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街道命名方式初探

2016-08-23 01:38杨君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专名湘潭市湘潭

杨君

摘要:地名,即地方的名称,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对特定的地域所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语言与文化的综合体。每个地方的地名都有其命名规则与文化意义。同样,地方的街道名也有其独特的命名方式,并且與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演替、政治制度、经济兴衰、交通状况、文化内含、民族分布、人口迁徙、风土民俗以及其他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湘潭;地名;历史;思想观念

湘潭是历史文化名城,湘潭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自古即扼交广要冲,极具舟楫车马之利,明清之际遂有“小南京”、“金湘潭”、“天下第一壮县”之称。本文以1982年湘潭市人民政府编印的《湖南省湘潭市地名录》(内部资料)为主要依据,仅就湘潭市街道名(《湖南省湘潭市地名录·街巷道路》这一章204条街道名)的一些命名方式,以及所反映的文化涵义作初步分析。

一、湘潭市街道命名方式

地名通常是由通名和专名两部分组成的。专名是指专用的名称部分,它是识别个体地名的主要标志;通名是指通用的名称部分,它是识别个体地名所属类型标志。街道名称亦是如此,例如“高岭路”,“高岭”便是专名,“路”便是通名。下文笔者拟就以这两方面对收集的204条街道名进行分析。

(一)湘潭市街道名称通名

从收集到的204条街道名得知,在湘潭市街道的通名有15种:路、街、里、巷(巷子)、村、门面、街口、坪、沟、岸、码头、堆、园、门、坳上。其中以路、街、里、巷(巷子)、码头、坪为主要通名。详情请见表1。

“路”、“街”是常见常用的街道通名;“里”,《说文》:“里,居也。”里,民户居处;“巷”指的是较窄的街道;“坪”是山区和丘陵地区内的小块平地:“码头”是供停泊船只、装卸货物或上下乘客的岸边建筑。

(二)湘潭市街道名称专名

王际桐在《实用地名学》一文中曾指出:人们通常所说的“专名”是指“位”。湘潭市街道名称专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描述性专名:(1)描写地理位置的专名。地理位置是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各个事物相互间的空间关系。人们在生活中习惯以某地或某物作为参照物,用以指明所在地域的方位,且大多用上、中、下、前、后、东、西、南、北、阴、阳、临等方位词区分。例如,沿江路、沿江西岸、运河路、大桥巷、县西巷等,“沿江”、“运河”、“大桥”、“县西”都是描写地理位置的专名。另一种描述方位则是采用通往的地域来表达,例如:伍黄路,系伍家花园至黄石大队一段,就采用“伍黄”来做专名;广云路,系广场至云塘一段,就采用“广云”来做专名。这类描写地理位置的专名有35个。详情请见表1.2。(2)描写自然资源的专名。用于描述湘潭自然资源的专名,大多是生物、矿藏等。例如莲花街、杉树巷、槐树坪、枣子巷等,均使用“莲花”、“杉树”、“槐树”、“枣子”等描写生物资源的专名。(3)描写地形的专名。这类专名主要是通过对山川、河流、平原等地形进行描述,且大多用山、岭、沟、湖、塘等词区分。例如,繁湖路、雨湖街、雨湖路、大湖街等靠近水域的地域便是用“繁湖”、“雨湖”、“大湖”作专名;高岭路、南岭路等地势较高的地域便是用“高岭”、“南岭”作专名。(4)描写工商业情况的专名。明清时期,湘潭“门第人物,脍炙人口,四方贸易者,罔不辐辏于潭”,在街道名称上也有很多描述工商业的情况。例如,油篓巷,系解放前此巷做油篓生意的较多而得了“油篓”这个专名;香铺巷子,系解放前此巷子做香烛生意者居多而得了“香铺”这个名;当铺巷,系清湘军将领果松林解甲后开当铺于此而得名,故而此巷以“当铺”作专名。2、记叙性专名:(1)记叙人物姓氏的专名。这类专名在湘潭街道名称中比较常见,并且有三种比较普遍的形式:“新/古+姓氏”、“大/小+姓氏”和“姓氏+家”。例如,新梁街、古梁巷便是采用第一种形式:大雷家巷子、小雷家巷子是采用第二种形式:其余街道名的专名均采用第三种形式,如钱家巷、方家码头、曾家巷、郑家巷、翁家园等。(2)记录时代感的专名。记录时代感的专名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解放并不久,如胜利码头、新生码头等街道名,就通过“胜利”、“新生”来记录该地域的政治状况。(3)记录古迹的专名。湘潭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是历史文化名城,古迹甚多,街道专名是记录古迹的也颇多。金庭街,过去此地曾建有金庭会馆而得名金庭街;罗祖殿巷,系巷内有罗祖殿而得名;发源街,以此处原有“发源殿”寺庙而得名;万寿宫码头,因该码头直朝万寿宫而取名;关圣殿巷,以紧靠关圣殿而得名。3、以数字开头的专名:湘潭市街道中以数字开头作专名的仅有7条,分别是:三义井、三株路、四新巷、四立巷、五桂堆、八个门面和九汇沟。4、表达美好意愿的专名:在生活上,人们往往在表达美好意愿的时候采用喜庆或吉祥的词语。使用频率较高的专名有“和平”、“朝阳”等词。例如,和平里、和平路,“和平”则是人们表达厌恶战争动荡、期待和平舒适生活的意愿:朝阳里、朝阳码头、朝阳街,“朝阳”则是人们向着太阳向着光明希望的心理状况。

二、街道名称与文化涵义

现代地名学的开拓者之—谭其骧先生所说:“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街道名称作为地名的一部分,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又蕴含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形象地反映着人民的思想观念、真实地再现着古代经济状况、全面地呈现着当时的政治状况。

(一)思想观念:街道名称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在某些程度上积淀了当地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老百姓的美好愿望、传统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宗族观念等。1、老百姓的美好愿望。老百姓身处兵荒马乱的年代,又深自然灾害的威胁,苦不堪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一种渴求社会稳定、生活安宁的心理诉求随之出现,老百姓期待过匕丰衣足食、太平祥和的生活。在上一章绘制的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表达美好意愿的专名占有25%,意味着有51条街道名称反映了老百姓的美好意愿。带“福”字的街道名有:星福里、幸福巷、正福街:带“平”字的街道名有:太平街、平政路、和平路、太平路、和平里;带“欢”字的街道名称有:欢居里、欢乐村;带“安”字的街道名有吉安路、泰安巷。无论是在动荡不安的旧社会还是稳定和平的如今,老百姓始终追求的都是幸福、舒适、欢乐的生活。2、传统道德观念。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始终围绕着“仁”、“义”、“礼”、“智”、“信”、“忠”、“孝”等方面。千百年来,这些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烙印在我们的骨髓里,对我们的思想观、价值观等产生影响。湘潭市街道名称中就有少量可以体现出传统道德观念:居仁里、兴仁街、正义巷、由义巷、三义井路。从这些可以看出湘潭人民重视品德的锤炼。3、宗教信仰。湘潭市的街道名称中反映佛教建筑的是,唐兴街、凤竹庵巷、泗州庵巷、护国寺码头。其中提到的佛教建筑有唐兴寺、护国寺、凤竹庵和泗州庵,说明佛教在湘潭市人民的宗教信仰中占有一席之地。4、宗族观念。高阁元先生在《姓名与地名》一文中曾对吉林、辽宁、湖北等七个省县的地名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以姓氏为地名的居民点所占比例相当高,最高达80%,最低也有15%,普遍在30%一50%之间。在上一章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姓氏作专名的街道有14条。如,朱家码头、钱家巷、孙家巷子等。以姓氏来命名街道这种普遍的命名方式,其本身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重宗族的思想观念。

(二)经济状况:王闽运在《湘潭县志》中称湘潭为“天下第一壮县”或“湖外壮县”,赞美它为“庶哉富矣之邦”,并指出湘潭“财赋甲列县”,“湘潭富饶为全国第一,凡捐摊皆倍列县”,“咸丰初……倚以供饷”。由此可见,自明朝起,湘潭就有着商业颇盛的状况,商贸往来历史较为悠久。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游汝杰和周振鹤两位学者曾提到地名同经济史方面的联系,简单概括如下:地名不仅可以反映当地历史上的商业情况,还可能记录下该地的贸易往来历史。湘潭的街道名同样也记录下了它的商铺、会馆和码头三方面的经济情况。1、商铺。统计的204条街道中,记录商铺的街道名数量不少。如,湘永汉巷,以原有“湘永汉”商号而得名;盐店码头,过去是盐船、盐商集中的地方;大(小)灯笼巷,相传以以经营灯笼著称而得名;当铺巷,清湘军将领郭松林解甲后开当铺于此;香铺巷子,因解放前此处做香烛生意者多而得名。从以上街道名可以看出当时的湘潭人民经营有道,并且有了一定的产业集聚现象,商业较为繁荣。2、会馆。会馆,旧时中国都市城镇设立的外地寓居者的互助团体或工商业者的行帮组织。记录会馆情况的街道有关圣殿巷、金庭街和万寿宫码头3条。光绪刊《湘潭县志》里列出了会馆名单,总共有29个会馆。关圣殿,为北方五省合办的豪华会馆,现今为湘潭市博物馆。金庭会馆,为江苏省在湘潭建设的四个会馆之一,又日三官殿。万寿宫,江西人所建会馆,江西人在湘潭设立了13处会馆,数量居各省之冠,其中万寿宫以其华丽超过北五省会馆而著称。从这三条街道名可以看出,以上3个会馆都是当时较为恢弘的会馆,透过它,仿佛可以看到当时的湘潭客商云集。3、码头。古代商业是以水路作为支撑的,而湘潭的港口避风、水足、港深,三大条件构成了湘潭“十里樯桅依市立”的壮观场面。光绪刊《湘潭县志》列名的码头有54座,而湘潭的街道名称中包含“码头”的就有13处,其中“万寿宫码头”、“关圣殿码头”、“永州码头”、“胜利码头”是由行帮出面帮建;“盐店码头”则有盐商这行聚众而建;“方家码头”、“朝阳码头”、“新生码头”、“朱家码头”、“熊家码头”则是由某商家独资兴建,才冠以某家码头名称。(新生码头旧名曹家码头,朝阳码头旧名张家码头)

(三)政治状况:地名具有历史的稳定性,而使得许多地名沿襲下来,但地名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改变地名的现象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地名的改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观念的不同。新中国建立以后,大批具有新时代气息,反映无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地名应运而生,街道名亦如是。例如:人民路、解放南路、胜利路、工农巷、燎原街、红星巷、爱国巷、友爱巷等等。以上街道名称深深地打上了新时代新气息的烙印,很好地描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前景。

结语:本文第一部分对湘潭街道名称的命名方式进行探析,主要是从其组成结构进行分析,对其专名、通名进行分类并统计。第二部分分析街道名称蕴含的涵义.街道名称其实像是一面镜子,从中折射出许多有关湘潭当地的文化内涵,反映出老百姓的美好愿望,体现出传统道德观念、当地人的宗教信仰和重视宗族观念的思想观念。从商铺、会馆、码头三方面看出过去的湘潭商帮众多,码头遍布,经济繁荣。从建国初期具有时代气息的街道名中又能窥探到建国初期的人民渴望当家作主的政治状况。人们经常听到、看到街道名,其实丰富多彩的湘潭地方文化都能从街道名中窥探一二。

猜你喜欢
专名湘潭市湘潭
名义摹状词理论及其反驳与辩护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湘潭市:感悟百年党史,践行初心使命
湘潭是个好地方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湘潭市老年大学学员作品 展示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
湘潭高新区两大特色产业园跻身“湖南队”
专名问题的语言哲学、语用学考察
湘潭市农地正外部性价值量估算