂第二次招生,朱代珍即改名朱德,以云南临安府蒙自县籍贯报考,被录取编入丙班第二队学习。

开学不久的一天晚上,吹过熄灯号后,李根源照例巡视学生宿舍时,看见朱德仍在挑灯夜读。李根源被朱德的诚恳态度所感动,没有对他批评,反而极为关切地要他注意自己的身体。由于朱德一口的四川话很快暴露了自己假籍贯的事。关于此事,学校当局发生争执。李根源力排众议,认为朱德有培养前途,对于冒籍报考,不予追究,并说:“籍贯错了改回来就可以,不要为了这个问题,把一个跋涉千里来投考讲武堂的有志青年拒于门外。”但是二队队长不满意校方对朱德的处置,因而在教学中进行刁难,彼此间产生了一些隔阂。有一次放假,朱德外出,因事耽误,回校晚了几分钟,遭到队长的训斥,还不准解释,为此二人顶撞起来,队长找到李根源提出开除朱德学籍的要求,李根源对队长说:“我们办讲武堂的目的,不是培养那种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的学生,而要培养像朱德这样朝气蓬勃、桀骜不羁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多呀!”自此以后,二队长才逐渐改变的对朱德的态度。对此,朱德非常感动,他非常感激当时讲武堂的一把手李根源把他留下来。

1964年元旦,在全国政协为70岁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举办的集体庆寿宴会上,朱德委员会长与李根源夫妇的合影(腾冲叠园李根源故居陈列室)

在讲武堂,李根源以“坚忍刻苦”的精神教育学员,还常带领学生到黑龙潭拜谒薛尔望墓。薛尔望是明末清初时的昆明一书生,明亡,薛尔望不愿降清,隐居黑龙潭。后清逼降,遂领全家投潭自尽,后人称之为忠义之士,为其立墓纪念。李根源要求学生学习薛尔望宁死不屈的民族节操。李根源还在讲武堂发展同盟会员,为革命培养骨干力量。朱德同志回忆辛亥革命时写道:“满清政府对于革命力量的压迫的极端残酷的,对讲武堂的摧残是非常严厉的。李根源先生对于学校的维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凭着他的革命热忱与灵活的手腕、任劳任怨的精神,这个革命的熔炉才得到保存下来。”

1922年3月,升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的朱德,看到云南政局动荡,全国军阀混战,前途一片黑暗,为寻真理,毅然离开了云南,欲出国寻找救中国之路。他辗转到北京找到李根源,那时李根源在北京任国民政府航空督办,师生重聚,秉烛夜谈,当李根源得知朱德的想法后,支持他去德国深造,寻求革命真理,并为他办理了去德国的护照。后来,朱德在德国加入了共产党。

《永昌府文征》载朱德《上李印泉师书》

抗日战争期间,李根源与朱德一直有书信往来,1938年,李根源从新疆返滇路经西安,因身体不适在西安就医。当时正在西安的朱德曾两次到李根源的住所探望。1940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残酷、最艰苦的阶段,李根源时任国民政府国策顾问和云贵监察使,朱德任八路军总司令,师生虽政见不同,但他们却共同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努力。同年,朱德给恩师写信,信中表达了对恩师的挂念:“西安拜别,瞬经两载,犹忆病榻之侧,谆谆训示,受益良多。”信中,朱德向老师汇报了三年以来自己参加战斗取得的成绩:“三年以来,德转战华北,坚持敌后。虽不敢自言有功,幸尚未辱钧命耳。最近倭寇进占越南,威胁滇中,西南局势,紧急万分。德等已于八九月间,发动百团之兵力,大战于平汉、正太、同蒲、平绥、津浦铁路主要交通线上。赖军民一致,稍有成绩。正太铁路全部破坏,井陉煤矿亦被炸毁。寇之随营商业,皆受重大打击,非但交通战得到胜利,即经济亦大有成功。”信中,朱德还分析了当前的战争形势:“且予敌进攻我大后方之战略要地,若为敌占,荷印形势,自必日益严重。日美矛盾,亦将更形尖锐。此次大战,不仅将及于美、澳、非洲,更将及于全亚,战事绵长,已可决言。”朱德认为:“我国抗战处此环境,惟有全国团结一致,发动广大民众,共同奋斗。德深信:抗战建国之大业,必能完成。”同时,朱德还向李根源提出了在昆明及周边抗战的建议:“吾师远处南滇,日寇威胁昆明,当有制敌良策。德为防滇计,当请吾师设法发动、帮助越南、缅甸、印度之广大民众起来抗战。吾师以为然否?……”

在“七七”抗战三周年之际,李根源为寄慰正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上,感赋七绝诗五首,发表在重庆《大公报》上。

其一:三年血战挫天骄,杀气如云万丈高。再接从今还再厉,会须入海斩鲸鳌。

其二:欧西法国夙称强,战未尽年竟败亡。我抗东倭卅六月,神英诸将自堂堂。

其三:前方抗战后方同,西缅南交已伏戎。我老据鞍犹矍铄,好偕袍泽赋秦风。

其四:攘夷大义秉春秋,雪耻争存报国仇。痛饮黄龙一樽酒,偷窃收拾旧神州。

其五:中原父老望旗旌,说到倭夷愤不平。努力齐心争后着,定摧顽寇奠新京。

当时,正在华北敌后抗日的朱德总司令“拜读之下,慕名钦感”,于是依韵写了五首和诗。朱德的和诗前有小序:“读《大公报》载印师‘七七’三周年纪念赠抗日将士七绝五首,民族正义,溢于词章。拜读之下,莫名钦感,谨和原韵,邮呈指正。”

其一:败不馁兮胜不骄,荡平倭寇气犹高。军民一致复华北,铁腕齐挥歼海鏊。

其二:法军将帅枉称强,反共仇苏自取亡。新史当为吾国鉴,运筹决胜在朝堂。

其三:报国仇同志亦同,精诚团结伏强戎。吾师气壮身犹健,扫寇归来唱大风。

其四:苦战三年春复秋,河山还我慰同仇。他年痛饮龙江外,长戍边疆卫九州。

其五:当年父老授旗旌,诲我谆谆将寇平。前线后方齐努力,定驱暴日返东京。

朱德总司令的诗,半个月后由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吴玉章(吴老亦有和诗)转寄至昆明。师生的诗作,均充分表达了同仇敌忾、驱逐倭寇的必胜信心与豪迈气概,读后令人深受鼓舞。1941年李根源编《永昌府文征》,收入诗卷第五十五。1978年,李希泌刻印尊父李根源先生《曲石诗录》第十三卷至十六卷合订本,特将朱总司令和吴玉章先生的和诗用红色油墨印于合订本卷端。

1949年12月9日昆明起义,李根源怀着无比欣悦的心情致电朱德总司令。电文如下:“北平:朱总司令玉阶弟如见:西安一别,倏更十载,念可知也。源自抗战胜利后,即归老田园。乃年老多病,住乡医药不便,日前来昆。现滇省全境解放,快晤匪遥、忻可如之!泽东主席敬候。兄李根源叩。”两日后,李根源收到朱德的复电。

当年,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一大批革命家、军事家,朱德称云南陆军讲武堂是“革命熔炉”。朱德在讲武堂学习期间,李根源对他的革命生涯帮助很大,他一生敬重恩师李根源。1950年2月20日,陈赓、宋任穷、周保中率解放军驻进昆明,随即在五华山接见李根源,并把朱德致李根源的邀请函交给了他,朱德邀李根源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次会议。李根源到京后受到了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央领导的热烈欢迎,住所由政务院安排在北京西城区绒线胡同七十号,朱德在颐和园专门宴请了李根源。政协大会闭幕后朱德邀请李根源到北戴河休养。1951年,72岁高龄的李根源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长住重庆,因气候不适,身体多病。朱德得知后,即把李根源接往北京治疗。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朱德亲自过问李根源的住宿、治病事宜,每月在百忙之中抽空探望,馈赠针药、补品、布料等,对朱德的安排,李根源感慨万千,于病中赋诗:“华屋作舍馆,病院选良医。如兹美风义,天下知重师。”

60年代初,朱德虽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要职,但他每次去看望李根源,总是称李根源为老师,相互谈话非常自然随和。1965年7月6日,李根源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六岁。朱德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并主持追悼会,于7月9日亲自在嘉兴寺主祭安葬了恩师。

作者单位:保山市档案局

猜你喜欢
讲武堂朱德
冯庸毕业学校考证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特殊的生日礼物
Efficacy of pancreatoscopy for pancreatic duct ston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聆听东方与西方的朱德群
东北讲武堂的历史沿革
云南陆军讲武堂与中国近代革命
清末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创办时间与创办者诸家观点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