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虎原
包头——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思是有鹿的地方,故称鹿城。这里北倚阴山,南临黄河,宜农宜牧,所以到清代,包头已是晋商创业、移民“走西口”的重要目的地。
在栉风沐雨中变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包头被列为全国八大重工业基地之一。钢铁冶炼和国防军工等大型企业纷纷在这里落户,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建设者纷至沓来。
1956年,为了解决当地适龄少年的上学问题,包头市第六中学成立,选址在包钢附近的昆都仑区南排村,有38名教师、200多名学生。一年后,六中迁到昆都仑区白云路和少先路交汇处——从两个土垛子大门进去,第一排是行政和办公用房,其后是4栋18个教室,中间有一座大礼堂,学生增加到500多人。其间,一批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的毕业生,自愿来到塞外钢城奉献青春。“文革”中的1972年,六中始设高中班,以一所完全中学的身份,肩负起当地适龄少年接受中等教育的使命。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包头市第六中学校舍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设施设备也与时代发展不大相称。2004年,昆都仑区政府从改善办学条件入手,将位于友谊大街繁华地段尚未完工的包头地方工业学校校舍划归六中,作为南校区加紧建设。秋季开学,高中部搬迁到这里,实行“一校两部、分块管理”的运行机制。
2010年,高中部和初中部分离,单独设校,南校区延用“包头市第六中学”名称。
师生的核心精神
刘文彦,1983年参加教育工作,从基层教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校长岗位上。言谈中不难看出他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本质。当记者问及其治校方略时,刘校长若有所思地说: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校长工作的核心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为老师的发展架桥,引导他们乐教善教,教有所成;二是为学生的成长铺路,让他们乐学善学,学有所长。
刘校长带领班子成员,努力培植“自觉、自主、自在、致美”的教师核心精神。在教职工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心理沙龙,以缓解因工作紧张造成的郁闷情绪;举办师德演讲以及最美班主任、最佳教师等评选活动,强化道德引领;走访慰问生病和生育以及有特殊困难的人员,设立教师“温馨假”(每两周有半天不坐班、48岁以上教师每周有半天不坐班),为子女考上大学的职工送上真诚的祝福……在绩效工资核发、教师职称岗位聘任、环节干部选拔、各类评优选先等工作中畅通言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突出教代会、专家委员会的作用,营造出和谐向上、风清气正的学校工作与生活环境。广大教师深切地感受到,在六中工作,心情是极其舒畅的。
班主任,是完成学校教育教学任务极其重要的力量。斯日乐格等一批年轻班主任在假期带领班干部,逐家走访交流,为学困生排忧解难,坚定了他们努力的信心;于秀娟老师,放假后正要出门,突然接到家长的电话,说自己和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达到白热化程度,担心孩子会有过激行为,于老师放下电话就赶到学生家,经过一个上午策略性的思想工作,问题迎刃而解;张延涛老师,三十多年如一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慈父,孩子们一声声“涛爸”,表达出他们无间的师生关系。现在,六中的班主任都有与学生和家长联系的QQ群,使沟通更加方便快捷。是这些班主任老师们,架设起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间的一座座桥梁,让心路变得更近、让教育变得更美。
当今的教师,如果读不懂学生的心,就不会巧妙处理学生问题。包头市第六中学承担了国家基础教育中心子课题——“教师指导下亲子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目前已有40多位教师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针对个别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精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
包头市第六中学把“自信、自立、自律、致优”确定为学生的核心精神。“中华传统”道德讲堂,“吟诵经典、放飞梦想”系列活动,“蒲公英”志愿者服务,“让青春从这里起航”封闭式军训,班级常规量化考核等一系列工作,春风化雨般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从“上好一堂课、做好一节操、干好一件事”做起,使文明礼仪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化作学生内在的气质。
环境是学校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今天的包头市第六中学,校园宽敞,环境幽雅,文化氛围特别浓厚。一进大门,迎面高耸着综合楼的标志性建构,镶嵌于顶部的方形钟表,无时不在提醒着时间的宝贵;文化长廊32块双面玻璃展栏里的“仁”“义”“诚”“善”等国学内容,潜移默化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花园里小桥、流水、金鱼、鲜花等等遥相呼应,是师生晨读暮吟的极好去处;饲养的近百只和平鸽或在地上啄食或低空飞翔,平添了校园的淡静与致远;所有玻璃、不锈钢、釉面设施擦得一尘不染,偌大的校园和迂回曲折的走廊里,很难找到一样丢弃物;学生举止文明,谈吐端庄大方,无不体现着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
做实做细常规教学
对于一所有着60年发展历史的学校来说,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如何进行常规教学管理、如何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是绕不开的话题。
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优质教师的注入。近年来,每年引进十余名国家免费师范生,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现在,全校193名一线教师中,有教育硕士及研究生30人,中学正高级职称教师3人、中学副高级职称教师86人。
学校通过各种层级的在职培训、继续教育、校内名师和校外专家讲座、师徒结对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每年派出参加全国性教学交流和研讨活动的教师达百余人次。
常规工作贵在做实做细,持之以恒。学校以打造优秀备课组为切入点,研、评、做一体化,规范集体备课;以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为切入点,听、评、改一条龙,整体推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各教研组的活动亮点不断:历史教研组探寻身边的历史,地理教研组开展黄河湿地考察,生物教研组举办生物模型展,语文教研组倡导学生每天写三百字的随笔……记者在听课中发现,包头市第六中学的课堂,以“少教多学”为统领,不赶时髦不作秀。他们“以学生为主体”,不是把课堂的“形式”还给学生,而是教师的备课指向、教学环节的设定、学生思维的提升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渗透等,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坚守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有效的。
教务处每年组织教师解答当年的高考题,作为业务练兵的重要方法;定期讲评教案、作业、听课记录;邀请专家听课评课作指导;组织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微课制作比赛、硬笔字比赛;让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实践。青年教师过关课、不同科目的公开课、教学能手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白板汇报课、同课异构等校本教研活动异彩纷呈,锤炼了教师驾驭课堂的基本功。
近三年来,有16名教师获得全国“NOC”教学实践和“首届绿色课堂杯”等荣誉奖项;有6名教师获得自治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荣誉奖项;有29名教师获得包头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荣誉奖项。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国内先进成果”学校。
包头市有十所自治区示范性高中,生源竞争激烈。六中高一新生入学分数整体处于当地中游水平。包头市教育局在评估教学质量时,是按三年前高中招生成绩和高考年份高校各批次录取人数跟踪计算的,侧重于学生整体进步的幅度。按照这一评价方法,包头市第六中学实现了“低进高出、中进优出”的突破。
2014年,教育局预测的一本指标为24人,实际普通文理上线76人,体育艺术类本科上线131人。
2015年,教育局预测的一本指标为27人,实际普通文理上线114人,体育艺术类本科上线130人。
2016年,教育局预测的一本指标为16人,实际普通文理上线108人,体育艺术类本科上线110人。
谁都知道,高考成绩不能代表学校教育的全部,但它毕竟是一个响当当的数字,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包头市第六中学在“促教促学促提高”的持久搏击中,已经向广大家长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被授予包头市“高考超额完成预期任务贡献学校”荣誉称号。
特色成就梦想
一所学校的特色,是经过十几甚至几十年不断积淀形成的,也是由几代教育工作者在传承和创新中铸就的,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
重视体育,是包头市第六中学的传统。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的体育就闻名鹿城。历任校长,都始终紧握这根接力棒。学校广泛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观念,让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和体育节,激发了学生健体、强身、拼搏的意志。2014年,高一年级开始实行男女生分类教学,高二年级实行体育课程选修与走班制,自编了大课间搏击操,体育教学改革迈出了可喜步伐。
“迎朝霞,沐风雨,饮汗水,历经酷暑严寒;炼体魄,强意志,悟人生,赢得美好明天。”这是包头市第六中学田径队的队训,也是队员们的成长轨迹。六中的田径队是一个活泼、文明、阳光的大家庭,训练中队员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赛场上相互竞争、相互促进。近年来,他们获得2个自治区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4个包头市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有81人在自治区级运动会上荣获个人前三名,培养出国家一级运动员9名、二级运动员47名,打破一项自治区个人记录。
包头市第六中学女子篮球队成立于2005年,她们以“先做人、后做事”为指导思想,不断开拓。自2009年以来,在参加全国及自治区相应的中学生篮球锦标赛中,共获得8次冠军。因为学校没有室内篮球场,每逢寒冷季节要到其他学校去训练。为此,教育厅专门给配备了一辆“全顺”牌轿车。
在包头市第六中学,有艺术潜能的学生同样能找到最佳发展的舞台,不但艺术课程开得齐、课时开得足,而且实施“大班筑基、小班强技”的管理模式——艺术特长生在前两年随班打牢文化课基础的同时,每天进行适度的专业训练;高三经过近半年的分散性专业考试,返校后要集中起来强化文化课复习。
学校组建了民乐、舞蹈、话剧、合唱、动漫、绘画等社团,活动五光十色。2010年,包头市第六中学300名男生的马头琴表演,亮相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2012年,课本剧《宽容》在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三等奖。学校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学校体育艺术的优异成绩更好地从特长生的出口和发展中折射出来,相当比例的特长生被“985”和“211”知名大学录取。
跨国联合办学
包头市第六中学成立后,有过较长时间开设俄语课的经历,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后来停办了。2004年,根据师资和国内国际形势,恢复了初中俄语班,然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上困难重重,但他们坚守着这块“试验田”。2007年,有了第一届俄语初中毕业生,2010年,有了第一届俄语高中毕业生。首届俄语学生在高考中小试牛刀——刘飞,俄语成绩143.7分,总成绩677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就是这一年,六中送出了最后一届初中毕业生,办成了纯高中。从此,将面临无俄语基础生源的困境。学校领导班子反复研究后决定,尝试“零起点”俄语特色班,六年的教学任务用三年来完成,聘请俄语外教,实行小班化教学,提高办学效率。2014年,33名俄语特色班的学生毕业,高考上一本线4人、上二本线13人,其中4名中考成绩不足410分的同学,高考超过500分。特色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目前,包头市第六中学的俄语教学已从“特色”走向“精品”。有三名本土俄语教师,两名俄语外教分别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短短几年里,先后有4名同学夺得了自治区高考俄语“状元”,有30多名学生分别到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总统公务员学院、莫斯科人文大学、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等知名学府就读。其余不少毕业生分别考入了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重点院校。
俄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现在中俄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经济、科技、文教、军事等领域频繁交往,俄语人才呈供不应求之势。
2016年3月,包头市第六中学经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批准,正式获得“公派赴俄罗斯高校就读学校”资格,今年有2名学生将公派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就读。目前学校已经与莫斯科国立大学、乌拉尔联邦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在包头市第六中学校园西北的道路旁,竖着一块大牌子,上书一首“和顺六中”的藏头诗,诗头句子是“和顺六中六十年,顺时顺势一甲子;求实求是求发展,促教促学促提高”。诗句不但概括了六中的办学宗旨,也诠释了六中的“和顺”人文观。六中的60年,始终在夯实文化课基础的同时,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没有“天花板”的发展空间,是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办学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