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赵兰振长篇小说《夜长梦多》

2016-08-24 06:47
长江丛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鲁迅文学奖记忆文学

王 干



读赵兰振长篇小说《夜长梦多》

王干

认识赵兰振是在10年前的锺磬山庄,那是在红螺寺边的一个培训中心。那时第一次知道他原来是一个医生,而且还是外科医生。我之前从他的作品里没有看出来。这一次读到他的长篇小说,先是意外,后是感慨、意外的是他在编辑工作那么忙,还能静下心来写小说,感慨的是我当编辑多年,一直写不长篇,至今壮志未酬。

这六篇评论在发掘作品的亮点与特色的同时,对作品的分析及思考各有侧重,并将适当延伸至当代文学领域或中外文学传统。徐刚的《创伤感,或“无名者”的历史记忆》分析了当代小说在叙述建国后历史时的焦虑与分野,提出赵兰振选择个人记忆和泛神论叙事的写作方式,并认为其缘由在于:为抵抗“虚无性”的焦虑,拼命捕捉乡村的神性,以此建构残存的价值与意义。徐勇的《历史神秘主义或道德叙事》关注到作品前后两部分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叙述视角的选择和文字风格的差异,也表现在时空的变迁和聚焦上。”认为这种差异正是理解小说的入口,“裂隙和空白,暗含了作者的真正用心或潜在意图”,这种用心的意义在于:“我们并非有意掩盖与回避,而是要有一颗宽容或者说平和之心。”李鲁平的《无法言说的神秘经验》的评论重点在于:作者如何将神秘经验渗透到人的生活及其命运的转折与变故,从而最终构成嘘水村的日常生活与人文世界?即作者如何在神秘与现实之中勾连的问题。樊星的《另一种乡村记忆》紧抓住作品如梦如幻,影影绰绰的魔幻与光怪陆离,分析《夜长梦多》书写的“乡村的另类记忆”。作者通过与贾平凹小说中的神秘文化作比较,归纳出《夜长梦多》在写乡村的种种奇闻异事中时体现出的新气象。严优的《此刻,神明垂目在天》侧重分析《夜长梦多》文本如何建立起神秘的体系,并认为这接续的是中国叙事传统之一脉。谭立的《上帝怀中的蝼蚁》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入手,详尽表述了阅读《夜长梦多》带来的“那种顶礼膜拜与惊心动魄的被猎获感”体验,之后分析这种阅读体验的产生缘由,是因为作品具备“客观的剥离、悲怜的幻化、感官的呼喊、诗人的觉悟、秘密的众生、颠覆的秩序”六大特色。

不过,感觉这些评论家还可以写得再尖锐些,再深刻些,对小说的内涵和不足还可以挖掘得更入木三分。

王干,作家、评论家、编辑家。江苏泰州人,扬州师院中文系毕业。写作评论、随笔、小说300余万字。著有《王干随笔选》《王蒙王干对话录》《世纪末的突围》《废墟之花》《南方的文体》《静夜思》《潜伏我们周围的》《潜京十年》等学术专著、评论集、散文集。2010年作品《王干随笔选》(人民出版社 2009年9月)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散文杂文类)。现任《小说选刊》副主编。

当代著名作家 赵兰振

赵兰振,1964年出生,河南郸城县人。1983年毕业于南阳卫校大专班,曾进修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鲁迅文学院,在乡镇卫生院从事临床工作十几年。1998年进入文学出版行业,先后供职于《青年文学》《十月》等刊物。现任《十月》杂志副主编。经他发现和编辑的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诸多荣誉,成为中国文学高地重要的推手之一。1991年始发表小说。

猜你喜欢
鲁迅文学奖记忆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朱辉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大学写作课程中的“苦难意识”
写作课堂中的小说授课模式探究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